代课老师真的好吗?为什么万物皆可萌
代课老师真的好吗?为什么万物皆可萌话说回来,为什么人们会喜欢给非人的事物赋予生命呢?(老婆召唤之术!请勿模仿!)从已经播出的两集来看,《工作细胞》不仅人设讨喜,剧情节奏把握得也不错,不仅打倒了小怪,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还不可避免地散发出恋爱的酸臭味……(你让还是单身狗的主人怎么活?)继什么国家、舰队都成精后,人们终于把魔爪伸向了自己,这是要自攻自受的节奏啊!
七月新番来袭,恭喜各位又有一波老婆了。但不同于那些可望不可及的老婆,今日要讲的老婆你本来就拥有!
(一群老婆来袭)
最近大火的《工作细胞》自播出以来一直霸占B站番剧榜单的前三,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2!
这是一个发生在你体内的故事,有约为37兆2千亿个细胞们在这个名为身体的世界中,辛勤地工作着。除了上面可爱的血小板,还有迷糊的红细胞,与帅气冷漠的白细胞等等。
从已经播出的两集来看,《工作细胞》不仅人设讨喜,剧情节奏把握得也不错,不仅打倒了小怪,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还不可避免地散发出恋爱的酸臭味……
(你让还是单身狗的主人怎么活?)
继什么国家、舰队都成精后,人们终于把魔爪伸向了自己,这是要自攻自受的节奏啊!
(老婆召唤之术!请勿模仿!)
话说回来,为什么人们会喜欢给非人的事物赋予生命呢?
1.万物有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即泛灵说),对自然充满了崇拜。实际上,是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外化为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也就是赋予了他们人格,这就是“拟人”的由来。
还记得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吗?传说中帅气的太阳王阿波罗,还有经典的动漫角色——战争女神雅典娜。
(战争女神雅典娜,连“战争”都被娘化了)
在中国,拟人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各种小动物都变成了迷人的妖精,她们像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在赶考路上寂寞的书生发生情愫。毕竟赶考路上风餐露宿,不见人影,也就是这些小动物为伴……
(《青丘狐传说》剧照)
有时候一些话不好说出口,便借助一个拟人的事物来说。《西游记》的孙悟空充满了反叛的精神,做了许多“人”不敢做的事情,作者借他讽刺了黑暗的朝政。
(《大圣归来》)
日本被称为“拟人大国”,他们甚至还出了一份《拟人化白皮书》,里面说平安末期的《鸟兽戏画》,江户时代的《心学早染草》等都有拟人化的表现。
《鸟兽戏画》是京都高山寺代代相传的绘卷,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他将动物、人物以讽刺画的形式呈现,是日本戏画(即讽刺画)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甲卷,便是将兔子、青蛙、猴子等用拟人的方式来描画的。
(《鸟兽戏画》,不禁笑出了猪叫233)
而通俗读物《心学早染草》则跳出了“动物世界”,他将人心的善恶用“善玉”和“恶玉”两个对立的形象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出来。
2.万物皆可萌
时间到了近代,电影工业开始将静态的图画搬上荧屏,赋予他们动态的生命。1912年第一个原创动物卡通形象出现了,这是一只名为斯蒂夫的蚊子。后来第一个动物卡通明星“恐龙格蒂”诞生了。但是这两者从形象到思想上都没有多少人的属性,依旧是动物属性占优势。
到了迪士尼时期,1928年米奇第一次出现的动画电影《蒸汽船威利号》在纽约上映,受到了观众的疯狂追捧。这其实还得归功于当时罕见的“画音同步”的效果,能听到角色开口说话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蒸汽船威利号》)
这只老鼠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的卡通动物,他拥有跟人一样的四肢,虽然没有说多少话,但是他像人一样跳舞、吹口哨,实在太有趣了,治愈了在大萧条中苦熬的美国人。
后来的卡通明星有我们熟知的加菲猫、小丑鱼尼莫、精灵鼠小弟等等。中国这边也有一堆的动物卡通形象,但经常被诟病为动物园。
日本动漫摆脱了“动物拟人”的窠臼,把领域扩展到了万物!同时,卡通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就是完全的人类形态了。有说法认为,日本现代拟人化运动的元祖是2003年开始连载的漫画《备长炭》(2006年动画化),其实就是各种煤炭的拟人化角色的日常,至今依旧有诸多粉丝存在。
(《备长炭》动画,他们已经长得不像炭了)
后来日本的拟人化动画开始被更广大的人群接受,2009年开始放送的《黑塔利亚》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黑塔利亚》将“国家”这虚拟概念实体化成一个个人,听说很多人因为这部动画才开始学历史的,真的假的?不过孕育了很多腐女倒是真的。
(《黑塔利亚》同人图)
也是在2009年之后,中国互联网上多出来一批拟人的形象。网民把豆瓣叫做豆娘,把百度叫做度娘,各大网站也顺势推出了自己拟人形象。不止如此,微博上到处飞的什么城市拟人、电子产品拟人、地铁拟人的图已经屡见不鲜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管风格是卖萌还是吐槽,腹黑还是傲娇,只要你萌了,任何元素都能变身成人。”
没错就是“萌”!
而想要人萌得起来,首先外表就要好看。《舰队Collection》为何能够大热?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军武题材游戏,这个是有萌妹子的!而最近播出的《千枪士》则是把各种枪械拟人化成了骚气的美少年。但一些拟人番也在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卖肉番。
3.为什么我们喜欢拟人?
很早的时候,一些话不方便说出口,便借鬼神精怪的名义来诉说。还有一些人类虚构的概念,它们在现实中没有实体,如何才能具象化让更多的人理解呢?那就把他们画成人吧!
(1848年的《日耳曼妮娅》,德国的拟人化身)
喜欢的理由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孤独。
《龙族》里的“血之哀”也存在在人类的身上。你想啊,茫茫宇宙也就地球上有智慧生物。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号出发了,他带着一张镀金铜板声像片,里面包含了55种人类的语言,还有来自人类的问候——
“这个地球之音是为了在这个辽阔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给予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决心和我们对遥远世界的良好祝愿。
”
但外星人的存在还是一件没谱的事。总要找个说话的吧?于是人们把非人的事物赋予了人格。
而现在的拟人越来越趋向萌化。有人认为这跟现代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有关,人们特别需要一个想象出来的放松空间。而这种情境下诞生出来的拟人事物,自然是越美好越好。
比如一个公司员工,白天被上司责备,垂头丧气,回家后更愿意把身边的事物(如被子、枕头、家具)想象成美少女,给他带来慰藉。
再加上现在人与人的交流还不如和机器交流的多,相信未来跟人工智能谈恋爱再也不是电影里的情节了。
不知道这对于单身狗是不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