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其实,庄妃如果确实下嫁给了摄政王,在当时的官书正史包括邻国朝鲜官书,肯定会留下珠丝马迹。即使清朝官书“为尊者讳”将某些记载删节,朝鲜官书也不会隐讳,然而在这些正式文献里却找不到任何证据。对于“皇叔”改“皇父”的疑问,清史泰斗孟森作《太后下嫁考实》以考证其事,孟森认为,所谓的“皇父”只不过是古代国君尊臣为“尚父”或“仲父”的遗意,比如,周武王称呼姜子牙就为“尚父”。所以不能把此处的“皇父”理解为伦理意义上的父亲,这只是“用典”。因此也就不能把它作为“太后下嫁”的依据。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大败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占据北京,同年大清迁都定鼎中原,多尔衮以功高盖主。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规定在各种表章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从“皇叔”到“皇父”的突然改变,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这一定是福临的母亲——那位年轻貌美独身寡居的孝庄皇太后,改嫁给强权的多尔衮所致。关于庄妃为何不葬于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1)

庄妃(孝庄文皇后),即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五官后妃”之一。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逝于慈宁宫,终年75岁。玄烨尊从太皇太后懿旨,将其暂安在遵化马兰峪顺治陵(孝陵)旁侧。雍正二年在“暂安奉殿”修建陵墓,定陵名为“昭西陵”。

按清朝葬制,在皇帝生前薨逝的皇后,要等皇帝驾崩与皇帝一起合葬;凡是在皇帝身后薨逝的皇后,则另在皇陵之旁修建皇后陵,也就是说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2)

凡是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顺治皇帝,他有孝康、孝献、孝惠三位皇后,前两位皇后都是在顺治皇帝之前去世的,所以与顺治皇帝共同葬进孝陵(顺治陵);孝惠皇后(庄妃的侄女)逝世于康熙五十六年,距离顺治宴驾过去半个多世纪,因此为她在孝陵之旁另修皇后陵,取名孝东陵。其它还有雍正皇帝的孝圣皇后葬泰东陵,嘉庆皇帝的孝和皇后葬昌西陵等等都是如此。

而孝庄同样是晚于太宗皇太极去世,却未能给她在沈阳昭陵修建皇后陵,这个有背常规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太后下嫁”被弃远葬?

关于庄妃为何不葬于昭陵,古往今来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其中最普遍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庄妃改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她已不再属于皇太极,当然也就不该归葬其前夫之陵。这个所谓“太后下嫁”说,从康熙年问起就如同一股“暗流”悄悄在坊间流传开来,直至清末民初政禁开放,成为清史学界公开研究考证的焦点。近十几年来又经过有些清史专家及文艺家们的“戏说”、“演绎”,把它编写成为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使所谓“庄妃下嫁”成为翊翊如生的故事。

那么,“太后下嫁”到底有无其事,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综合各方面史料来看,它的产生前后有两个原因,最初的原因是对多尔衮的称呼从“皇叔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引起的。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3)

简单点说,世祖福临继承皇位时年幼,当时就确定以胞叔睿亲王多尔衮,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人摄政,等福临成年再让他亲政。从这时候开始福临就对多尔衮称呼为“皇叔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大败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占据北京,同年大清迁都定鼎中原,多尔衮以功高盖主。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规定在各种表章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从“皇叔”到“皇父”的突然改变,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这一定是福临的母亲——那位年轻貌美独身寡居的孝庄皇太后,改嫁给强权的多尔衮所致。

其实,庄妃如果确实下嫁给了摄政王,在当时的官书正史包括邻国朝鲜官书,肯定会留下珠丝马迹。即使清朝官书“为尊者讳”将某些记载删节,朝鲜官书也不会隐讳,然而在这些正式文献里却找不到任何证据。对于“皇叔”改“皇父”的疑问,清史泰斗孟森作《太后下嫁考实》以考证其事,孟森认为,所谓的“皇父”只不过是古代国君尊臣为“尚父”或“仲父”的遗意,比如,周武王称呼姜子牙就为“尚父”。所以不能把此处的“皇父”理解为伦理意义上的父亲,这只是“用典”。因此也就不能把它作为“太后下嫁”的依据。

光绪二十七年,史家章太炎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人们从这本诗集里发现一篇《建夷宫词》十首,其中一首如下: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首诗的内容描写的是太后在慈宁宫里的婚庆场面。慈宁宫是孝庄皇太后起居之宫,所以这首诗又成了“太后下嫁”说的新鲜证据。

然而,仔细分析这首《建夷宫词》矛盾很多:比如,张煌言在清军入关后一直远在南明抗清,距离北京达数千里,按当时的通讯条件,他怎么可能对宫禁中事了解得如此及时,如此巨细?而且据《大清实录》记载,孝庄太后是顺治十年(1653年)慈宁宫修葺之后才搬进新居的,而摄政王多尔衮已在庄妃迁入新居三年前病故。所以,这场所谓的慈宁宫“大婚”根本不存在。

庄妃选择远葬的良苦用心

其实,庄妃之所以未被安奉于沈阳昭陵,主要是孝庄太后个人的意愿。据《考庄后传》记载:孝庄太后在病重期间曾经对康熙明确交待,庄妃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富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所以相比于下嫁,庄妃本人的遗嘱才是未葬昭陵的主要原因。因为孝庄和儿孙的深厚感情,有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如下:

顺治十八年,福临宴驾,以幼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尊庄妃为太皇太后。玄烨很早丧母,由祖母庄妃抚育成人,祖孙两人感情颇深。孝庄的许多治国安邦之道,对康熙帝影响很大,为开创“康乾盛世”,孝庄功不可没,成为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后。康熙帝曾说:“忆自冲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4)

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对祖母也极尽孝道。史书载有他的这样几件事:每当康熙帝扈从祖母外出巡幸出游,遇上坡路时,康熙帝总是下马步行,至祖母御辇旁,亲自为她扶辇;康熙帝东巡盛京时,还将他亲手打的鱼浸入羊脂中保鲜,命驿传以最快速度送至太皇太后面前。甚至康熙帝还在信中说,只要祖母见到这些方物时“俯视一笑”,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太皇太后病危之时,康熙帝经常守护在卧塌旁以表示孝心,康熙帝又在神前许愿,愿以自己的寿命折给祖母,希望延长祖母的天年,并在各寺庙布施银两,求神佛保佑。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重,康熙帝日夜守护,百般调治,但仍回天无术,孝庄病逝于慈宁官,终年75岁。康熙帝遵嘱,把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孝陵,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因为孝庄生前十分喜爱这座建筑。

所以,康熙尊重祖母遗愿将她安葬在遵化,于情于理。

而孝庄太后不愿葬“昭陵”除了“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另一番苦心:不愿劳民伤财运送棺椁。

清朝皇帝从康熙起全部由火葬改为土葬。庄妃如果归葬沈阳昭陵必须重蹈已经废止的火葬旧制,这显然已不再可能,康熙皇帝也绝对不会钦准。

既然火葬不能,归葬盛京必须以整体梓宫恭送,清代宫廷礼俗又规定:皇帝皇后梓宫的牵引移送不准用牲畜,只能用人力。那么,体积硕大重达数千斤的棺椁仅仅靠人力,从京都爬山涉水运到千里之外的盛京,是一件十分艰难而劳民伤财的事情。庄妃和康熙都是爱民如子、英明果断的人,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做。

庄妃葬在哪:庄妃为何未葬清昭陵(5)

因此,庄妃陵最后改葬于清东陵可以说是最佳选择,并不是因为她曾经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不再是皇太极妻子。根本原因在于她全力辅弼儿孙施行德政、宽民政策,不想因为一己之私而劳民伤财,单凭这一点,后人不得不对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巾帼英雄肃然起敬,孝庄不愧为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后!

【参考文献:《孝庄后传》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