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仁者无敌在大的层面来讲,中国几千年来,最理想的政治状态,是”仁治“。孔子在政治上最钦佩的人是周公、管仲,最理想的社会环境是西周初年。朱熹在《论语集传》中描述西周初年的社会图景,经过周文王、周公旦的努力,西周的文化影响力”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才有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即,西周的文化影响力,让诸侯之国”天下归心“。这是文化层面上的无敌。政治层面的事情,关系的利益多,极为复杂,不是一句“仁者无敌”就能搞定的。
最近正在读傅佩荣的《孔门十弟子》,正好讲到“仁”的问题。
众所周知,“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礼,非常好理解,即是礼仪与制度。而“仁”,孔子则语焉不详。面对弟子们的发问,“孔子给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究其原因,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目标。在傅佩荣看来,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动词,而非是名词。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到达”仁“的境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
譬如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则耳顺,七十则不逾矩,从心所欲。这是人生中的各个状态。三十而立,自然是成家立业,承担起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为父者,承担父亲的责任,为妻者,承担妻子的责任,为官者,承担为官的责任。四十而不惑,则是人到中年,该明白自己在事业或志向上,该非常清晰地自己想要什么。四十岁还像二十岁一样迷惑,那么人生多半是失败的。
推而论之,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都是人生中的状态。当然,所谓的“从心所欲”并不是说“老人变坏了”,漠视任何社会规范,而是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社会规范,不会出现失范的行为。因此,“行仁是整个人格的转化,整个生命的完成”。简单来说,对于个人来说,”仁“是永无止境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对于个人来说,追求”仁“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个人到达”仁“的状态,便是内心“无敌”了。
在大的层面来讲,中国几千年来,最理想的政治状态,是”仁治“。孔子在政治上最钦佩的人是周公、管仲,最理想的社会环境是西周初年。朱熹在《论语集传》中描述西周初年的社会图景,经过周文王、周公旦的努力,西周的文化影响力”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才有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即,西周的文化影响力,让诸侯之国”天下归心“。这是文化层面上的无敌。
政治层面的事情,关系的利益多,极为复杂,不是一句“仁者无敌”就能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