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盘点消防员让人泪目的瞬间,守护生命禁区19年

盘点消防员让人泪目的瞬间,守护生命禁区19年2020年4月14日,林芝市突发森林火灾。孔特特立即带领指战员们驱车12小时星夜驰援。普通人在这个“生命禁区”行走一步都很艰难,然而,孔特特和队友常常在“头顶是火场,脚下是万丈深渊”的情况下负重前行。因为对于不少靠山吃饭的老百姓来说,一场扑不灭的火,意味着生计的断送。“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作为西藏的“北大门”,那曲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称,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系统意义重大。然而,这里不仅自然灾害事故多发、频发,且山高天寒,施救难度很大。那曲被称为“生命禁区”,平均海拔约达4500米以上,缺氧是常态,含氧量有时甚至不到内地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风吹石头跑,夏天穿棉袄,氧气吃不饱,天上无飞鸟”,几句话就把这里形象的描绘出来。

“挂满了。”11月5日,这是在会见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时,对身上挂满荣誉勋章的西藏那曲市森林消防大队大队长孔特特说的一句话。当时,孔特特激动得说不出话。

这一次,孔特特又获得了两枚新勋章:“中国消防忠诚卫士”“二级英雄模范”,他身上已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挂,还有不少勋章“躺”在他的行李箱里。

每一个勋章的背后都刻着他在“生命禁区”为老百姓“逆行”的印迹。19岁时,这个来自陕西的80后小伙子入藏,作为原武警西藏森林总队的第一批“创业者”,一守就是19年。

11月6日,孔特特返回西藏继续守护那片雪域高原。他说,深刻感受到了的关怀和厚爱,担当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他将继续当好美丽西藏的“守夜人”。

盘点消防员让人泪目的瞬间,守护生命禁区19年(1)

“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作为西藏的“北大门”,那曲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称,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系统意义重大。然而,这里不仅自然灾害事故多发、频发,且山高天寒,施救难度很大。

那曲被称为“生命禁区”,平均海拔约达4500米以上,缺氧是常态,含氧量有时甚至不到内地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风吹石头跑,夏天穿棉袄,氧气吃不饱,天上无飞鸟”,几句话就把这里形象的描绘出来。

普通人在这个“生命禁区”行走一步都很艰难,然而,孔特特和队友常常在“头顶是火场,脚下是万丈深渊”的情况下负重前行。因为对于不少靠山吃饭的老百姓来说,一场扑不灭的火,意味着生计的断送。

2020年4月14日,林芝市突发森林火灾。孔特特立即带领指战员们驱车12小时星夜驰援。

当时,孔特特带队扑打西侧火线,与指战员们一起携带着20公斤灭火装备,在缺氧的情况下,在平均坡度为60度的陡崖上手脚并用,“像壁虎一样”往前爬行,不断逼近火线。孔特特回忆,那时候,头顶是“刀砍斧削”的悬崖,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不容任何差错。“我第一次感受到生与死的距离是那么近。”

事后,那曲市森林消防大队班长兼驾驶员李秀才回忆,“我打了10年火,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石头都烧炸了。

在扑火过程中,有一天下午风力突然增大,风向突变,刚扑灭的火点突然复燃,向正在协助清理火场的老百姓方向迅速蔓延。孔特特大喊:“快跟我来,向我们靠拢。”随后他立即带着老百姓紧急撤离,但还是有一名行动稍微慢些的老百姓后背被火燎着了,孔特特一个箭步冲上去,取下防护手套奋力拍打。

刚到安全区域,火头噼里啪啦地从大家身边卷过。孔特特暗叹:“好险!如果迟疑不决,后果将不堪设想。”

险情过后,老百姓跟着队伍下了山,一步也不敢离开他们,老百姓对他们喊着:“你们还是当年的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

2018年5月,孔特特遇到了相似的情况,他也成功地带着21名当地群众逃离火海。当时,老百姓握着孔特特和队友的手说:“你们不仅帮我们灭火,还救了我们的命,你们就是党派来的救星。”

孔特特觉得,“我们的事业是光荣的,再苦再累再危险都是值得的。”

这只是孔特特和队友们参与众多救援的缩影。入伍以来,孔特特和队友们先后参与林芝“5.21”“4.14”等灭火战斗130余次,参与“8.18”交通事故、“7.15”泥石流、“10.17”堰塞湖、“11.18”地震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90多起,挽救群众生命20余人。

一次次赴汤蹈火的背后是整个大队所有人的默默牺牲与奉献,孔特特说,这里缺氧气,但不能缺了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宁让生命透支, 不让使命欠账”。

“我带来的,也要一个不落地带回去”

作为大队长,每次救援时,孔特特的前方是熊熊烈火,身边是并肩作战的兄弟,他既要保证把火扑灭,更要保证兄弟们的安危。

2015年5月12日,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森林火灾。当时,孔特特带着队友们连夜赶赴现场救援。

盘点消防员让人泪目的瞬间,守护生命禁区19年(2)

当时,火场海拔3200米左右,平均坡度约为70度,指战员们背着20多公斤的灭火装备,手脚并用地在山坡上行进。然而,进人林子后,由于植被过于茂密,指战员们只知道火线的大概方向,听见燃烧的地方在“嘶吼”,但根本不知道火会从什么地方袭来。孔特特记得,前一秒还是树枝被烧得咔嚓爆裂的声音,下一秒身边就有可能有一颗大树突然倒下……

5月14日14时20分许,队伍正在堵截火头,风力瞬间增大,不远处的山谷瞬间爆燃,形成了80多米高的火爆,就像一片巨大无比的流云在大地上飞卷,当时,风夹杂着沙土和火灰吹得大家睁不开眼睛。

“赶紧往植被稀疏的地方猛跑,把重装备扔掉。”孔特特预判到形势不对,便让队友们立即撤离,几个第一次上火场的新兵甚至被吓得腿软。当时,不少人都做了最坏的打算。

同时,孔特特发现还有15人在另一侧清理,便立即联系他们。然而,打不通电话,呼叫对讲机也无人应,把孔特特急坏了。他说,“是我把他们带出来的,也要把他们一个不少地平平安安带回。”

于是,他便一直呼唤他们,当得到他们已经进入安全地带的消息,孔特特悬着的心才下来。

第二天,队伍再次回到脱险的位置进行扑火时,发现前一天遗下的水泵被烧成一块铁。2只藏猕猴被烧焦了。

既已许国,再难许家

“七尺男儿,已许国,再难许家。”孔特特与家人常年分居,很难照顾到家里人。结婚那年,因任务需要,孔特特与妻子举行完婚礼的第二天,就奔赴救援一线。

妻子每次去产检,孔特特都无法陪伴。后来,妻子曾进行过三次手术,也都是靠妻子一个人熬过来的。对此,他只能在电话中道声“辛苦”。孔特特说,“我连承诺下一次陪伴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怕自己做不到。”

在孩子2岁那年,孔特特怀着满心喜悦奔向女儿,他以为女儿也会奔向自己的怀抱,她却像看到了陌生人一样问妈妈,“这位叔叔是谁呀?”,妻子说:“快叫爸爸”,只见孩子跑到沙发边拿起手机,对着手机喊起了:“爸爸,爸爸,你回来了吗?”。在女儿心中,“爸爸在妈妈的手机里”。

孔特特说,“选择在西藏工作,对岗位我问心无愧,对亲人却打下一张张永远还不清的人生欠条。”

盘点消防员让人泪目的瞬间,守护生命禁区19年(3)

2018年,部队转制,他有机会回到亲人身边。一边是对家人的亏欠,一边是雪域高原的群众们,他陷入两难境地。因为他对这片高原的热爱,以及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他再次选择了雪域高原。

18岁入伍以来,孔特特守护的海拔越来越高。他从海拔2980米的雅江河畔,到海拔4350米的松多检查检查站,再到海拔4530的那曲,随着孔特特一起往上攀登的,还有西藏的森林消防事业。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止境。”孔特特说,从“橄榄绿”到“火焰蓝”,改变的是制服的颜色,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始终“坚守极地、不畏极难、甘受极苦、挑战极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永远做人民的忠诚卫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