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杜甫这一生写的古诗时间轴,杜甫逃出长安写的诗

杜甫这一生写的古诗时间轴,杜甫逃出长安写的诗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诗人只是想回忆曾经的痛苦么?您也不妨先读一读。《喜达行在所(其一)》

公元756年七月,杜甫被叛军所俘后,整日忧心忡忡,既担忧自己,又思念亲人,而他最想见的却是君王。

次年四月,他终于找到机会逃出长安,于是急忙投奔驻扎在凤翔的唐肃宗。

很显然,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可是杜甫写了一首诗,看起来很奇怪:虽然诗题中有“喜”字,但是文中只回忆了痛苦。

诗人只是想回忆曾经的痛苦么?

您也不妨先读一读。

《喜达行在所(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行在所,指朝廷临时所在地。

这首诗共有三首,另外两首都直接写出了喜悦之情,于是有人认为,这三首诗是一个整体,应该连起来读,《其一》只是在回忆曾经的痛苦,为后两首写喜悦之情做铺垫。

真的如此么?

我认为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浓浓的喜悦之情。

为什么?

我们来仔细分析。

杜甫这一生写的古诗时间轴,杜甫逃出长安写的诗(1)

凤翔灵山

  • 1、 诗人逃离长安的原因。

首联,西忆歧阳信,无人遂却回。忆,思念,想念;歧阳,指岐山之阳,这里指凤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思念西边,想知道凤翔的消息,却无人能告知,于是我决意从长安逃回。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可是我们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诗人为何要逃离长安?

很多人认为,杜甫是在等待唐军来收复长安的消息,因为一直没有等到唐军来,所以他选择主动逃离长安。

这种解释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不符合事实。

公元757年四月,郭子仪的大军与叛军在长安城北面对峙时,杜甫才冒险从西门逃出。

如果杜甫只想知道唐军收复长安的消息,这不就正好等到了么,还有什么理由要逃出长安呢?

可见,“歧阳信”另有所指,我认为是指关于唐肃宗的消息。

诗人想知道君王的消息,却无人传达,于是他才决定主动从长安逃出,赶往凤翔。

您看,杜甫不仅身处险地,而且与亲人分隔,可是他最思念的却是君王,这就衬托出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那么杜甫逃亡途中一切顺利吗?

杜甫这一生写的古诗时间轴,杜甫逃出长安写的诗(2)

落日

  • 2、 逃亡途中充满艰辛。

颔联,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当,面对;著,附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面对落日,诗人望眼欲穿;心灰意冷,仿佛附着了一层寒灰。

这两句看起来很简单,望眼欲穿、心如死灰,表达出诗人在逃亡途中的绝望之情。

诗人只是想表达绝望之情呢?

不是。

我们先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绝望?

因为诗人正在逃亡,只能走偏僻的小路,日落以后,他很难分辨方向,这样既耽误行程,又充满危险。

可见,诗人的逃亡之旅充满了艰辛。

那么他为什么要写逃亡途中的艰辛呢?

诗人又运用了衬托手法,路途如此艰辛,可是他还是要赶往凤翔,这又一次衬托出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此外,颔联还巧妙地设下了伏笔。

心如死灰,一语双关,不仅表达出了诗人的绝望之情,同时还设下了“死灰可能复燃”的伏笔。

那么诗人是如何绝处逢生的呢?

我们继续读颈联。

杜甫这一生写的古诗时间轴,杜甫逃出长安写的诗(3)

夜晚的树

  • 3、 绝处逢生。

颈联,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雾树,被烟雾笼罩的树;莲峰,像莲花一样的山峰,这里同“连峰”,指连绵不绝的山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重重烟树指引诗人向前奔去,连绵不绝的山峰忽然豁开。

这两句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承接颔联,诗人担心夜晚很难分辨方向,而实际上,夜晚能隐约见到山上的烟树,因此他还可以跟着烟树向前走,这是绝处逢生的转折。

其次,因为凤翔刚好在太白山、岐山之间,连绵不绝的山峰忽然豁开,说明凤翔已经不远了,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到达凤翔后的情景。

  • 4、 到达凤翔。

尾联,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亲友对诗人又老又瘦感到惊讶,连忙说,你从贼营中出来真是辛苦。

这两句写得非常巧妙,按一般人的写作思路,诗人好不容易到达凤翔,结尾应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可是诗人却撇开自己,而写亲友对自己的慰问。

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答案在“老瘦”两个字中。

诗人为什么会又老又瘦?是因为逃亡么?

不可能,长安距离凤翔并不太远,不可能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诗人就变得又老又瘦。

显然只有一种可能:诗人身陷长安期间,心力憔悴。

他为什么会心力憔悴?

首联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他日夜思念君王。

思念君王,本来只是诗人的内心想法,可是现在却已经影响到了外表,这再一次反映出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到这里,这首诗已经读完了,可是问题也来了:整首诗一直在写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哪里有喜悦?

问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整理这首诗的脉络。

杜甫这一生写的古诗时间轴,杜甫逃出长安写的诗(4)

杜甫

  • 5、 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诗人身处险地,却仍然决定去投奔君王,衬托出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其次,路途充满艰险,他依然前往凤翔,再次衬托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然后,绝处逢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凤翔;

结尾,到达凤翔后,通过亲友的描述,又一次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您看这首诗,除了颈联两句,其余六句都在写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苦,没有一句写喜悦,诗人的“喜”从何来?

这是诗人特意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

您想想看,诗人为什么会痛苦?

因为思念君王。

他为什么会思念君王?

因为他与君王分隔两地,无法知道君王的消息。

换句话说,诗人的痛苦有一个前提条件:与君王分隔两地。

可是这个条件,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诗人已经到达了凤翔。

条件改变了,结果自然也会改变,他在凤翔就不会再有对君王的思念之苦。

可见,诗人在长安和在凤翔的心情形成了对比,而诗人的喜悦之情,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产生的,诗人曾经在长安越痛苦,那么他现在在凤翔就越能感到喜悦。

这是反衬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喜悦,而是通过条件的改变,暗示出心情的变化,再通过曾经的痛苦反衬出现在的喜悦,曾经的痛苦越深,如今的喜悦也就越多。

这就是诗人巧妙的构思,也是这首诗耐人寻味的原因。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