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Sir还是不会称它为神剧。看眼豆瓣,从开播到大结局,评分没变(8.7),但围绕它的讨论越来越广,打分人数不断攀升(6w)。这下好。看完一遍,又一遍,又又又一遍……估计不止Sir。

一部国剧。

Sir半个月前安利过,然后就放着没看了。

不是不好,而是不敢

几天前大结局,犹豫再三,还是点开。

这下好。

看完一遍,又一遍,又又又一遍……

估计不止Sir。

看眼豆瓣,从开播到大结局,评分没变(8.7),但围绕它的讨论越来越广,打分人数不断攀升(6w)。

Sir还是不会称它为神剧。

因为它与“神”恰恰相反。

一个以血肉之躯抵抗死神的故事。

一次取材于我们身边的滚烫记忆。

在一起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

Sir承诺过要持续观望。

不仅因为它是国内第一部真正触动我们的抗疫剧。

更因为,Sir想看在它收官之后,能留下些什么。

十个单元,十个抗疫故事,均改编自真人真事。

先说结论:整体优秀。

个别单元非常精彩。

但作为单元剧,不同导演,不同团队,难免也有拖后腿的。

今天复盘,Sir选出三个“精彩”单元三个“遗憾”单元

对,鸡蛋里挑根骨头。

不是Sir严苛。

而是把它当做一面镜子。

想想,面对似乎已经过去的疫情。

我们该坚守些什么。

生命的拐点

1、2集

全剧看下来。

《在一起》前两个单元还是质量顶尖的。

因为第一次安利时正好写过,Sir今天就不详聊。

没看过的毒饭这里补课:《250天前的武汉,封城下的恐慌,全明星《在一起》致敬抗疫英雄》

当然Sir也说了,看一遍不够。

细节,细节,细节。

里面全是“心机”。

第一单元,就讲一个动作。

《生命的拐点》主角是武汉第一批接触疫情的医务工作者。

主要矛盾在两个人身上。

江汉医院现院长谭松林(周一围 饰),和江汉医院半退休的老院长张汉清(张嘉益 饰)。

两人本是师徒。

可面对汹涌而来的不明疫情,在办公室争得面红耳赤。

现院长要自保。

建议停止接受转院病人,考虑保护好自己医院的人,持续作战。

老院长坚持应收尽收。

如果专科医院都拒收,那些综合医院更没能力,疫情扩散的风险更大。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

孰对孰错?

没人敢说。

导演也没想让两人分个对错,塑造正派反派。

他想挖出矛盾背后的那层统一。

医生的“统一”是什么?

救人。

再讲深一点,救人必须要面对的是什么?

舍己。

心里永远装着是别人。

看下一个镜头。

两人来到空旷的街边吃热干面。

聊完工作,谭松林无意中咳嗽两声。

咳完连忙找补:

呛!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

有经验的老院长意识到不对,赶紧让他去检查。

还特意叮嘱,特殊时期别大意。

老院长心里装着自己的徒弟。

谭松林呢?

嘴上说着没事,身体却背向他。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4)

这动作已经够细致了。

但你仔细看周一围这个转身的动作:

先向右转,看了一眼,不对,再向左转。

为什么?

右边,有面摊。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5)

他向右转,看到面前正在煮面的小哥,马上躲开。

尽管面摊离他还远,尽管小哥戴着口罩,尽管当时还没确定新冠病毒以飞沫传播。

他想避免任何一丝传播病毒的可能。

谭松林心里装着老院长,还装着更多的人。

一个转身。

转出了好剧的用心,好演员的信念。

摆渡人

3、4集

如果说《生命的拐点》胜在细节。

《摆渡人》这一单元,则胜在视角

叙事技巧的一个重要因素。

烂故事,换个视角讲述,很可能就成了个好故事。

抗疫剧第一反应拍谁?

拍医生,拍患者,拍那些牺牲的人,拍那些痛苦浓度最高的人。

它偏不。

此单元为群像戏,主角是无数武汉普通人。

并以他们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作为主视角。

摘掉滤镜,还原最接近“你”的故事。

快递员辜勇。

一开始,他也想逃。

武汉封城前夕,堵在高速上。

一气之下,辜勇回去了,做起这个城市当下最需要的摆渡人。

帮忙跑腿、送外卖、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6)

起初觉得没啥。

可跑越远,他越觉得脚步沉重。

世间百态,被他的眼睛记录。

医院的混沌。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7)

普通人的悲剧。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8)

还有人本能地害怕。

“我们拼尽全力保护那些人

救助那些人

谁来保护我们呢

是烂掉的口罩

还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呢”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9)

看到没。

只有平视,我们才能看见真正带着噪点的平凡。

再说一个镜头。

辜勇送完外卖,刚出楼门,听见居民们大喊“武汉加油”。

这阵仗,一般怎么拍?

大远景 煽情音乐,肯定的。

可有没有想过。

如果这阵仗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做?

掏手机,录下来,发个短视频。

对嘛。

你可以说他是英雄。

他也还是那个可爱的外卖小哥。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0)

救护者

7、8集

如果发起投票,这一定是最好单元

Sir猛男落泪就不提了。

其实《救护者》拍的是全剧最常规一部分。

医院抗疫日常。

也是最难拍好的一部分。

煽情过了,浅薄;克制过了,装。

怎么办?

导演曹盾

还记得他当年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带给我们的酣畅吗?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1)

Sir当时剧评里就说过,《长安》是一部绝不能倍速播放的剧

长安城内的24小时,人物庞杂,剧情推进却始终张弛有度。

任何一点人工加速,都会破坏它的节奏

《救护者》也胜在节奏。

比如,声音的节奏。

援汉专家黎建辉(朱亚文 饰),在封城最后时刻进入武汉。

开篇,Sir就知道这单元不简单。

5分钟。

镜头就怼着主演朱亚文。

可不仅被口罩包得严严实实,曾经凭借嗓音出圈的他几乎一句台词没说。

那拍啥?

别急,背景音在抢戏。

高铁上播报的新闻——

武汉封城,全员戒备。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2)

辗转坐车到高速口,警笛刺耳。

负责接待的专员和母亲打电话,说急了,对着电话失控咆哮。

“明白明白

我说明!白!了!”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3)

走路经过警察设下的封城关卡。

汽车鸣笛声,焦急出城的抱怨声,陆续闯入。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4)

起伏的背景音,从听觉铺垫气氛。

像一组隐形发条。

悄悄地。

紧一点,再上紧一点……

直到黎建辉终于到达医院,在隔离区安静穿上防护服。

开门,一脚迈入病房。

啪——

发条断了。

乱如麻的杂音,同时灌入他和你的耳朵。

护士:这床怎么还没清出来!

医生:沐舒坦两支,静推!

广播:快来帮帮忙,5床

对讲机:来了来了!

病人:咳咳咳……呕……

仪器:嘀,嘀,嘀,嘀嘀嘀……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5)

前后5分钟,从铺垫到爆发,由松到紧再到彻底释放。

状态、气氛、情绪,都有了。

让你瞬间感受到眼前惨况的猝不及防。

没完。

画面的节奏接力。

黎建辉急了。

裹尸袋就放在病床走廊的尽头,他质问医生:

“这些袋子怎么能放这呢

会影响病人情绪的”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6)

当地医院的医生一言不发,带他走到重症室旁边的走廊。

黎建辉定住了。

哪止裹尸袋,病人的衣服就晾在走廊天花板,停尸房摆不下的尸体,就躺在过道。

此时导演用一个由慢至快、由低到高的长镜头。

把绝望无限逼近——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7)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8)

还没来得及震惊。

“让一让。”

尸体被拉走,一条生命在眼前消失。

活过的痕迹,只有窗台上没收的废纸、没吃完的小面包,和永远接不到的电话。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19)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0)

煽情?

这里根本来不及煽情。

匆匆留下一句空洞的承诺,踉跄着投入抢救。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1)

这也是导演藏得最深的一手——

情绪的节奏。

看这一幕:

老奶奶拉着护士聊天,分享自己的恋爱经验,还顺便吐槽了刚离开去做检查的老伴。

很暖很感动。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2)

但背景里是什么。

——忙碌的医生,呻吟的病人,冰冷的仪器。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3)

这强烈对比的前后关系,就是抗疫一线的缩影。

这里哪是医院。

根本就是一座以生命为筹码的赌场。

上上签还是下下签,全凭运气。

这便是精准的情绪控制。

煽情可以,但绝不泛滥。

因为当一个人真正深入悲剧去寻找体恤的表达,必定会怯于歌颂,羞于同情,然后在这缝隙中压榨出两难的酸楚。

《救助者》就是这样一次袒露真情,又处处“算计”的表达。

所有节奏的拉扯,最后归于医生的一体两面。

神?

还是人?

剧集再一次慢下来。

看他们短暂逃离风暴,回归平静时的样子。

脱下手套,汗水如洗过手般漏出。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4)

回家路上,歪歪斜斜的身子,还要相互安慰。

“不会流眼泪的护士,不是好护士”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5)

答案,不言而喻了。

套用那句网红的话:

“不过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

但反过来想。

敢从死神手里抢人,他们,还是孩子?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6)

到这,最精彩的三个单元,Sir盘完了。

不是说其他的就不精彩、不值得看。

比如群戏《武汉人》,通过社区工作者的视角,表现武汉人民的勇敢、直爽、互帮互助。

故事杂而不乱,每个人物都有成长,每个伏笔都有交代。

合理接地气。

《方舱》,诸多沉重题材中的一抹亮色。

讲的是轻症患者聚集的方舱医院里,四川援鄂医疗队带领大家乐观面对的故事。

各个角度、各个视角出发的小平凡、大壮举。

都有可取之处。

但以下三个单元,Sir看完略有遗憾。

(篇幅问题,Sir简单说说)

《同行》

5、6集

两名医生荣意(赵今麦 饰)、乐彬(杨洋 饰)在武汉封城的情况下,骑车、自驾,甚至走路,逆行到武汉支援。

既是“同行”,又半路“同行”。

故事有原型。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7)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8)

但Sir看不到真实。

《同行》的敷衍败于细节。

促成他们大过年逆行的原因之一:电视上钟南山分析疫情,居然连口。型。都。对。不。上。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29)

△ 唇语高手可以上了

再往下看。

一脸正气的杨洋,操着重音停顿都不对味的台词,把内心独白直接念了出来......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0)

哪个年代的表现手法??

细处不行,大的故事呢?

非常遗憾。

Sir只看到两人如天降神仙,一路“救死扶伤”,扶危救困。

到村口,碰到氯气中毒的大妈,施展神力,救一个!

到服务站,碰上非要给生病的父母送桃的小男孩,帮一个!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1)

△ 官方吐槽

“在一起”的内涵?

Sir没看出来。

“逆行”的纠结和困难之处?

一笔带过。

太明显的bug,实在是影响共情。

尤其是在前四集已经把水准拉高的情况下。

《搜索:24小时》

9、10集

疾控中心查找传染源的故事。

看简介,Sir激动了。

时间紧迫、各方压力、群众的不理解、破案推理,得多精彩一故事啊。

结果?

一个天才青年证明自我的浮夸表演。

从小有孤独症倾向的陆朝阳(黄景瑜 饰)在疾控中心实习,这是个需要和群众沟通的工作。但他沉默寡言,领导对他颇有微词。

疫情中,一次调查传染源的工作,让他展露出天才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得到领导的肯定。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2)

励志!

可,找线索破案的紧张感、流调人员的奉献,Sir基本没有看到。

反而,金手指大开。

为推进剧情,人民群众连病毒都不怕了。

儿子得知母亲疑似感染,赶紧找上门。

不问母亲病情,也不担心自己会传染。

抓紧时间推动剧情。

主角:你妈检测是阳性,你是密切接触者

NPC:啥!我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了,也能算密切接触者吗?

主角:你妈说你十七号回过家

NPC:不可能,我在出差

主角OS:不好,儿子另有其人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3)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4)

又一个为了表演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好NPC!

《火神山》

19、20集

《在一起》的安排不合理。

看完《搜索》,Sir还没从一口闷气中缓过来,又给了一个更大的暴击。

建设火神山,谁都知道是个巨大挑战。

各方充分协调、暂时放下一些利益博弈,勠力同心、动员多方才能完成。是中国速度的高光。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5)

△《火神山建设不完全手册》截取部分

万万没想到,就这种题材,还能给拍成个人英雄主义歌颂专题片

Sir愿称它为好人好事表彰学习大会。

台词写得基本不走心。

当地医院的医生:

你们来了,我们就安心了。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6)

口号倒是喊得响。

这一喊,蹲地上抢救的医生也不救了——得抽出手来鼓掌啊。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7)

不知道为什么,Sir忽然想起在《摆渡人》那一单元,蒋欣饰演的护士长对平小安说的话。

“我们现在站在这儿

就是在浪费里面那些患者的生命”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8)

以上。

看到这,大家估计也看明白了。

Sir对一个冠以“时代报告”的电视剧的要求,就是“人性”而已。

不歌颂、不贬低、不讨好、不批评。

在这一点上,《在一起》已是目前抗疫剧的标杆。

为什么Sir还要挑骨头?

Sir想提《救助者》单元里的一幕。

援汉专家黎建辉,结束任务准备离开武汉,跟女儿通电话。

女儿说,回来你给我买个真的听诊器好不好。

以后我也想当个医生。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39)

黎建辉笑了。

原来,他曾给女儿买过一个玩具听诊器,粉色的。

为什么要买个假的?

可能因为好玩,可能因为好看。

Sir觉得,更多的,他还在犹豫

他没想好,是不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名医生。

毕竟,真的听诊器,能听见心跳。

更能听出疾病、死亡、绝望。

同理。

这场全球流行的疫情就像给我们递来了一副听诊器。

可以通过它听见美好。

也能听见更多,曾经被掩饰的丑陋。

你可以选择永远不戴上。

但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

雷佳音最大的亮点:雷佳音那集未必最牛(4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