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才子李白,浙江史载第一位状元
古代第一才子李白,浙江史载第一位状元——唐 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朝科举考试难度极高,谚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科举考试难度之大。如贺知章一般一举便高中的真可以说是天纵奇才。学而优则仕。早年贺知章在官场声名不显,任四门博士之职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然而正是这样的籍籍无名,使得他远离朝堂攻讦,顺利地从武则天后期过渡到了玄宗时期,也可以算是一种幸运吧。其后在开元十年(722年),老贺被极为赏识他的恩人、后来的当朝宰相张说提拔,得以平步青云,不久便调任礼部侍郎。其后更是任职太子宾客,出任太子的老师,可见其在学术上的造诣与当时社会的名声。直至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才以身体为由上疏告老还乡。玄宗准其奏请,亲自赋诗一首送行,更是直接下诏在京城布设,令皇太子与百官一齐送行。如此礼遇,可见贺老的威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众所周知, 华夏千年历史,才华盖世、超逸绝伦者辈出,尽皆各擅胜场名噪一时。但若要在诗人词人中找一个比李白还狂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李太白可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悖诗仙,也是杜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豪饮贪醉的酒客,其狂与傲,可见一斑。然而这样的李白,居然还把别人称为狂客?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贺季真何许人也?贺知章,字季真,他是浙江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状元,与那个号称“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等并称吴中四士;官至太子宾客,大力举荐李白,是李白的伯乐、官场的贵人;他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与极为擅长草书的张旭分外投缘;其才华名声与初唐四杰比肩,是当时一流的学者名士。
据考,贺知章生年约为约659年,是杭州萧山人,很早便迁居到浙江绍兴。贺知章不是命途多舛的类型,但也算不上顺遂:他成名极早,小时候的诗文就非常了得,乡里乡外都颇有知名度,算得上少年成名;但因为当时时局纷乱,朝野动荡,科举一度被中止,恰逢贺知章正当年,于是就被耽误了。等到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这时候贺知章已是36岁了。
唐朝科举考试难度极高,谚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科举考试难度之大。如贺知章一般一举便高中的真可以说是天纵奇才。学而优则仕。早年贺知章在官场声名不显,任四门博士之职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然而正是这样的籍籍无名,使得他远离朝堂攻讦,顺利地从武则天后期过渡到了玄宗时期,也可以算是一种幸运吧。
其后在开元十年(722年),老贺被极为赏识他的恩人、后来的当朝宰相张说提拔,得以平步青云,不久便调任礼部侍郎。其后更是任职太子宾客,出任太子的老师,可见其在学术上的造诣与当时社会的名声。直至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才以身体为由上疏告老还乡。玄宗准其奏请,亲自赋诗一首送行,更是直接下诏在京城布设,令皇太子与百官一齐送行。如此礼遇,可见贺老的威望。
《回乡偶书》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 贺知章
白话意译:
年少就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得以还乡,虽然我的乡音没有改变,但鬓角毛发早已稀稀落落。乡里的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我,都笑着问我:“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啊”?
这首诗便是贺知章回乡之后所作,颇为感怀。第一第二句就直入主题,我离开家乡实在是太久了,久到我鬓边的毛发都已稀疏。诗人通过离乡时的年少与返乡时的年迈作对比,强调时间之久远,又通过“乡音未改”——生理上的语言习惯还留有很强的印记,但我已年迈到两鬓稀疏,强调记忆仍在,我也不是当初的我。诗人近乡情怯,对于时间与时间在自己身上造成的变化无比感叹。
第三第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回到故乡,引发了故乡稚童的好奇——这位众多乡人迎接的客人,到底是谁呢?作者的视野从家乡与自己的对照上移开,以一个有强烈戏剧冲突的画面收束全诗。我本应该是这里的主家,却变成了宾客,以耄耋老翁与稚童形成鲜明对比,霎时让离乡已久的感伤充斥全诗,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全诗平铺直叙,一气呵成,毋须斧凿却将诗人回到故乡之后的感情描摹得细腻而真切。可以想见,诗人看到垂髫稚童是非常欣慰的,家乡的乡亲们安居乐业,生活平安顺遂。转念一想当初自己离开时,是不是跟他们一样大?或许还要大一点吧。年少时曾嬉戏过的小河、土丘不知现在是什么模样,小伙伴还在不在?
我还是贺知章,可我如今两鬓稀疏、老态龙钟,故人或已长辞;故乡也还是这个地方,但与相识的怕也是寥寥数人,地方未变,环境却不似当初,早已不是我记忆中那个故乡了。
可以想见,85岁高龄的贺知章此刻的情绪波动是非常激烈的。以现代的交通条件,我们离开故乡数年再回去,发现家乡发展迅速,熟悉的街道早已不在,游玩的小巷也已陌生,就有物是人非之感。贺知章暌违故乡几十年,自然感慨万千,颇有光阴变换、沧海桑田之感。然而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诗人并没有继续写如何回答儿童,也没有再引申任何东西,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全诗余韵悠长,哀婉之情绵延不绝。以最质朴的文字表达最浑厚、最真挚、最富有变化的感情,可见贺知章之才华。
对于贺知章的这首诗,小典少年初读时无甚感觉,认为诗中描述场景十分正常,并没有出奇之处,只当是文人多愁绪;年岁渐长更添阅历,再读方才咂摸出诗中余味,倍觉真切。这平铺直叙里的藏着的三分眷恋三分感叹,与三分欣慰及最后那一分细微的怅惘,当真是含蓄的紧。方觉贺老文章锦绣,力透纸背,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诗也是流传至今,如今人人会背,脍炙人口。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探讨,期待您的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