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现在还有吗?曾经的杀马特
杀马特现在还有吗?曾经的杀马特一群有着“刺头”属性的学生,穿着“大喇叭裤”,走过校园,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瞩目。老师们对此亦颇为头疼,常领着学生会,于校园门口检查、截留穿喇叭裤、留碎发的学生。检查虽严,然而叛逆期的学生亦是“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因此,学生与老师的“游击战”,时常发生。调皮捣蛋的学生应付老师的经验丰富。“杀马特”并非是“一夜忽如春风来”,而是有着漫长的发酵期和孕育期。在二十一世纪初,各乡镇初、高中已隐然有着“杀马特”亚文化的影子。在我中学阶段,因受港台“古惑仔”电影、网络文化的影响,学校里兴起一阵穿喇叭裤、留碎发的风气。喇叭裤、留碎发当然是没有后来“杀马特”那样出格,但对于穿着统一化校服、标准化发型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隐然对抗着学校的权威与秩序。二零零八年,“杀马特”开始风靡于大江南北。其时,我已在大学就读,早就渡过最为叛逆的青春期。因此,“杀马特”亚文化对我的影响并不深,自己也没有留下让人
前段时间,短视频平台忽然“怀旧”起来,成千上万的网友晒出十多年前的旧照片。无一例外,这些照片堪称“黑历史”:网友们染了五颜六色的“洗剪吹”,浓妆艳抹,穿衣打扮亦很是前卫,戴着稀奇古怪的饰品,以视觉冲击为主。
我刷着这些视频和照片,在脑海沉寂已久的“杀马特”记忆,逐渐被唤醒。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杀马特”无疑是不堪入目的。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杀马特”是八零后、九零后们集体的“黑历史”。以致于许多网友晒出照片时,自嘲地解释一句,不知道自己当时脑子里哪根弦搭错了。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杀马特”着实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关乎一代人的成长。
个人的 “杀马特”往事
先从个人说起。
二零零八年,“杀马特”开始风靡于大江南北。其时,我已在大学就读,早就渡过最为叛逆的青春期。因此,“杀马特”亚文化对我的影响并不深,自己也没有留下让人“不堪入目”的照片。然而,要说一点也没有受到“杀马特”亚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然。至少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青春正当时,自然是要勇于“突破自己”。
当时,偶像团体F4正当红,娱乐圈亦有一批留长发的男星,大学里正好无人管束,加上自己又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于是有一年便留着长发,在学校招摇过市。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长发飘飘的模样很酷,内心里期待着这副“文艺”的模样,或可得到姑娘们的青睐。自然,这些期待逐渐落空。
事实上,我留长发的模样,并不是帅气,既不文艺,也不酷。它只是让人看起来“奇怪”,因此让人“敬而远之”。而且,长发打理起来,事情颇多。尤其是在冬天,稍不留神,就“油光发亮”,让人生厌。很快,我就剪掉了长发,算是结束了自己的“黑历史”。
“杀马特”并非是“一夜忽如春风来”,而是有着漫长的发酵期和孕育期。在二十一世纪初,各乡镇初、高中已隐然有着“杀马特”亚文化的影子。在我中学阶段,因受港台“古惑仔”电影、网络文化的影响,学校里兴起一阵穿喇叭裤、留碎发的风气。喇叭裤、留碎发当然是没有后来“杀马特”那样出格,但对于穿着统一化校服、标准化发型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隐然对抗着学校的权威与秩序。
一群有着“刺头”属性的学生,穿着“大喇叭裤”,走过校园,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瞩目。老师们对此亦颇为头疼,常领着学生会,于校园门口检查、截留穿喇叭裤、留碎发的学生。检查虽严,然而叛逆期的学生亦是“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因此,学生与老师的“游击战”,时常发生。调皮捣蛋的学生应付老师的经验丰富。
在新世纪,除了港台影视、日韩流行文化外,许多新事物像潮水一般涌了进来,让人应接不暇。比如说,大头贴照片。现在留存很多的“杀马特”的资料,载体即是大头贴照片。因此,影楼亦深受年轻人欢迎。在各种拼贴风格的照片里,乡镇青年们看见了“时尚”与“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小网吧。网吧让更多人接触到互联网,而互联网则为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们打开一扇丰富多彩的大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文化之间的“时间差”。正是这些新鲜事物,为“杀马特”亚文化提供了土壤。
QQ空间里的火星文
二零零一暑期,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少林足球》上映。尽管电影因政策的原因,并没有在内地上映,但《少林足球》还是创造了风靡于网络的流行语。其中,流行最广的一句,当属周星驰对赵薇说的一句台词:地球很危险的,你快回火星吧。从此,火星成为网络流行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在《少林足球》电影里,赵薇前期形象丑陋,后期则脑袋巨大,俨然像是外星人。在一定程度上,火星是古怪的象征。
当然,火星文与这句流行语,并无多大的关系。火星文是“杀马特”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其载体则是以QQ空间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于大多数八零后、九零后来说,自己所有的互联网启蒙,最初来源于QQ。他们在放学后来到网吧,打开电脑的首件事,便是登录QQ聊天。他们可以把一整天的时间,都放在与天南地北的网友们聊天上。尔后,才是论坛、门户网站、文学网站等更为广阔的互联网空间。
QQ空间是QQ的附属产品,于二零零五年面世,具备博客的功能。与其他博客以成年人用户主题不一样,QQ空间的主要用户,还是各个年龄层的学生。在QQ空间里,学生们可以写日记、心情、签名(皆是的片段文字),甚至个性化装扮,比如购买炫彩夺目的皮肤。然而,个性化装扮需要花真金实银,对于学生而言,毕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独特的、个性强烈的火星文,就此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一时之间,QQ空间里充斥着“难以解读”的火星文。那么,何谓“火星文”?根据网络定义,便是一些由符号、繁体字、韩文、日文、象形字,甚至是自造字拼贴而成的文字。乍看起来,是难以解读,但实际上只是一些文字的陌生化处理,让人一时难以辨认。火星文里的文字,大多数是学生青春期情绪,如忧伤、爱情、梦等。因此,汉字里的一些生僻字,亦是广受欢迎。
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仿佛谁掌握了更多的生僻字,便会受到更多的瞩目似的。无怪乎,有人称火星文为汉字届的“杀马特”。许多年轻人将“杀马特”上传到QQ空间,再配上火星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青春风景线。
与“杀马特”亚文化一样,火星文亦只是流行一时,很快便被网友抛弃。尽管如今网络上有着各式各样的火星文转换器(即将一段正常的文字,直接复制到转换器中,即可主动生成一段火星文),但几乎是无人问津。但这并不意味着火星文完全遁形,它仍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流行文化。比如说,2019年爆款歌曲《生僻字》。
“杀马特”的前世今生
“杀马特”一词来源于英语smart,可见“杀马特”一词原意是指时尚的、聪明的,文化起源可追溯至欧美的朋克文化。根据网络资料,“杀马特”是年轻人将日本视觉文化与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在追求个性化的路上,部分另类年轻人喜欢并盲目地模仿日本视觉摇滚乐队的服饰与发型等,形成独特而怪异的美学风格。
与摇滚乐队不同,“杀马特”亚文化所着重表达的并不是歌声与思想,而是怪异、夸张的外表。无疑,在崇尚自然与中庸的中国社会,“杀马特”刻意而夸张的审美,必然会受到苛刻的审视。因此,一些看不惯这种风格的网友们,便将“杀马特”们称之为“山寨系”等词汇划上了等号。
那到底是谁将引起了“杀马特”亚文化风潮的呢?根据网络资料,是一位叫做罗福星的年轻人。罗福星,广东梅州人,出生于一九九五年,如今被人誉为“杀马特”教父。
罗福星在小学五年级时,迷上了网络游戏,也迷上了游戏里的人物造型。很快,他便“梦想照进了现实”,去理发店烫洗了一款造型夸张、形象怪异的发型。他将自己的新发型照片上传到QQ空间。令人意外的是,照片立马有人来点评“时尚、酷”。于是,他便选取英语单词smart音译为“杀马特”(最初译为“斯马特”,罗福星觉得不够霸气,便改为“杀马特”)。“杀马特”一词就此不经意间诞生了。
一个新词的诞生,到风靡全网,进而成为一种亚文化,罗福星可以说是“居功甚伟”:他建立了首个“杀马特”家族的QQ群。而QQ群很快便从十几个人扩展到一百多人,他们几乎都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来自广西、云南、贵州等四五线县城。随着“杀马特”家族人数的急剧膨胀,QQ群已不能满足需求。
顺理成章地,罗福星注册了“杀马特家族”的贴吧,并让成员们四处去发广告,让网友们加入他们的QQ群。最为巅峰的时候,罗福星曾管理过十几个杀马特QQ群,每个群人数至少有1000人。
“杀马特”如此怪癖、夸张,喜欢它的究竟是群什么人呢?答案是,四五线城乡结合部的年轻人。他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了学校,投身于人海茫茫的城市与有着严苛纪律的工厂之中。在学校里,这批年轻人被老师们视为“差生”,在城市里则寄身于底层的工种,极少得到他者的关注。可以说,“杀马特”这种的行为,正是这群孤独的少年为了博取存在感,而诞生的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艺术。
“杀马特”还跟一个词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就是“非主流”。顾名思义,“杀马特”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它是一场青春期的叛逆狂欢。少年们总会成长,总会慢慢变成一名需要承担责任的成年人。
因此,当罗福星们发现“杀马特”的造型并不能让自己的收入得到提高时,便会慢慢地剪掉怪异的发型,慢慢地回归和融入到主流社会。正如一篇报道所言,罗福星如今只想好好赚钱,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