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电报:电报的百年沧桑
以前的电报:电报的百年沧桑没有电学基础,他就从零开始学起。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便向大电学家亨利等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石膏像等都被堆在角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工具成了房间的“主角”。从此,摩尔斯走上了科学发明的艰辛之路。这件事给萨缪尔·摩尔斯带来很大的打击。悲痛之余,他意识到,纸质信件作为当时传递消息的唯一方式,在时效性上实在是太滞后了。时间到了1832年,摩尔斯乘坐“萨丽号”邮轮,从法国返回纽约。在这次旅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医生。杰克逊不仅是一位医生,而且是一位电学博士,刚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电学研讨会。双方闲聊过程中,杰克逊介绍了很多关于电磁感应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极大地震撼了摩尔斯,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着迷的摩尔斯,连续几个晚上都失眠,脑子里全是和电有关的东西。
文章来源:鲜枣课堂(ID:xzclasscom)
1825年2月,有一位名叫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的美国画家,当时正在为华盛顿市政府作画。
有一天,他收到了家人寄来的信,说他的妻子即将分娩,而她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
于是,摩尔斯准备暂时放下工作,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家。临行前,他又收到了自己父亲的信件,告诉他家里一起安好,妻子正在康复。但是,6天后,当摩尔斯赶回家中的时候,发现妻子已经去世了。
这件事给萨缪尔·摩尔斯带来很大的打击。悲痛之余,他意识到,纸质信件作为当时传递消息的唯一方式,在时效性上实在是太滞后了。
时间到了1832年,摩尔斯乘坐“萨丽号”邮轮,从法国返回纽约。在这次旅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医生。杰克逊不仅是一位医生,而且是一位电学博士,刚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电学研讨会。
双方闲聊过程中,杰克逊介绍了很多关于电磁感应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极大地震撼了摩尔斯,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着迷的摩尔斯,连续几个晚上都失眠,脑子里全是和电有关的东西。
从此,摩尔斯走上了科学发明的艰辛之路。
没有电学基础,他就从零开始学起。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便向大电学家亨利等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石膏像等都被堆在角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工具成了房间的“主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研究,到了1837年,摩尔斯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电报机,还有与之对应的编码系统。
电报之父:萨缪尔·摩尔斯(塞缪尔·莫尔斯)
在摩尔斯的系统中,用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白组成符合来代表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
按下电报机的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示“•”(嘀),按的时间长表示“-”(嗒),比较常用的字母E便只用“•”表示,而用的相对较少的Q则用“- -•-”表示。
这套编码系统,就是著名的“摩尔斯电码”,也称为“摩斯电码”。
摩尔斯电码表
我们都知道“SOS”是国际通用的紧急求救信号,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SOS用摩尔斯电码表示,是:“•••- - -•••”(嘀嘀嘀哒哒哒嘀嘀嘀)。既容易发出,也容易辨识。
1843年,摩尔斯用美国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的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摩尔斯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发送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封长途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What hath God wrought!)
正在发报的摩尔斯
电报的发明,正式开启了人类用电进行通讯的历史。随后,摩尔斯电码和电报机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
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海底电缆被成功敷设,越洋电报投入使用。
世界上第一条跨洋海缆的敷设者——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
再后来,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可以移动的通讯”。
马可尼
电报在中国的起步,是历经波折的。
1871年,英国、俄罗斯和丹麦等国,秘密铺设了香港至上海、上海至长崎的全长2237海里的水下电线。当时电缆准备在上海登陆的时候,遭到了清政府的阻挠。于是,丹麦公司在上海公共租界登陆,并设立电报局。这种做法,仍然遭到了清政府的抗议。
后来,清政府发现,电报确实非常好用,于是,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电报线路。
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所建,1877年10月完工,连接台南及高雄。与此同时,丁日昌还在福州开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
三年后,也就是1879年,福州南台(今台江)、马尾、长门设立省营官电局,将原仅供军用的电报通讯对外公开营业。至此,电讯业务民用时代正式开始。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第二年便建成了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沿线设立了7处电报分局,向公众开放,收发公私电报。
清朝末年的电报房
使用摩尔斯电码拍发汉字电报,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汉字的结构太复杂了,而且当时没有汉语拼音。
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用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电报新书》。
这种编码方式通过多次改良,成为了后来中国通用的“四码电报”。
“四码电报”对照表
针对电报里的日期,当时也发明了一个编码方式(是一位叫洪钧的状元发明的)。在他的方法里,用地支(子、丑、寅、卯等12字)代替月份,《平水韵》中的韵目(东、冬、江等31字)代替日期,比如子东就是1月1日,寅江是3月3日。
比如臭名昭著的“艳电”,就是汪精卫在1938年12(亥)月29(艳)日发表的。
发送电报按字计价,多一个字,就要多付一笔费用。于是,关于这个字数,又引发了当时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
1917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大力推广白话文写作,遇到了很多阻力。
有学生在课堂上说:“白话文废话多,发电报花钱多!比如胡适先生的老婆死了,他的家人发电报就要写‘你太太死了,快回来’,需要8个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妻丧速归’四个字,能省不少钱。”
胡适并没有生气,他笑了笑,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人请你去做官,而你不想去,用文言文怎么回电报呢?”
大家讨论一番,用字最少的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这8个字。
胡适笑道:“用白话文只需要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
电报无数次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军偷袭珍珠港,歼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尝到了甜头之后,日本大本营决定再次集中兵力,拿下中途岛,趁机彻底歼灭美国的航母舰队。
日本军队收发电报,使用了一套被称为“JN25”的密码,美国人虽然破译了部分电报内容,但是发现依然弄不清日本到底要在哪里发起攻击。
美军破译小组发现日军电报中,频繁出现“AF”这两个字母,根据之前的战场信息,美军推断“AF”很可能是指中途岛。
于是,为了证实这个推断,中途岛基地的美军司令部用摩尔斯电码向本土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中途岛上的淡水设备发生了故障。果然,日军用加密电报报告:“AF可能缺少淡水。”
于是,美军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在1942年6月3日大败日本海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的代价击沉日军4艘主力航母和300多架飞机,彻底逆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中途岛海战
后来,也是因为截获了电报,美军击落了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使之葬身鱼腹。
山本五十六
在欧洲战争也是如此。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一种当时十分先进的“恩尼格玛”(ENIGMA)密码机,通过复杂的转码程序给电报加密,而且经常变换密码。
为了破译德军的密码电报,英国人也是绞尽脑汁。后来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带领200多人的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了两款功能强大的密码破译机,将英国情报机构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
阿兰·图灵
这些宝贵的情报,帮助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而图灵发明的密码破译机,后来演变成了改变世界的电子计算机。
在二战之后,虽然电话、无线电对讲机等先进通讯手段得到蓬勃的发展,但是,因为成本、技术限制等方面的原因,电报仍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在我们国家,即使是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信件和电报都是主流的长途通讯手段。
五六十年代的电报员
八十年代的电报员
相信很多八零后,都还记得邮电局里面的电报业务。
八十年代的邮电局大厅,主要提供电报和电话业务
直到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连手机都开始出现,我们才逐渐告别了电报这种老式的通讯方式。
进入21世纪之后,各地的电信局陆续开始关闭电报业务。
2017年6月16日,北京电报大楼的电报业务正式关闭,标志着电报时代的彻底结束。
北京电报大楼
如今,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有了手机、4G、光纤宽带,享受着先进科技带来的便捷通讯服务。
但是,我们应该铭记电报这项伟大的发明——正是它,见证了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正是它,奠定了现代通信的基础,开创了用电通信的时代;也正是它,无数次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飞速进步。
参考资料:
北京周报-拍电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百度百科-萨缪尔·摩尔斯、电报
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