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战德国150mm反坦克炮:纳粹之矛德国88mm炮

二战德国150mm反坦克炮:纳粹之矛德国88mm炮1938年88cm Flak 18被考虑用来对付地面目标,特别是装甲/混凝土碉堡和障碍物,此后8.8cm 穿甲弹便进入服役,这种炮弹重约9.5 kg,使用装160克高爆炸药的被帽穿甲弹头,使用L/56炮管时初速810m/s。在1942年早期随着重约10.2kg ,高爆装药减少到59克的Pzgr.39投入生产穿甲能力得到提高,初速800m/s。直到1942年早期为止的闪电战中Pzgr.39的穿甲能力是在30度情况下小于100mm。88 mm 防空炮使用被帽穿甲弹(FlakAPCBC)在对抗KV或者T34坦克时远没有虎式坦克的88mm KwK 36 L/56的有效。尽管日后88 mm防空炮用穿甲弹增加了装药量(总重9.54kg),穿甲能力仍然低于88 mm KwK 36 L/56被帽穿甲弹约8%到23%。在1941年五月德国总参谋部要求生产一种虎式坦克的坦克炮,该炮能够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1

在西班牙内战中,88mm高射炮的穿甲能力让德军眼前一亮,但88mm防空炮毕竟是一种防空炮,其外形过高,而且周边设备繁杂、操作人员多,作战时常须预先布置阵地,这些都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其野战反坦克能力,使其战斗运用的弹性大受影响,所以开发以88毫米高炮为基础的专用反坦克炮成为必然。1943年克虏伯公司推出了Pak43反坦克炮,并于该年年底迅速交付部队使用。

标准Pak43采用一般88毫米炮的整体布局,但显得较简单轻便。其炮身和上架装设在类似88毫米防空炮的十字形炮架上。该炮具有可水平收折的十字梁型结构,机动时搭载于一套四轮式炮架上,作战时作战时折除牵引轮将火炮固定于地面,十字梁型炮架外形低矮,并且可作全方位回旋攻击任何方向的目标。紧急情况下Pak43也可在轮式炮架上投入战斗,Pak43的确是一种设计优异的反坦克炮。Pak43使用68.3倍径的炮管,全长6610毫米,炮口装有双重制动式炮口制退器,并配有电动击发装置,半自动水平滑楔式炮闩和液气驻退复进系统,战斗全重约5000千克左右。射击AP40高速穿甲弹时,初速高达1130米/秒,最大射程16002米,可贯穿2000/500米处的184/274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强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二战末期盟军坦克。Pak43尤其受到东线德军的欢迎,它能在两千米的距离上轻松击穿苏军T-34坦克,在遏制苏军庞大的装甲部队的战斗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Pak43除了牵引式以外,1943年2月起还成为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的装备,如四号坦克底盘底盘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装备了Pak43/1;“猎虎”坦克歼击车的实验型(也就是坦克世界里的88虎)和“象”式坦克歼击车使用Pak43/2型炮,该炮使用的Pz.gr.40/43穿甲弹重7.3千克,炮口初速1130米/秒,914米以外可击穿厚度192毫米60度法角线的均质装甲板。

二战德国150mm反坦克炮:纳粹之矛德国88mm炮(1)

KwK 36 L/56的远亲是著名的8.8 cm Flak 36高炮——Flak 18高射炮的衍生型。在非正式情况这种火炮被称为88炮(Acht-acht),首次参战是在西班牙随同兀鹫兵团,在那里这种火炮被证明是完美的防空火炮和坦克杀手。随后它又在法兰西之战中大显身手,在隆美尔元帅指挥的非洲军团中这种武器威名远扬。Flak 36实际上是由三部分组装而成的Flak 18,这样就可以换掉被高初速炮弹磨损严重的部分。当国防军在俄国遭遇对手新式的T-34中型坦克以及 KV-1/2重型坦克时,Flak 36成为了唯一一种能在长距离上有效打穿对手装甲的火炮。

1938年88cm Flak 18被考虑用来对付地面目标,特别是装甲/混凝土碉堡和障碍物,此后8.8cm 穿甲弹便进入服役,这种炮弹重约9.5 kg,使用装160克高爆炸药的被帽穿甲弹头,使用L/56炮管时初速810m/s。在1942年早期随着重约10.2kg ,高爆装药减少到59克的Pzgr.39投入生产穿甲能力得到提高,初速800m/s。直到1942年早期为止的闪电战中Pzgr.39的穿甲能力是在30度情况下小于100mm。88 mm 防空炮使用被帽穿甲弹(FlakAPCBC)在对抗KV或者T34坦克时远没有虎式坦克的88mm KwK 36 L/56的有效。尽管日后88 mm防空炮用穿甲弹增加了装药量(总重9.54kg),穿甲能力仍然低于88 mm KwK 36 L/56被帽穿甲弹约8%到23%。

在1941年五月德国总参谋部要求生产一种虎式坦克的坦克炮,该炮能够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100 mm装甲,而改进版Pzgr.39被帽穿甲弹可以办到。这是仍然采用88mm KwK 36 L/56会作为虎式坦克的主炮而非莱茵钢铁75 mm KwK 42L/70的两个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当时穿甲能力是根据装甲厚度对穿甲弹直径(T/d)的比值来计算。在二战期间穿甲弹(AP)的穿甲能力还要依靠自身重量来击穿装甲,88mm KwK 36 L/56 炮使用的被帽穿甲弹弹重10.2公斤,相比之下75mm KwK 42 L/70使用的仅有6.8公斤。理论上,炮弹出膛速度越高穿甲能力越强,其他数据不影响穿甲能力。而实际上在二战坦克战斗中,其他数据(比如T/d比)也涉及到炮弹的穿甲能力。这就意味着炮弹直径与装甲厚度的差值越高,穿甲能力越强。也就是说如果穿甲弹直径超过装甲厚度,则装甲一定可以被击穿。简而言之,当虎式坦克命中T-34时,由于88mm炮弹和T-34的45mm装甲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T-34的60度倾角装甲也不起作用。

二战德国150mm反坦克炮:纳粹之矛德国88mm炮(2)

1944年,德军开始使用虎王坦克,虎王坦克使用了一门比虎式的KWK34L56型88mm坦克炮还要更强劲的kwk43 88mmL71炮,两千米外可以击穿苏军与盟军所有的坦克,在使用PzGr。40/43(APCR)时可以在一千米外击穿257mm厚的钢板,与美军潘兴的90mmL50炮不相上下。但这门炮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这门炮倍径比太长,使得炮身寿命不及其他火炮。

二战德国150mm反坦克炮:纳粹之矛德国88mm炮(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