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战士感人事迹,身边的抗疫故事
一线抗疫战士感人事迹,身边的抗疫故事随着最后一名群众核酸采样完毕,黄开森和队友们如释重负,敲打着有些肿胀的双腿,12个小时,150米的街巷,他们用双脚丈量出了20多公里的行程。稍作休息,队员们又帮助工作人员对采样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收拢归整物资,为第二天的检测工作做好准备。“同志,你是消防队的?你们怎么也来当志愿者了?”一名正在等待做核酸检测的年轻人,在看到黄开森防护服上印有“西宁消防”的背贴后问道。“我们主责主业是灭火救援和防火监督,但是在疫情当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就会来。”黄开森说道。7时30分,黄开森和队友开始粘贴2米线地标、拉警戒带、穿上防护服……一切工作准备就序。8时40分左右,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开始。“小伙子,你快来,快来帮我看看,我的信息采集码怎么生成不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焦急地拉着黄开森说道。接过手机一看,原来是大爷的身份证号最后一位有个X,他不会输入,导致信息
4月的西宁,春暖花开,绿草如茵,本该出门踏青的好时光却再次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4月15日起,西宁市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实行静态管理。通告发出不久,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机关党委主动与联点单位北气象巷社区联系,成立由消防救援人员组成的“火焰蓝”志愿服务队,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一同负责核酸采样点的志愿服务行动。与此同时,一条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也在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机关日常管理服务微信群里传开。一时间,招募信息迅速被报名人员的回复湮没了,消防员黄开森也在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说,去年冬天参加了抗疫志愿服务,对于工作流程比较熟悉,“上手快,干起活儿来相当麻利”。就这样,他成为了9名消防抗疫志愿服务队里的一员。
黄开森帮助老年人线上登记信息。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4月15日早上7时,天刚亮,准备充分的“火焰蓝”志愿服务队就来到了他们的工作地点,黄开森与另一名队友所在的核酸采样点在一条长约150米的街巷里,周边有5个居住小区。
7时30分,黄开森和队友开始粘贴2米线地标、拉警戒带、穿上防护服……一切工作准备就序。8时40分左右,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开始。“小伙子,你快来,快来帮我看看,我的信息采集码怎么生成不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焦急地拉着黄开森说道。接过手机一看,原来是大爷的身份证号最后一位有个X,他不会输入,导致信息采集码无法生成,黄开森立刻帮助老人操作了起来,很快“小问题”便解决了,最后他还细心地为老人截屏保存,并告诉他下次再核酸检测的时候,只要打开图库,找到这个信息采集码就可以了。
“大家注意脚下的地标线,保持2米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戴好口罩。”随着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越来越多,黄开森和队友在检测队伍两边来回穿梭,不停叮嘱着。
“火焰蓝”志愿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同志,你是消防队的?你们怎么也来当志愿者了?”一名正在等待做核酸检测的年轻人,在看到黄开森防护服上印有“西宁消防”的背贴后问道。“我们主责主业是灭火救援和防火监督,但是在疫情当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就会来。”黄开森说道。
随着最后一名群众核酸采样完毕,黄开森和队友们如释重负,敲打着有些肿胀的双腿,12个小时,150米的街巷,他们用双脚丈量出了20多公里的行程。稍作休息,队员们又帮助工作人员对采样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收拢归整物资,为第二天的检测工作做好准备。
晚上7点,伴随着万家灯火,黄开森和队友们结束了一天志愿服务工作,没有更多的话语交流,他们知道,此时此刻,他们需要抖擞精神,用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明天的到来。
连日来,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的345名消防救援人员深入全市13个街道、社区的36个核酸采样点和各区主要交通道口,协助现场消杀、转运物资、卡口值守、指引社区居民核酸检测、上门入户核查健康码等工作,搭建防疫帐篷110多顶,转运物资16吨。从“防火员”到“搬运工”再到“配送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们用实际行动、用热心温暖着这座城市。
消防救援人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责编:况玉、张莉萍)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