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为真和孙禄堂谁厉害:李亦畲为何只教郝为真一招
郝为真和孙禄堂谁厉害:李亦畲为何只教郝为真一招武禹襄没办法,干脆亲赴温县赵堡镇,拜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学太极拳。从此以后,他就在那里勤学苦练。他的长兄武澄清见他痴迷太极拳,于是将偶然得到的一篇太极宗师王宗岳撰写的《太极拳论》转赠给他。武禹襄对太极拳也是心向往之,杨露禅知道他的心思,也有心教他。可毕竟这门武艺来之不易,因此杨露禅也只肯教他个大概。精髓部分,无论如何都不肯教给他。正因如此,永年刮起了一股学太极拳的风气,从而成为了太极拳中兴发祥之地。在这样的环境里,继杨露禅后又出现了一位太极拳代表人物武禹襄。武禹襄出身望族,武家数代都在军中担任武官。到了武禹襄这一代,他的长兄武澄清中过举人,在河南舞阳县做知县。他的二哥武汝清是进士出身,在朝中为官。只有他中了个秀才,在家里一边孝顺老母,一边习武为乐。不过,武禹襄虽只考取了秀才,但他博览群书,才学很高,不少官员想聘他做幕僚,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在乡里设了私塾,教几个学生打发时间。杨露禅的
武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是一个传奇人物。最开始他想学武氏太极拳,但是他的师傅并不愿意教他,只随意教了他一招动作。直到大半年后,他的师傅才决定把一身绝学都传授给他。那么,他是哪一点打动了自己师傅呢?
1849年,郝为真出生于河北永年一户贫寒农家。由于生活难以为继,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到舅父的粮店里去做杂工,经常帮忙装卸粮食。时间一长,他竟能分别用两手举百余斤粮食,惹得旁人无不赞他为大力士。
河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民风彪悍,自古就有习武的风气。郝为真对武术亦兴趣浓厚,但是由于贫穷,想要拜师学艺,却也没办法筹措拜师礼。所以闲时也只能在人家练武的时候,跟着比划拳脚。
当时,身为永年同乡的杨露禅,已经在陈家沟学得了陈氏太极拳。他艺成归来后轰动了整个永年县,不光练武的人,就连不常出门的老头或者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传言说,杨露禅从河南学的太极拳无人能敌。哪怕你有千斤力,他随便一拨,就能把你抛出十几丈远。总之,当时说到杨露禅的太极拳,那是各种传说,而且越传越神。
正因如此,永年刮起了一股学太极拳的风气,从而成为了太极拳中兴发祥之地。在这样的环境里,继杨露禅后又出现了一位太极拳代表人物武禹襄。
武禹襄出身望族,武家数代都在军中担任武官。到了武禹襄这一代,他的长兄武澄清中过举人,在河南舞阳县做知县。他的二哥武汝清是进士出身,在朝中为官。只有他中了个秀才,在家里一边孝顺老母,一边习武为乐。
不过,武禹襄虽只考取了秀才,但他博览群书,才学很高,不少官员想聘他做幕僚,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在乡里设了私塾,教几个学生打发时间。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就在武禹襄那里读书,因此武禹襄与杨露禅关系颇近。两人经常切磋武艺,探讨武术奥义。
武禹襄对太极拳也是心向往之,杨露禅知道他的心思,也有心教他。可毕竟这门武艺来之不易,因此杨露禅也只肯教他个大概。精髓部分,无论如何都不肯教给他。
武禹襄没办法,干脆亲赴温县赵堡镇,拜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学太极拳。从此以后,他就在那里勤学苦练。他的长兄武澄清见他痴迷太极拳,于是将偶然得到的一篇太极宗师王宗岳撰写的《太极拳论》转赠给他。
自那以后,武禹襄一边勤学苦练,一边对照《太极拳论》刻苦钻研。同时他还极注重实践,经常招力大艺高者来比武,检测练习的效果,最终练成了“以气贯串”的武氏太极拳,并传授给了外甥李亦畲,使其成为了名震永年的太极大师。
郝为真很仰慕李亦畲,因此在给他家送米的时候,总是把他家的水缸也一并挑满,又将他家的院子洒扫干净再走。
时间一长,李亦畲就注意到了郝为真。他发现郝为真身高体健,仪表堂堂。最为难得的是他为人敦厚,勤劳朴实。于是,郝为真再送米来时,李亦畲就和他闲聊了几句。得知他很想学习太极拳后,李亦畲就教了他一手“懒扎衣”的招式。
虽说只是一招,但郝为真好生欢喜。从此以后,他有空就苦练。
原本他盼着李亦畲能再教他一点功夫,可惜李亦畲似乎无心再教。所以半年多来,他把学得的这一招翻来覆去地练习,竟也乐此不疲。
这天,郝为真给李宅送米时,正好遇到了李亦畲,于是他上前请安。
李亦畲突然问起他是否有练半年多前教给他的招式。郝为真于是当着李亦畲的面认真地又演练了一遍“懒扎衣”。
李亦畲没想到自己当时只是随意指点了他一下,他竟然坚持苦练了大半年,且动作十分标准,不由得对他欣赏不已。于是,决定遂其心愿,教他武功。
当然了,也有人说,李亦畲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随意的。之前之所以只教他一招动作,实际上是考验他学武的恒心,以及他对武氏太极拳的热情。看到他能把这一招动作坚持半年,终于明白,这小子确实有一颗坚持之心,因而才下定决心教他。
不过,李亦畲除了重视他的恒心外,还很重视他的人品。因此他又接着考验了郝为真两年,确定郝为真确实是个敦敏之才后,这才将一身绝技传授给他。同时还将《太极拳论》以及自己在学太极拳时悟出的奥义,一并赠给了他。
李亦畲懂得“穷学文,富学武”的道理。再加上郝为真又是他唯一的徒弟,所以李亦畲在郝为真艺成之后,出钱给郝为真开了一家粮店,让郝为真经营。郝为真也十分勤勉,不仅在粮店经营上颇能吃苦,而且他还时时不忘苦练武艺。如此一来,他的太极拳更是出神入化,十分全面。
当时不少武林高手听说郝为真的名气后,纷纷找他比武。令人惊奇的是,在比武时并不见他摆出架式,对方却已跌至丈外。
原来,郝为真最擅长的就是发劲,据说别人和他推手,他若是往上发劲,对方能被掷于屋顶之上。他若是往下发劲,对方便如元宝落地,跌得半天不能起身。他若是往前发劲,对方则被弹飞出一丈开外。他若是往后发劲,对方则如陀螺一般旋转,被甩在身后。正因郝为真学得了真功夫,所以每逢有武术高手来找李亦畲比武,他便让郝为真先去和对方比试。郝为真从无败绩,这不仅让李亦畲十分满意。郝为真也因此在武林界打出了威名。
有个叫葛福的人,听说武氏太极拳十分厉害,于是备了厚礼,给李亦畲行弟子礼,坚持要拜李亦畲为师。李亦畲推脱不了,便让郝为真代师传艺。
葛福原本是清河县著名拳师,他的八方锤十分精妙,少有人能敌,因此他颇为自傲。所以,当李亦畲安排郝为真教他太极拳时,他内心很是不服。李亦畲知道葛福恃技而骄,就让郝为真与他现场比划几下。
练硬功夫出身的葛福,与郝为真来到院中。二人作揖后,葛福就大喝一声,疾步上前,一拳劈向郝为真的面门。郝为真不慌不忙,侧身用右手接住了葛福的拳头,并顺势往下一捊,葛福竟不能稳住脚跟。郝为真又在他右肘上轻轻一抹,葛福不仅力道消失不见,而且还踉踉跄跄,几乎要跌倒。
输得心服口服的葛福,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轻视郝为真,一心一意跟郝为真学起了武艺。
有一次,郝为真出城时,一个与他相识的壮汉,悄悄走到他身后,两手伸到他腋下,想要挠他痒痒,逗他发笑。谁知壮汉的手刚伸过去,郝为真两臂微夹,壮汉就感觉被铁钳箍住一般,再难挣脱,只好跟着郝为真后面小步紧撵,逗得旁人看得无不大笑。
还有一次,郝为真在乡下看戏,结果那天台下观众拥挤不堪。他听到人群中有小孩啼哭,担心小孩会被踩踏。于是拨开人群,把小孩拉到自己怀中,又架起双臂护住小孩。这样一来,周围人不管如何拥挤,郝为真的架子始终不倒,那孩子就被他周全地保护了下来。
武氏太极拳虽然厉害,但武禹襄与李亦畲都是望族出身。在那个年代,习武对于望族而言,不过是强身健体的爱好。像武禹襄与李亦畲都不屑以武师的身份闻名,因此武氏太极拳一直都是单传。
郝为真艺成后,平民出身的他,很理解那些既想学艺又拿不出拜师礼的穷苦武术爱好者。所以他在收徒弟时,从不计较报酬与门第,只重视对方的品行和悟性。因此,他吸引了不少武术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而他也总是倾囊相授。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张老振、范念祖等徒弟,都成为了武术界的太极高手。而武氏太极拳也因他的传播,成为了河北一带武术爱好者争相练习的拳术。
民国初年,郝为真到北京去拜访杨氏太极传人杨健侯,经过杨健侯介绍,认识了“天下第一手”孙禄堂。两人由于对武术都非常痴迷,因此聊得十分投机。
郝为真在北京逗留时,患上了痢疾。起初郝为真并不以为意,没想到痢疾越来越严重。孙禄堂得知后,不仅为他请医问药,还看他虚弱不堪,身边又无朋友,又把他接到家中悉心照料。
郝为真痊愈后,十分感动,为了报答孙禄堂,他在北京耽搁了数月,将武氏太极拳传授给了孙禄堂。
郝为真晚年时,邢台天聚客栈的申姓富商,花重金聘他去教授自己的儿子学太极拳。由于郝为真的儿子在天聚客栈做账房先生,郝为真不便推辞,就到邢台去教拳。
结果,有个叫李宝玉的青年听说后,也想拜郝为真为师学艺。这个李宝玉也是个武痴,他原本有点产业,但都被他拜师学艺卖了个精光。尽管学了一些武艺,可生活却陷入了清贫,只能靠给人磨面勉强糊口。
为了能拜郝为真为师,李宝玉多次央求天聚客栈的伙计替他说情。虽说带艺投师,在当时不受待见,但郝为真为李宝玉学武的赤诚之心感动,就同他见了一面,并让他将他所学演练了一遍。
郝为真见李宝玉果然有些武术基础,就收他为徒,与申姓富商的两个儿子一同学艺。
数年后,申姓富商的两个儿子由于不能吃苦,未能学得武氏太极精髓。倒是李宝玉不分昼夜苦练,竟然成了一代太极高手。这事在邢台传开后,“申家花钱,李宝玉学拳”就成了当地的一个典故。
1920年,71岁的郝为真离开了人世。由于他生前弟子众多,因此武氏太极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直到现在,武氏太极拳在太极流派中,还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