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方言量词特点,34抈
粤语方言量词特点,34抈"抈"字现今可见的最早出处,当是《诗经·小雅·节南山》:"式月斯生,俾民不宁。"抈,普通话读作yuè(音月)"一大早就上地锄草,累得腰都快敠断了。""抈"和"敠",是两个非常古老的汉字,中国人用了两千多年了。到了今天,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发音不过就是个乡言土语,却不知是出自于古代典籍。抈,普通话读作yuè(音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抈,折也。从手,月声。与刖略同。"
今天,在很多方言中,人们把东西弯曲而不折断,叫作"抈";把东西弯曲且折断,叫作"敠"。
"他用一根铁丝抈了个弹弓,还抈了个衣裳架架。"
"桑树从小抈,到老直笔笔。"
"你轻点,别把树枝敠断了。"
"一大早就上地锄草,累得腰都快敠断了。"
"抈"和"敠",是两个非常古老的汉字,中国人用了两千多年了。到了今天,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发音不过就是个乡言土语,却不知是出自于古代典籍。
先来说说"抈"抈,普通话读作yuè(音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抈,折也。从手,月声。与刖略同。"
抈,普通话读作yuè(音月)
"抈"字现今可见的最早出处,当是《诗经·小雅·节南山》:"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式月斯生",这句话很难懂,其实也没必要弄懂。你看,历朝历代那么多训诂学家,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也是各说各的,没个准儿,所以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就没必要跟着较真了。
不过呢,到了今天,更多的学者认为,"月",是"抈"的通假字,意思是"折断"。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这句话的大意是:(乱事)摧折这些生命,使得百姓不得安宁。
早在春秋时期的《国语·晋语》中,"抈"字就正式出现了:"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
《康熙字典》中的“抈”字条
这句话的大意是:它们作为道德来说够深厚的了,作为根基来说够坚固的了,所以是不可动摇的。
这里的"抈",是"折断"的引申义"屈服、动摇"(也有人认为是"扤"的通假字)。
到了西汉,在扬雄编撰的《太玄经》中,"抈"字的意思就非常直接而具体了:"车轴折,其衡抈。"
这里的"衡",是"车辕前端的横木"。"其衡抈",意为"车上的衡木折断了"。
抈竹子:竹子加热后,使之弯曲
后来,"抈"字的词义有所扩大,既可释为"折断",比如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认为:"吾乡谓两手执草木拗而折之曰抈。"
亦可释为"弯曲",比如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在《新方言·释言》中写道:"今人谓以手折物曰抈。"
到了今天,"抈"字的意义愈加丰富起来了。既可以"使物弯",也可以"使物直";既可以将物折叠,也可以把物折断;即表示具体的动作,也可以表达抽象的意思。
抈竹子:竹子加热后,使之弯曲
"抈几把竹椅卖两个钱。"
"用手钳把这团铁丝抈直咾。"
"快起床,把被抈好了。"
"轻轻抈了几下,铁丝就抈断啦。"
"在火车上睡了一觉,腰杆都抈痛了。"
"在这个白痴手下干活,真要把人抈死的。"
再来说说"敠"敠,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两个读音。
宋代官修韵书《广韵》《集韵》为"敠"字标注的读音,分别是"丁括切" "都括切",大致相当于普通话duō(音多)。
敠,一读duō(音多),一读què(音却)
同时,《广韵》《集韵》又把"敠"注音为"促绝切" "七绝切",大致相当于普通话què(音却)。
"敠"读duō(音多)的时候,有两个义项。
其一,《广韵》《集韵》释为:"敁敠,知轻重也。"敁,音义同"掂"。敁敠,就是用手掂量、估摸物体轻重的意思,引申为揣度、斟酌。
宋朝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称量曰敁敠。"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听了,心下敁敠。"
又第四十四回:"平儿今见他这般,心里也暗暗的敁敠。"
《康熙字典》中的“敠”字条
其二,《广韵》释为:"敠,食不唤自来。"宋代字书《类篇》释为:"食不速也",两释同义,都是指不经邀请而赴宴席,与今语"蹭饭"义近。
金代说唱《刘知远诸宫调》:"七翁望见先皱眉,客人听我说细微,若言这人所为,做处只要便宜,掇坐善能饮醉酒,冲蓆(席)整顿喫口口,在村第一欺良善,没尊卑,不近道理。"
这段曲文讲的是酒店主人牛七翁望见村霸李洪义走来,赶紧告知客人刘知远有关李洪义的为人,意在让刘知远小心避让。
文中的"掇",为"敠"之异写,"掇坐"即"敠坐",与下句中的"冲蓆",都是"饮酒不请自来"的意思。
敠断铅笔
时至今日,在关中方言中,人们把"不迎自来"仍叫"敠"。
"这人把颡(sǎng,音嗓,指额头)削尖,硬敠的往班子里钻。"
"他敠了几个人的名字来领钱。"
敠,读què(音却)的时候,《广韵》释为:"断敠,绝。"《集韵》释为:"断也。"
"敠"字不见于《说文》,且作"折断"义项的用例在古代文献中极其少见,说明这是一个流行于民间的方言俚语,不为文人雅士所看重,加之人们在书写时多有讹误,对方言俚语的文化传承不够关注。
古代典籍《说文解字》
即便如此,"敠"这个字的生命力还是比较旺盛的,直到今天,它在很多地区的方言中都有体现,比如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晋方言、湘方言等等。
"敠几根棍儿,把这块木板支住。"
"他敠了一枝花,回家插在瓶子里。"
"你们谁把我的毛笔敠断了?"
表"折"义的古字还有很多我们常说一句话:"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其中一点,就是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词来表达。比如,表示"折"义的汉字,除了"抈" "敠"之外,还有很多:撅,搣,拗,撇,折。
撅,普通话读作juē(音绝)。《说文》:"撅,以手有所杷(同耙)也。"意思的用手把东西拨弄在一起。《礼记·内则》:"不涉不撅。"意为不是涉水过河,不能把下衣撩起来。后来词义扩大,引申出翘起(撅屁股)、挖掘(撅坑)、倔强(老撅巴)等义项,用在口语词中,又有折断的意思,如撅树枝,撅断。
许慎和《说文解字》
搣,普通话读作miè(音灭)。《说文》释为"批也";《广韵》释为"手拔也。又摩也,捽也",很是玄乎。在方言口语词中,"搣"是指用手指把东西分开,这是一种比较细小动作,如"搣开桔子" "把墙上贴的标语搣下来" "搣一点馒头把他吃"。细小的竹木棍,折断也叫"搣断",但粗一点的棍子,就不能说"搣断"了,而是说"敠断"或"抈断"。
拗,普通话读作ào(音奥)。《说文》释为"手拉也";宋代《增韵》释为"折也"。"拗"字作"折"义讲,可以"折断",如战国兵书《尉缭子》:"拗矢折矛。" 也可以不折断,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折柳做笛
撇,普通话读作piē(音瞥),本义是丢开、抛弃的意思,在冀鲁官话、晋方言中,也作"折断"讲,比如"把那一根树枝撇折。" "快点上地动弹了,撇玉茭去。"
折,本义就是折断。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是个会意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用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在今天的方言口语中,折(zhé)指弄断、使折断,如"骨折"指骨头被弄断;"折杨柳"指抓住杨柳树枝并且把它弄断。同时,也可以指被弄断的对象,不指明怎么断的,如"棍子折了",指明棍子处于折断的状态,这里的"折"读作(shé音舌)。
乡音乡情
凡有一物,必有其名;凡有一名,必有其字;凡有一字,必有其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影响着人们的发音,这就是乡音,这就是方言。
乡音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方言承载着一个地方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追本溯源,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是传承汉字之美,也是在讲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世界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静待花开的平常心,积于跬步,至于千里。(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