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开颅手术一般采用什么麻醉?常用的颅脑手术入路

开颅手术一般采用什么麻醉?常用的颅脑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地显露病变,扩大操作空间和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同时尽量减少脑组织牵拉,降低致残、致死率。目的Charles H. Frazier(1913)也描述了类似的硬膜外入路。为了到达垂体及其邻近区域,尽量减少额叶过度牵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他切除了眶上缘和眶顶。Harvey Cushing首次经额下入路全切鞍结节脑膜瘤。替代方法

开颅手术一般采用什么麻醉?常用的颅脑手术入路(1)

单额和双额开颅术

作者:Zoheir Hassan Mashary Binnahil Abdulrohman J. Sabbagh

导言和背景

1885年,Francesco Durante首先描述了额下和经额入路,用于切除嗅沟脑膜瘤。

Charles H. Frazier(1913)也描述了类似的硬膜外入路。为了到达垂体及其邻近区域,尽量减少额叶过度牵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他切除了眶上缘和眶顶。

Harvey Cushing首次经额下入路全切鞍结节脑膜瘤。

替代方法

  • 扩大的额下入路,如:
  • 颅-眶入路
  • 颅-眶-翼点入路
  • 扩大额下入路
  • 经基底入路
  • 翼点入路

目的

最大限度地显露病变,扩大操作空间和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同时尽量减少脑组织牵拉,降低致残、致死率。

优点

  • 此入路为额底、前颅窝和眶周、鞍旁/鞍上病变提供了理想的手术通路,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牵拉和最大限度地增加两侧显露。
  • 经额下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见表3.1。

开颅手术一般采用什么麻醉?常用的颅脑手术入路(2)

适应证

  • 额叶切除、额叶肿瘤、创伤(血肿清除)
  • 大型垂体肿瘤,尤其是向鞍上生长的。
  • 第三脑室前部病变(经皮质入路切除胶样囊肿)
  • 前循环动脉瘤(胼周、胼缘)
  • 颅咽管瘤
  • 嗅沟、蝶骨平台和鞍结节脑膜瘤
  • 下丘脑肿瘤
  • 脑脊液(CSF)漏修补

禁忌证

  • 禁忌证与解剖结构和入路对病变的显露程度有关。联合其他入路或改良入路,如经基底入路,此入路可能能够到达更多的位置。
  • 肿瘤血行转移可能是大部分手术的相对禁忌证。
  • 某些情况下,高级别恶性肿瘤侵犯双侧眼眶、视神经及视交叉可为禁忌证。
  • 更适合放射治疗和(或)化疗的病变。
  • 存在合并症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

手术细节和准备

术前计划和特殊设备

  • 仔细阅读影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 确定需要单侧还是双侧入路。
  • 充分的术前规划与合适的体位可以减少目标区域暴露不足的风险。
  • 手术设备包括Mayfield头架、手术显微镜、细尖双极电凝、高速颅钻和自动牵开器。

常规准备

  • 相关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
  •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麻醉药物、抗癫痫药物,根据指征应用抗生素。

专家建议

  • 可行单侧入路时,应选择非优势半球侧。
  • 原则上,如果可以选择,右利手的术者应该选择右额入路,左利手的术者选择左额入路[正如1960年Poppen所建议(1929年Cushing和Eisenhardt报道)]。

手术的关键步骤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固定于三钉头架(Mayfield),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头顶向下倾斜15°,颈部略展,使额叶在重力作用下经最小的牵拉即可离开颅底。这样为术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位置,并可显露整个前颅底。如行单侧入路,头部向对侧旋转20°,如需双侧显露,头部应固定于正中位。

双侧额下开颅时,冠状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处,延至头顶前囟处,再继续延长到对侧(图3.1A)。

开颅手术一般采用什么麻醉?常用的颅脑手术入路(3)

图3.1

(A)双侧额下开颅的手术切口: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延至头顶前囟处,再到对侧(2)。预留骨膜瓣(1)。(B)双额开颅示意图:翻起骨膜瓣并保留,在双侧关键孔及眉间中线处钻孔,在眉间上方5cm处矢状窦上方或附近钻单孔或成对两孔。连接骨孔成型骨瓣,然后取下。硬膜切口以红线显示。(C)硬膜先于低位横形切开,再于外侧端弧形拐向后方。(D)显示上矢状窦近端双重结扎。1.硬脑膜;2.上矢状窦。(E)离断上矢状窦近端。1.硬脑膜;2.上矢状窦;3.大脑镰。(F)将大脑镰于鸡冠处离断,并逐步牵拉额叶。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自鸡冠上离断的大脑镰;4.前颅窝硬膜。SO,眶上动脉和静脉;G,眉间;CS,冠状缝;DI,硬膜切口;SSS,上矢状窦。

皮瓣以多个拉钩牵拉固定。单侧额下开颅时,切口需从同侧耳屏延伸到对侧颞上线(即四分之三Sutar切口)。头皮包括骨膜,从颅骨锐性分离。骨膜应用湿润的海绵覆盖保护,作为有血运的带蒂骨膜瓣,后期需要时可用于硬脑膜修补和额窦封闭。颞肌纵行劈开,并根据侧方骨孔的位置牵开固定。

取下游离骨瓣行单额或双额开颅(图3.1B)。单额开颅时,骨孔位于额骨颧骨根部后方,额颧缝上方1cm。此关键孔的位置可避免进入眼眶。此孔足够低时,抬起硬膜可确认前颅窝底的位置;如果需要,可用咬骨钳向前去除多余的骨质。此骨孔的重要性在于可达到侧方前颅窝。另一个骨孔位于中线处,尽可能向前、向下,通常使用儿童型钻头,在额窦上开一小孔。单额入路时,第三个骨孔位于前两孔中间,眶缘上方5cm。双额入路时,需要在双侧关键孔及眉间中线处钻孔,还需在眉间上方5cm处矢状窦上方或附近钻单孔或成对两孔。这一步骤可使用神经导航,以避开上矢状窦和(或)额窦。

然后游离硬膜,准备取下骨瓣。分离中线处矢状窦上的硬脑膜时要特别小心。用铣刀切开取下骨瓣。只要眶内容物未受累,无须切除眶顶。尽可能低地向下扩展骨窗非常关键,以免眶上区域的骨质残留,从而影响手术视野。如果额窦开放,要将其黏膜剥除,并以颞肌和浸有庆大霉素的明胶海绵(GelfoamTM,Pfizer Inc.,New York,NY)或取自腹部的脂肪填塞。

单额开颅时,硬膜切开时先于骨窗低位横形切开,再于外侧端弧形拐向后方。这种切开方式保留了汇入上矢状窦的额叶静脉,并可充分显露前颅窝。双额入路时,硬膜双侧切开。可能需要双重结扎并离断上矢状窦近端(图3.l C-F)。从鸡冠上离断大脑镰,逐渐牵开额叶。打开基底池释放脑脊液。

以常规方式关颅。使用4-0尼龙线(NurolonTM,Ethicon Inc.,Somerville,NJ)水密缝合硬脑膜。如果发现有硬膜缺损或额窦开放,可使用带蒂骨膜瓣沿脑底面铺放以闭合缺损,然后将硬膜缝于骨膜。可覆一薄层纤维蛋白胶以便于水密封闭。四周悬吊硬膜,并穿骨瓣行硬膜中央悬吊,以防硬膜外血肿。

骨瓣复位以钛板及螺钉固定,颞肌及其筋膜用3-0 Vicryl线缝合,帽状腱膜用3-0 Vicryl线间断埋结缝合,钉皮器对合头皮。

规避/损伤/风险

  • 过度牵拉额叶,导致水肿和(或)损伤。
  • 范围局限,不能经多路径分离肿瘤。
  • 侵犯至颅外(眶和上鼻道)的肿瘤,单侧通过此入路不能充分显露。
  • 肿瘤侵犯至鞍上和鞍旁区域时,经此入路会有以下局限:
  • 术野更深。
  • 无法充分控制此区域的重要血管。
  • 可能在病变显露后才能辨识神经血管结构。
  • 不能早期发现肿瘤与脑组织的界面,特别是在下丘脑周围。
  • 前置交叉可能会阻碍显露鞍旁肿瘤。
  • 这些限制催生了各种经典双额/额下入路的改良术式,包括:颅-眶入路、颅-眶-翼点入路、扩大额下入路和基底入路。

抢救与补救

  • 如果硬膜切开时沿上矢状窦有小的撕裂,可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GelfoamTM)压迫止血。
  • 如有必要,上矢状窦的前1/3可结扎和离断,几乎没有静脉梗死的风险。
  • 如果额窦开放,推荐使用一套单独的器械剥离窦腔内黏膜,以免污染术野。然后使用骨蜡、带蒂骨膜瓣、肌肉或腹部脂肪联合封闭窦腔,避免术后脑脊液漏。
  • 眶壁贯通可能需要重建。

结果和术后过程

术后注意事项

  • 可给予少量类固醇激素以减少牵拉导致的术后额叶水肿。
  • 抗癫痫药物可持续使用预防癫痫发生。
  • 整个住院治疗期间都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漏。
  • 密切监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的征象也很重要。

并发症

  • 如果切口皮肤太过向前,会损伤面神经上支。
  • 开颅器械损伤上矢状窦。
  • 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止血不充分。
  • 损伤中线处的大脑前动脉。
  • 止血充分导致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 癫痫。
  • 皮瓣或切口感染。
  • 脑脊液漏。
  • 嗅觉损伤。
  • 额窦开放所致的感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