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区只在一念之间,社区专栏同一屋檐下
我们的社区只在一念之间,社区专栏同一屋檐下内容来源:砼意建筑总平面图©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社区美空间青羊区组第三名调研策划团队:李珩,庄和锋,齐中凯,李雅娟,罗琦,孙莹景观设计团队:李珩,庄和锋,卢紫荫,袁兆国,林芳芳,韩紫磊
在存量时代改造类项目越来越多,建筑师面临的边界条件也越来越复杂。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句无奈的话:“建筑师不是万能的”,但仍然有很多有理想的建筑师愿意花“绣花”的功夫去做居民调研和深度思考,尽量用设计把一个空间的价值最大化。社区空间是可进入可参与的公共空间,承载了居民们的社交需要和家园情感寄托,也是一个社区文化的窗口。在这里,没有什么比人的感受更重要。砼意建筑基于大量的科学的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创作出了“同一屋檐下”这样一份作品。它是克制且人性化的。
同 一 屋 檐 下
Under The Same Roof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社区美空间青羊区组第三名
调研策划团队:李珩,庄和锋,齐中凯,李雅娟,罗琦,孙莹
景观设计团队:李珩,庄和锋,卢紫荫,袁兆国,林芳芳,韩紫磊
总平面图©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内容来源:砼意建筑
近两年来我们有幸参与了众多社区更新的项目,也深刻体会到这类项目与新建项目的工作方法大相径庭。在实践摸索过程中,我们将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纳入进来,并将设计师的身份转换为“掌握了设计工具的社会工作者”。在文家场广场改造项目中,我们将整套引入进来,通过深调研导入到后期有克制的设计,完成了整套“以人为本”的广场设计方案。
基于建筑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深调研
我们在设计之前需要对改造区域及周边做较为详实的深调研工作,需要对居民日常生活状态和需求痛点做深入的了解,一方面通过调研来发现现状环境的功能性问题,例如活动场地与设施、遮阳避雨、无障碍设施、夜晚照明等等,另一方面挖掘社区人群深层心理需求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更为重要,例如社区居民的人群特征、矛盾与困难、交往与融入问题等,而这需要基于建筑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复合型深调研来解答,通过我们的改造到底能给当地居民、居委会和社会组织带来什么改变。
在文家广场的调研中,我们正是采用了这样深调研的工作方法,通过基础性观察、问卷普访与深度访谈,对居民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在现场经过全天对广场日常使用情况的观察和记录,发现一系列使用上的功能问题,在随后对广场居民的问卷普访中,这些问题得到了验证,同时发现了各个年龄段居民的不同需求,这样综合得出了广场的痛点地图,体现出广场各个位置的需要解决问题。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社区历史和现状的调研,我们一般使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在深度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文家广场周边的社区居民很多都是还迁的村民,也有一部分是外来的打工人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退休早的村民如何在社区中发挥余热,重构熟人社区,如何让这个位于城市边缘的社区同样拥有社区自豪感?如何让有着文翁历史文脉的街区能够突出其文化特色?这些也都是社区更新需要思考的问题。另外在对广场上面包店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这是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的经营场所,帮助那些自闭症患者重新进入社会。我们与面包店的志愿者进行了交流,在感动的同时,也越发觉得在改造中应该做些什么,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区交往的机会。
现场调研©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通过深调研,设计者才能做到真正聆听了居民的心声,才能在改造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核心,以居民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及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制定真正“以人为本”的改造设计策略,这也是倒逼设计师提升同理心的过程。
基于深调研的设计策略
基于对社区的深调研,设计策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直击痛点,解决那些痛点最为突出的现状缺陷,如增加避雨设施,增加活动设施,划分动静分区等等。
◑二是根据现有行为方式优化,尊重居民长时间形成的行为习惯,尊重场地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通过设计来为这些行为提供安全感、舒适感和愉悦感。如为广场舞居民设计存放包的地方,为习惯于在广场遛弯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散步道,为孩子们设计更安全和有趣的活动场地等等。
◐三是通过改造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空间支持,促进形成良好和谐的社区关系,促进未来社区的发展,如:帮助外来人群融入熟人社区,给打工者提供一些职业发展的支持,给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提供更多机会等等。
这样基于深调研的多层次的设计策略让更新改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更有社会意义,更有生命力。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得体而有克制的改造设计手法
在社区改造的设计中,它所追求的效果与普通的商业改造不同,后者考虑更多地是如何增加吸引力,增加商业价值,而社区中最多的使用人群是周边的居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居民们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拆大建、造价过高和炫技式的改造设计并不合适,所以有的放矢、适度而得体、对未来社区营造的支持、造价可控是社区改造设计必须要考虑的。
在文家广场的改造设计中,我们提出“同一屋檐下”的设计主题,采用最简单有效的设计手法满足调研中发现的需求和解决众多痛点。尊重居民已有的生活习惯,保留中心广场和舞台空间,增加一条风雨廊融于广场和林间,串联起成人与儿童、历史与未来、弱势群体、原住民和新居民等不同人群的交融空间,让大家“融于同一屋檐下”。这些交融空间的不同场所特征分别体现为代际之融、文化之融、博爱之融、接纳之融。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代际之融——在儿童活动区,不仅考虑了不同年龄儿童的活动需求,也兼顾了照顾他们的家长及老人的互动与社交需求。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文化之融——基于居民们日常遛弯的习惯,在连廊外围设计了一条散步道将整个文家场公园(南北区)串联一起。在沿散步道的一侧,通过设计展示出文翁主题故事,延续了历史文化、丰富了教育场景、提高了社区居民荣誉感。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博爱之融——通过改造为社区的公益面包店提供支持,把儿童活动场地设置在面包店附近,同时扩大了面包店前的场地,并与风雨廊紧密联结,社区热闹的活动场景在面包店前充分展现,增加店内残障人士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可能。
©天津市砼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接纳之融——考虑未来的社区营造,在广场高地处搭建出一个小围炉场地,这里即可以聊天谈情,又可作为讲堂和社区工作坊,为打工者提供职业分享,让他们能够了解其他职业的从业特征,能够在信息公告栏里得到更多信息。当地活力老人也可以作为分享者或者公益活动组织者,体现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从实质内容上延续文翁治学的精神。
致广大而尽精微。对于文家社区广场的改造,我们希望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社区旧改的设计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务实,对于设计师来讲是需要有克制的设计。好用的空间可以吸引居民重复使用,来支持居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师承担了使用者和场域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我们对设计师价值的定义。
社区专栏 ▏ 同一屋檐下
策划:王济民、易小楠
编辑:易小楠
校核:蒲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