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出家修行就讲完了,接下来就是悟道成佛了。他在迦叶城外苦行林里是苦行和禅定一起修。太子修苦行,不修那些拔毛什么的,他修的苦行也就是少吃饭,每天一粒麻,一粒米,两粒粮食。目的是想通过身体的虚弱来达到灵魂的解脱,同时精心勇猛的修行禅定。基本上每天都在定中,就坐在那就不动了。麻雀都在太子的脑袋上做窝了。就这样苦行了六年,太子从二十九岁变成了三十五岁。就跟这个迦罗摩和罗摩子一样。这种的你在定中,心当时再怎么静,这个跟解脱貌似也没啥关系。你静那么一会有什么用啊?婆罗门教瑜伽,倒是有止有观,但他们那个观,观的是梵我合一,是在定中制造幻觉。太子明确的知道,定中的幻觉绝非是什么,大梵仅仅是自己的妄想,所以禅定满足不了太子的目标。于是他离开了王舍城,来到了摩羯陀国迦叶城外的苦行林。那位说,太子不是已经否定苦行了吗?太子出家的第一站就是迦毗罗卫国当地的一苦行林,觉得苦行没前途,才到摩竭陀王舍城修的禅定,怎么又去

(基本内容:佛陀的出家修行--菩提树下成道)

禅定跟三界就说完了,咱们就可以继续讲阿罗逻·迦罗摩了。

王舍城外修禅定。这位迦罗摩,禅定修的特别好,已经达到了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

太子就跟迦罗摩学禅定,并且也修行到了无所有处的境界。后来还遇到一个叫做乌陀迦罗摩子的人,这个人更厉害,已经修到了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了,禅定的最高境界了。太子跟随他也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这让太子修禅定已经算修到极致了。修到极致之后,太子就开始反思禅定这个东西。这时太子就感觉禅定这个东西不能实现他跳出轮回的理想,为什么呢?当时外道的那些禅定,要么是修止不修观。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1)

就跟这个迦罗摩和罗摩子一样。这种的你在定中,心当时再怎么静,这个跟解脱貌似也没啥关系。你静那么一会有什么用啊?婆罗门教瑜伽,倒是有止有观,但他们那个观,观的是梵我合一,是在定中制造幻觉。太子明确的知道,定中的幻觉绝非是什么,大梵仅仅是自己的妄想,所以禅定满足不了太子的目标。于是他离开了王舍城,来到了摩羯陀国迦叶城外的苦行林。

那位说,太子不是已经否定苦行了吗?太子出家的第一站就是迦毗罗卫国当地的一苦行林,觉得苦行没前途,才到摩竭陀王舍城修的禅定,怎么又去修苦行了?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当时的修行方式就两种,一个苦行,一个禅定。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2)

太子把这两种都否了,那又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怎么办呢?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全力试一试。我分析太子当时是这么想的。

他在迦叶城外苦行林里是苦行和禅定一起修。太子修苦行,不修那些拔毛什么的,他修的苦行也就是少吃饭,每天一粒麻,一粒米,两粒粮食。目的是想通过身体的虚弱来达到灵魂的解脱,同时精心勇猛的修行禅定。基本上每天都在定中,就坐在那就不动了。麻雀都在太子的脑袋上做窝了。就这样苦行了六年,太子从二十九岁变成了三十五岁。

出家修行就讲完了,接下来就是悟道成佛了。

这样修了六年,一点消息也没有,太子也有点含糊了,心想我修了这么多年的禅定和苦行,为的是断生死轮回。我好像是有点偏了。这两条路都无法超越生死,我得另寻出路,找到第三条路。第三条路是什么路?就是后来佛教这条路,勤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解脱是新的解脱,你就得把功夫用在心上了。你苦行啊,玩幻觉什么的,这个跟解脱没关系。此时太子就灵光乍现,恍惚意识到应该是走新解脱这条路,这条路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决定了走自己的路之后,那苦行就不修了,太子就从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洗去身上的污垢。但因太子修行过度,疲乏无力,之前每天只吃两粒粮食,竟晕倒在了尼连禅河岸边。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3)

现在的尼连禅河,河水基本干涸

这时河边有一名叫做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看到一个虚弱的沙门,躺在河边便生起同情之心,手捧一碗乳糜前来供养孩子。乳糜就是牛奶粥。悉达多太子接受了她的供养,喝完乳糜,顿觉身体有了力气,精神焕发。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4)

牧女供养

憍陈如等五人见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供养,以为太子退失道心,忍受不了苦行而放弃了追求解脱的努力。于是他们对太子都有所不满,甚至有些瞧不起,商量决定不再理太子了,哥几个自己已经开溜了。悉拉多接受牧女的供养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铺了些草团,坐在上面发下誓愿道:我若不能了脱生死,进入正觉涅槃,誓不起此座。

这里有个词儿叫做涅槃。涅槃就是了脱生死,不再轮回了就是涅槃。

悉达多说完这句话之后,静息凝神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人可能问,刚才不是说禅定不好使吗?怎么还禅定啊?这个禅定单独修是没啥用的,但它毕竟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能极大的提高你的洞察力和智慧。所以禅定作为一个工具还是不错的。太子在禅定之中,按照之前恍惚觉出的那条路,开始消灭自己心中的各种魔障。比如男女的欲望,贪、嗔、痴、傲慢等等。这些在佛教的故事里写的都比较神。说是魔王听说有人要完成至高无上的觉悟,那样正道就将如日中天,邪道就将失势了。不能眼瞅着呀,就派三个女儿前去破坏。三个美女来到太子跟前,极尽挑逗。太子不为所动,并发大神通,让三个美女能透视他们自己的身体。三魔女只见自身只是一个装满脓包吗,鼻涕口水,各种虫子的皮囊。三魔女不禁心生嫌恶,恐怖颤栗,自惭行秽,逃回魔宫去了。其实哪有什么魔王啊、魔女啊,这些无非都是太子的心魔。太子使了一招,把美女变成白骨,这个专业术语叫做白骨观,也叫不净观,破了男女欲望。这个故事就是想表达这个。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5)

魔女诱惑

这样太子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清除了心中的各种魔障,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消灭的一干二净。到了这一日破晓时分,忽然一颗明星出现在天际。悉达多触景会心,刹那之间,豁然大悟,悟彻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轮回,证到了不生不灭,到达了涅槃解脱,立地成佛,成为天上、天下、人间三界独尊的人天导师。这就是传说中的睹明星而悟道。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6)

悟道

这一天正是公元前530年阴历十二月八号。太子在摩羯陀国迦叶城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成道。时年三十五岁。太子成道后,即号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佛的意思是觉悟者。又因为是乘真如之道而成正觉之故,又称如来佛。四众弟子及世间诸王臣民等,尊称他为世尊。其实世尊的名号一共有十个,释迦牟尼佛,如来、世尊,这三个是最常用的。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起初并不想把自己悟到的真理传授给他人。因为佛陀所悟到的真理非常艰深,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相互印证。

世上一切众生,都是在追求名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现在为他们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也未必愿意接受,或许还会诽谤和讥嘲佛法。而因此,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就有违世尊度脱众生的初衷了。所以释迦牟尼觉得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传法,说道,就想独自入灭。

入灭就是舍弃这个身体,真的就不生不灭,获得大解脱了。但这时有帝释天和初禅大梵天的二位天王,劝请佛陀救济众生,脱离苦海。于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思考了三七二十一天,反复观照众生根基、因缘以及所有的烦恼所在。也就是说,他在构筑佛法的体系,怎么表达呢?让大家容易接受他的思想。最终才决定下来,要为全天下的众生说法。

从此,世尊就以大慈悲的胸怀、大精神的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

印度佛教的三个阶段,印度佛教史13菩提树下受尽心魔诱惑(7)

弘扬佛法

悟道成佛,就说完了,下一章节接着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