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上海卫星地图对比:这张特别的上海地图
历年上海卫星地图对比:这张特别的上海地图对上海而言,谋求产业升级,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总体的产业发展取向上,着重瞄准前沿、高端产业发力,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实现产业能级的高端化;一方面,在产业布局上,亦要找准不同区域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用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化,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有限空间,要谋求最高效率的产出,这是提升“经济密度”的要义。而除了在土地高效利用方面努力挖潜,提升“密度”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正是产业的升级。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可谓有喜有忧。在外部环境趋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现的背景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行业的增长有所加快,现代服务业相对较快的增长势头,都是向好因素。根据披露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行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4.9%和10.2%,增速分别比去年全年加快29.5个和0.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1%和11.7
“五一”小长假前一天,上海正式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到了周末——小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李强就赴松江,专题调研“经济发展情况”。
此行的重点议题,是产业发展。今年早些时候,李强赴青浦、金山调研,亦对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在反复强调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几个月来对产业问题频频予以特别关注,无疑耐人寻味。
李强在松江调研经济发展情况。陈正宝 摄
上海需要怎样的产业?一年多来,这是最令高层牵肠挂肚的问题之一,亦被视作上海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而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下,通过产业升级寻求突围,更是当务之急。
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可谓有喜有忧。在外部环境趋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现的背景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行业的增长有所加快,现代服务业相对较快的增长势头,都是向好因素。根据披露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行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4.9%和10.2%,增速分别比去年全年加快29.5个和0.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1%和11.7%。
但在简单的增长数字之外,产业本身的能级和前景,以及各类产业在上海的结构、布局,这些事关经济长期动力的问题,无疑更为值得关注。
李强曾在许多场合说过一句话:上海“不是什么都要发展”。无论是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自身的资源禀赋——特别是空间上显而易见的“天花板”,都意味着上海需要更多基于投入产出效率来考虑问题。于是,“经济密度”的概念自去年起被频频提及,成为产业规划和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的基准线。
有限空间,要谋求最高效率的产出,这是提升“经济密度”的要义。而除了在土地高效利用方面努力挖潜,提升“密度”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正是产业的升级。
对上海而言,谋求产业升级,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总体的产业发展取向上,着重瞄准前沿、高端产业发力,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实现产业能级的高端化;一方面,在产业布局上,亦要找准不同区域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用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化,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两个方面,都蕴含着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之道。后者对于基层官员而言,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考验,甚至是阵痛——他们需要转变过去多多少少习以为常、也曾经尝到过甜头的招商观念,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还要知道什么是“适合的”,并善于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
李强曾经直言,“最难的是舍弃”,但上海必须学会适当的舍弃。而在他本人的要求下,上海的产业部门花了大半年时间,于去年下半年拿出了一张“产业地图”。
几年前,上海曾在全国率先出台过一份颇为严格的“产业负面清单”,为落后产能划出明确的禁入红线。而如今这张有点类似“正面清单”的产业地图,则兼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指南乃至导引。
根据有关方面的介绍,这份地图聚焦融合性数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形成了上海产业布局的现状图和未来图。现状图针对重点行业,为企业寻找技术、标准、人才服务和产业链合作提供指引;未来图则明确上海各区及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定位。
这张“未来图”,所要针对的正是此前一定程度存在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因此导致的产业定位不清问题。沪上产业部门负责人曾就此直言,各地区“看到好的项目都想要,导致上海整个产业特色不突出”,而产业缺乏特色,会导致经济密度相对较低,在同一些兄弟省市的横向竞争中也可能吃亏。
在已经“寸土寸金”的前提下,上海的突围之道,正是着眼于“特色”二字。这也是一年多来,李强在各个场合、用各种语句反反复复强调的发展观——产业规划,要聚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力;各个地区的转型升级,以及整座城市打响“四大品牌”,都是为了“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图
“对照产业地图”,在李强近来的讲话中常常出现。4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他就明确表示,上海要“大力发展、加快发展符合上海城市定位的产业”,各区则要“结合实际,对照产业地图,做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育未来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支撑点、兴奋点、新亮点”。
此番赴松江调研,他亦强调,“按照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和市委财经工作委员会会议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确保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显然,找准定位并尽快凸显定位,已是上海各区的重要任务。根据李强要求,在明确“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方向之后,他们还需“集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战略项目,有意识地培育扶持一些潜力大、带动性强的好企业、好项目”,从而增强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优化产业布局,进而提升产出水平。
寻找定位的过程,相当程度上是由全市层面统筹的。但全市统筹,并不意味着让各区放弃主动性。
在杜绝简单哄抢和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下,“看到好项目都想要”作为一种招商引资时的进取态度,是被明确鼓励的。李强更曾直接表示,上海的官员们需要学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而上海最缺的“还不是土地,而是好项目”。
同时,“对照产业地图”,也并不等于完全照搬产业地图。作为一项导则,产业地图本身并非盖棺定论,未来也有优化提升的空间,而在一些地图尚未覆盖的前沿领域,或是未被明确界定的方面,各区更需要一些想象力。
一个月前,也是借调研郊区之机,李强曾向全市各区喊话:要善于“无中生有”。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海市经信委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产业地图均来自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产业地图官网(http://map.sheit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