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写诗参考书:感觉我也会写诗了
初学写诗参考书:感觉我也会写诗了海南儋州苏东坡画像苏黄所以并称,其原因首先在于苏黄有师生渊源关系,黄是苏门弟子,受到苏诗的影响;其次,苏黄诗风共同体现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诗风貌,再次,苏黄的影响都很大。26、苏黄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均为宋诗大家。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黄庭坚先是苏轼的追随者,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成为江西诗派的奠基人。苏诗的特点首先在于题材广泛。他的诗既有关怀民,指陈时弊之作,也有抒写个人情怀,歌颂自然景物的篇章。与苏诗相比,黄庭坚的诗较少涉及社会政治问题。他主要在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了他瘦硬拗峭的风格。
‘’50个常见古诗词文化常识
了解一下吧
内容节选自《中国诗学》,主编:汪涌豪、骆玉明
有没有小伙伴是从上篇追过来的?有的话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哦~最好是现学现卖,作一首诗:)
26、苏黄
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均为宋诗大家。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黄庭坚先是苏轼的追随者,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成为江西诗派的奠基人。
苏诗的特点首先在于题材广泛。他的诗既有关怀民,指陈时弊之作,也有抒写个人情怀,歌颂自然景物的篇章。与苏诗相比,黄庭坚的诗较少涉及社会政治问题。他主要在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了他瘦硬拗峭的风格。
苏黄所以并称,其原因首先在于苏黄有师生渊源关系,黄是苏门弟子,受到苏诗的影响;其次,苏黄诗风共同体现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诗风貌,再次,苏黄的影响都很大。
海南儋州苏东坡画像
27、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形成的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重要成员有陈师道、陈与义、潘大临、韩驹等。
江西诗派在宋代诗坛上是一个影响巨大而且深远的流派。创始人黄庭坚苦研诗歌创作的技巧,总结出若干法度、规则,为一部分诗人所推,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诗人群。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一名始得以成立。嗣后,诗派影响日益扩大,许多著名诗人如陈与义、曾几等都名列该派。宋末元初方回撰《瀛奎律髓》,倡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遂为江西诗派确立了整体概念。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江西诗派从黄庭坚创始起到方回作总结止,其间师友授受,绵延竟达二百多年,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说是罕见的。
28、神韵派
清代前期以王士禛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王士禛的“神韵说”是该派的理论主张。所谓“神韵”大抵继承和发挥严羽的“妙悟”、“兴趣”之说及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的理论,而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具体说来,王士禛要求诗歌创作必须“伫兴而就”,也就是只有当灵感冲动时才发而为诗,不能靠人力勉强凑合。
王士禛的神韵说、神韵诗在当时诗坛上有很大影响。他广收弟子,奖掖后进,又有显达的地位,一时追随者众多,成为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清初诗坛的一大流派。
29、格调派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以沈德潜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格调派在当时诗坛上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与王士禛的“神韵派”、翁方纲的“肌理派”成鼎足之势。格调派的理论成就要高于他们的创作成就。
格调派的代表沈德潜是一位台阁体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不高,主要以诗论与选家名。他倡导格调说,其主要内容是:一、提倡功利主义诗教观。二、鼓吹学古、宗唐,所谓格调是指诗歌的“体格声调”或“风标品格”,具体来说,是指唐诗的格调。三、在风格上,提倡温柔敦厚。
30、肌理派
清代中期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诗派。
翁方纲提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这里所谓“肌理”来源于杜甫《丽人行》中“肌理细腻骨肉匀”一语,翁方纲以之比诗,意谓诗歌创作不能流于空疏而要讲究切实,如人的肌肤之有清晰的纹理。肌理说的内涵大致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方面。所谓“义理”是指内容,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学问和思想;所谓“文理”则指形式,指诗歌的写作方法。在诗歌创作上,肌理派每每以学间入诗,以考据为诗,连篇累牍,略无情趣。因而比起格调派、神韵派、性灵派来,肌理派的成就最低,影响也最小。
31、同光体
中国近代诗坛上以拟宋为特征的诗歌流派。按照陈衍的说法,所谓同光体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沈乙庵诗序》)。其代表作家有陈三立、沈曾植、陈衍等。
同光体的基本特点是:一、有浓厚的拟古气息;二、语言艰涩生硬;三、注重锤炼功夫。
根据风格与主张的不同,同光体内部又分为赣派、浙派、闽派。
赣派以陈三立为首。这一派诗人大都是江西人,他们远承宋代的江西诗派,而以黄庭坚为宗祖。陈三立的诗取法苏轼、黄庭坚,刻意雕琢,力求奇奧,好用奇字,在同光体中属于“生涩奥衍”一派。
浙派以沈曾植为首。他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他学识渊博,认为学诗“当寻杜、韩,树骨之本;当尽心于康乐、光禄二家”。他的诗“雅尚险奥,聱牙钩棘”,善用僻典奇字,斑驳陆离,非常艰涩难懂。
闽派以郑孝胥为首。这一派诗人溯源韩、孟,宗法宋人,不尚僻涩。郑孝胥少学大谢,继学韦、柳、孟郊,于宋诸家中,尤尊王安石。他论诗求晓畅,以为“何须填难字,苦作酸生活”。他自己的诗也写得含蓄、深沉,晓畅平易,凄婉真挚。
32、南社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形成的诗歌创作团体。它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
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组织、有纲领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团体。他们的宗旨是用诗歌形式宣传民族民主革命,为政治上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服务。南社创作的基本倾向是:一、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要抒反清、革命与爱国之情,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政治作用,反对一味吟风弄月,模山范水;二、提倡唐音,反对尊宋;三、崇尚浪漫主义;四、重内容,轻形式。
南社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柳亚子与苏曼殊。
33、拗体
拗体,平仄不依常规之近体诗。盛唐以后,无论律诗、绝句每一句和每一联的平仄均有严格限制。有意识地突破此种限制,整首诗的平仄完全不依照格律,常有失粘、失对,称为拗体诗,一联不合常律称为拗句格。盛唐王维、杜甫等人创立,影响及于宋诗风格。
34、孤雁出群格
孤雁出群格,首句借韵的七言律、绝。近体诗押韵在每一联的对句,律诗与绝句或四韵或两韵,于首句押韵并无要求,可押可不押。只有首句押韵可以借韵,即无须与整首诗同韵,可以借用邻韵。古代诗评家将此格式称为“孤雁出群”。
35、集句
集句,杂体诗之一,又称四体或八体,指截取前人诗句拼集而成一诗,“杂集古句以成诗也”。其实不止于集古诗,也可集文;可集一家诗文,也可集数家诗文,是炫耀才学以难见巧的一种诗歌体裁。
按照所集诗文的对象划分,集句分为杂集和专集两类,前者采集各家或某一阶段的所有诗句,如集古、集唐、集宋等;后者专集某位诗人或某本书,如集杜、集陶、集《诗》等。
36、口占
口占,作诗方法之一。指诗人写诗不拟草稿,略加思索,随口吟成。
37、口号
口号,古体诗之题名。“曰口号者,或四句,或八句,草成连就,达意宣情而已也”,“口号诗贵明白晓畅”。可知以此为名之诗,乃作者随口吟成,且其表情达意务在通晓,不假雕饰,与口占有相似之处。
38、分韵
分韵,旧时作诗方法之一,又称“赋韵”。指在选定某些字为韵脚后,数位作者分拈韵字然后依照所拈韵字作诗。古代诗人句,常分韵,后则不再以此为限。
分韵乃对作诗众人而言,对作诗者而言,则为限韵,后人分韵不止于联句,文人聚会赋诗也多分韵而成。
39、赋得
古人作诗,有摘取前人成句为题,多在题首冠以“赋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诗题多取前人成句,故题前多冠“赋得”二字。文臣应制、诗人集会酬答,亦复如此。
由于作者甚多,遂成一种诗题,乃至诗人触景生情,有感于中,亦常袭用,以名己诗,如郎士元《赋得长洲苑送李蕙》,皇甫冉《赋得越山三韵》,著名的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画像
40、联句
联句,又称连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即二人或数人共作一诗,每人各赋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依次相继,以成全篇,称联句。后则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作成一联,再出上句,如此轮流相继。
联句常见于诗友应酬,为斗才之作,好的联句必其人意气相投,笔力相称,然后能为之。
41、和韵
和韵,和诗方法之一,指和诗时唱和者按照所和诗的原韵,作诗和之,如同唱歌中的应和而得名。始于唐代的白居易、元稹。
和韵分为三种情况:依韵、用韵和次韵。依韵仅限于用某韵而不规范具体韵脚和次序,自由度最大;次韵又称步韵,必须按照原来韵脚的先后次序和诗,所以最难,以次韵方式最为常用。
42、违韵
违韵,又称出韵、失韵、落韵,指近体诗押韵违反格律,用不属于同一韵部的字为韵脚。因为近体诗只限一韵,除首句可用邻韵,若其他几句韵脚出了此韵部以外,便是违韵。一首诗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均为不合格的落韵诗。古体诗除长篇歌行可换韵,其余虽有通、转押韵法,都必须限制在可通可转的范围之内。
43、凑韵
凑韵,又称趁韵、挂韵脚。韵脚字应当与全诗命意相关联,若用不相关联的字强为叶韵,即是凑韵。
44、转韵
转韵,又称换韵,指一首诗可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古体诗尤其是七言歌行转韵较自由,可若干句转换一次,以至数次,一般是二句或四句一换韵,亦可一韵到底,唐以后古体诗往往如此,而今体诗则不得转韵。
45、八病
八病,古代诗歌声律的术语。这是指南朝沈约所提出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作诗弊病,是随着对四声的深入研究,为避免诗歌声律不谐,产生了规范诗歌创作的声病学说。
46、尖叉
尖叉,指善用险韵作诗。宋代苏轼作《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人退,寒吟《冰柱》忆刘叉”。用“尖”、“叉”二字押韵,其势虽险而能因难见巧,实属难得。故后人以此二字作为善用险韵的代称。
苏轼书法真迹
47、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偶对,诗歌格律形式之一。由两个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或相近、平仄相反的句子构成,其两两相对,如古代公府仪仗结队而行,故名,对仗的“仗”即由仪仗之义而来。
唐以前古体诗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偶追求词义相对,不讲究字面和平仄相对;对偶位置没有定规,一般结尾不用;上下句可以同字相对。
唐以后近体诗对仗要求严格,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任何形式之律诗中间两联或多联必须对仗;字面宽松的只要求词性相对,所谓工对只是对实词即名词要求较高,如天文和天文相对,对虚词如动词、副词等认识较模糊,在对仗上要求不严;忌出句和对句词义重复和同字相对;必须平仄相对。
48、合掌
对仗的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为近体诗对仗之大忌。律诗受体制限制,故要求于较小之篇幅内包含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所谓词约旨丰是也,合掌则在一联中重复其意,故应避免。
49、工对
工对,又称严对,指上下两句在句型、词性、词类等方面完全相同,诗人往往在名词中分出若干个小类别,这些小类也分别对仗严整。
严对对词类要求既高,又要讲究平仄,因此对诗人的束缚很大,容易流于雕琢,且文繁意简,求好不易。
50、宽对
宽对,对仗形式之一,与“工对”相对而言。上下两句主要部分大体相对,词性大类相对,对名词的具体分类不作要求,少数字不对,或词性对应不工切,或结构对应不甚严格也可。
宽对较为自由,不拘泥于字词细节,便于诗人抒发情感,因此被普遍使用。
(来源: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