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婚恋流谚的时代变迁

:婚恋流谚的时代变迁1970年代,尽管“文革”中大老粗吃香,上海文化单位的姑娘,还是偏爱大学生,喝过一点墨水的青年,能享受姑娘的倒追。康平路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有一才子,几位小姑娘追他,他就装糊涂。“文革”时,成分凸显,家庭出身十分重要,不仅决定社会地位,更决定前途命运。于是有“只要成分好,别的不计较”。农村也有“三转一响住瓦屋,泡桐树有五把粗,新疆绵羊盖子猪(肥猪名),最好公公当支书”。谚语,既概括精要,又凸显一些时代特征。细心咀嚼,总能嚼出一些汁液。“最爱肩上有星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人身份在婚恋中极吃香。1955年授衔,肩章领章一上街,军人那个香!马上出现相应谚语:“不爱金,不爱银,最爱肩上有星星。”不久,更具体更深入的谚语出现了:“一个豆(少尉)太少,四个豆太老(大尉),三个豆(上尉)正好!”门槛贼精,那个精确!

:婚恋流谚的时代变迁(1)

婚恋乃社会生活最敏感之窗口,时代变迁一举一动,都会在婚恋中迅速得到折射。各地婚恋流谚林林总总,既体现民间智慧,俏皮机敏,又透视时代特征,简洁有趣,有时说不定会叫你笑勿动。1950年代就有人为女儿取名“美满”,寄望甚豁,视婚姻为女儿一生之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各校女生择婿排序:“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好通融。”欲解其详,要从头听起哩!其时,北大学生年龄偏大,而师大生普遍穷(师范免费),清华虽然公费,但考入的学生大多为各省尖子才俊;燕京学费高昂,学生大多家庭富裕。至于女生,辛亥后各校才开女禁,能上大学的女生远比大熊猫稀贵,真是“狼多肉少”,女生择婿余地极大,故有上面一谚。

1949年后,中国社会大起大落,数度转型,以十年为一断代,婚恋流谚无不裹含每一时代的社会价值观。1950~1990年代,社会生活重点从政治化、工农化、军事化一路进至学历化、经济化、诚信化。女生择偶随之对应,每一时代均有特色。一谚以概括:“五十年代爱英雄、六十年代爱贫农、七十年代爱文凭、八十年代爱经营、九十年代爱真诚。”

婚恋观念方面,1950年代,凡是工人老大哥,立志嫁你没得说;1960年代,亲人解放军,见了你就格外亲;1970年代,只要城里有户口,妹妹就与你牵手;1980年代,谁是当代大学生,决心和你过一生;1990年代,富翁富翁我爱你,年岁差距没问题;21世纪,条件无须太讲究,反正天亮就分手。

谚语,既概括精要,又凸显一些时代特征。细心咀嚼,总能嚼出一些汁液。

“最爱肩上有星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人身份在婚恋中极吃香。1955年授衔,肩章领章一上街,军人那个香!马上出现相应谚语:“不爱金,不爱银,最爱肩上有星星。”不久,更具体更深入的谚语出现了:“一个豆(少尉)太少,四个豆太老(大尉),三个豆(上尉)正好!”门槛贼精,那个精确!

“文革”时,成分凸显,家庭出身十分重要,不仅决定社会地位,更决定前途命运。于是有“只要成分好,别的不计较”。农村也有“三转一响住瓦屋,泡桐树有五把粗,新疆绵羊盖子猪(肥猪名),最好公公当支书”。

1970年代,尽管“文革”中大老粗吃香,上海文化单位的姑娘,还是偏爱大学生,喝过一点墨水的青年,能享受姑娘的倒追。康平路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有一才子,几位小姑娘追他,他就装糊涂。

上山下乡运动一起,不少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后与当地农民结婚。真正城乡结合,扎根一辈子。不过,1970年代底知青大返城时,知青嫁(娶)农民的婚姻大多散了,留下不少“孽债”(孩子)。生活背景差异太大的婚姻毕竟有违婚姻规律,爱一时容易,守一生太难。改革开放前,有几段婚恋流谚:

大小姐找对象,收入要稳当;找干部怕算账,找官军怕打仗;找工人怕下放(按:支援内地),不如找个剃头匠。

要想夫妻好,得买丝棉袄;要想夫妻长,得买的确良;花洋布,不算数,丝光蓝,不用谈;蓝卡其,不用提,最少有块红色呢。

这反映出那一时代怕下乡、怕收入少、怕物资短缺等择偶标准。

“对象好寻,房子难找”

“文革”后,沪上女郎择偶标准大幅调整,最著名的谚语“姑娘找老公,专找海陆空”。海者,海外关系也,可以搞到外汇,说不定还能折腾出去洋插队扒洋分。当时沪上青工收人极低,均薪40块以下,与海外物质差距明显。陆者,父母为落实政策干部,有补发工资。当年人民币最高面值十元,不少落文政策者需要用旅行袋或麻袋领回补发工资。空者,空房子也。此前二十年只革命不建设,城市人口急速增长,而住房建设停顿,欠账太狠,谁家住房都不宽裕,上海住房尤其紧张,人均2.8平方米才算困难户,天津人均住房面积也才3平方米。空房子很重要很重要。时谚有“对象好寻,房子难找”。再说,新婚燕尔,小夫妻谁愿与老人共享一个屋顶?空房子便成了妙龄女子挑挑拣拣之际的一块重要砝码。

1980年代,上海姑娘择偶标准《十字歌》:一套家具、二老归两、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音响)、四季笔挺、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十块钱、八面玲珑、烟酒(九)不沾、十全十美。

1980年代还有一首沪女要找“五大员”的谚语,身份是党员、身体像运动员、卖相像演员、工资像海员、脑子要像驾驶员(灵活)。

1990年代沪女择婿改版后的《十字歌》:“一张文凭、两国语言、三房二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千月薪、八面玲珑、酒烟(九)小沾、十分老实。”要求全面优秀,样样良好,而且只认老婆不认六亲,条件越来越苛刻,越来越不容易达标了。

1999年,一个年近30岁的上海姑娘开出两项择婿标准:年薪不低于五十万、要有私家车(当时私家车还稀罕)。一个刚刚大专毕业的漂亮女生则开出“七要”——年龄要27岁以下、身高要1米78以上、月薪要八千以上、学历要本科以上、英语一定要好、住房要三室一厅、还要外企高级职员。另一位中学女教师的条件是“七勿要”——东北籍勿要、戴眼镜勿要、月薪三千以下勿要、相差五六岁的勿要、A型血勿要、天蝎座勿要、属鸡牛狗的勿要。得到的评论是:条件难以满足,只会耽误青春。尤其A型血勿要、天蝎座勿要、属鸡牛狗的勿要,笔者至今也不明白原因。

“剩女尽甲女”

进入21世纪,沪女择婿标准渐归理性。2001年《新民晚报》载上海杨静姑娘23岁时择婿标准:“面孔像演员,身体像运动员,工资三千元,家有小花园。”可直至31岁,杨静见过五十多位男士,仍未找到符合上述“四标准”者,不得不逐条放弃,一点点降低门槛。32岁了,杨姑娘降至最后底线——“面孔有点像演员”,与小一岁的某男“姐弟恋”,终于出嫁。然而,婚后半年丈夫“外插花”——外面有“方向”,猛搞婚外恋。杨女大闹,一年后离婚。其妹杨文则很早解决了个人问题,找了一位“三无”对象——无钱无房无貌,有的则是有毛病无劳保的老母与读高中的妹妹,唯一的“有”,就是懂一点计算机,算有点“才”。当然,妹妹的婚姻后味很甜,夫妻恩爱苦亦甜。“再好的生活也不如金子般的心”,杨家姐妹的婚恋故事,无非再次印证“人的因素”第一,内在素质比外在条件重要。

“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2010年,一位20岁的女模特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上一语成名,全国青年有骂有叫有摔有跳。商品社会,消费时代,金钱不可能不时髦,喜欢傍大款的姑娘越来越多了。

上海面向大洋背倚长江,首沐欧风美雨,开埠以来一直引领寰内风气。就像浓油赤酱的沪菜,沪女择偶标准也极具特色,既引领潮流,也凸显时代特点。上海三宝——小笼包、石库门、嗲囡囡。“嗲囡囡”的“嗲”,很有点内容呢。用今天的沪语来说,就是“相当作”。

作家很敏感,旧时鸳鸯蝴蝶派作家程瞻庐(1879~1943),其小说《众醉独醒》第十七回就挖苦一位女校校长,甚是发噱:

这位子虚女士,又是眼高于顶的,不但注意门第品貌,亦且有三大条件,做那择婿的标准:一是三十万以上的家产,二是二十岁以下的年龄,三是大学毕业的程度。这三大条件便难倒了许多待阙鸳鸯觅偶鸾凤。后来,她老子业已去世,自己又过了花季年纪,平日又喜欢吃肥鱼大肉胖鸭壮鸡,不知不觉地换去了全副秀骨,长就了一身痴肉,同那及笄时代的模样竟是天差地远。从前的模样,亭亭倩影,三分是精神,七分是风韵,现在的模样,团团肥面,三分是糟粕,七分是脂肪。

寥寥数笔,将一位高不成低不就虚度花季的中年胖妇,勾勒得惟妙惟肖,弄得笔者印象极其深刻,至今仍能找到这段描写的出处。

子虚女士所开列的三大条件——财产、年龄、学历,仍为当今许多“嗲囡囡”所继承。年轻富有、文化修养、显赫门第,不能不说抓住了_上下五千年历代择婿之精要,或曰抓住共时性的“基本建设”。事实上,一定的客观基础也是美满婚姻的必要保障。

只是上帝有眼,不会将好事全堆给一个人,故有金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虚女士要求“三要素合一”,一个都不能少,因“求全责备”而蹉跎岁月,由窈窕淑女熬成中年胖妇,从‘三分精神、七分风韵”落至“三分糟粕,七分脂肪”,也就有了某种哲学必然性。怪不得对姑娘最难听的诅咒:“嫁不出去!”

就像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剩女一般都是太挑的,不知适可而止。用今天的话来说:“剩女尽甲女”,还真是呢。

“有才不怕没财”

女性在进步,男性也不会停下脚步,也在与时俱进。如今男性也挑拣得厉害。光有“番司”(face)没有内涵的女子,怕是不一定找得到好伴侣。

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渐渐脱贫,文化、情感等正能量在婚恋中的比重渐渐攀升。另有一谚“穷得只剩金钱,富得没有文化”。只有金钱没有文化,到底跷脚失衡,难保婚姻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车轮越加速,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认识日益深入,社会大环境也提供了“才财两等”的现实支持,“有才不怕没财”渐得印证。如此这般,从根本上纠正了商品时代初期诸多错移的价值观。最新沪上择婿谚语“只要学问深,便把彩球抛”。一般来说,好树才能停靓鸟,好汉才能娶好妻,社会越发展越理性,赖汉娶仙女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1990年代,深圳、广州引领改革开放潮流,粤语一时很时髦,“老码头”上海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进入21世纪,上海各方面正在迎头赶上,加上浦东新近开辟“自由贸易区”,有人估计经济发展潜力将很快超过香港。婚恋、服装、切口等“生活阵地”,上海在一点点“收复失地”,也许不久将重占鳌头,再引潮流。

纵观二十世纪各时段婚恋流谚,从1920~1930年代的“经济 文化”,至1950~1960年代的政治化、工农化,再到1970~1980年代的“拼爹”,1990年代回荡至“经济”,再进至2010年代“经济 文化”。

百年婚恋价值取向演绎出“否定之否定”的轨迹,其背后衬垫的历史含蕴当然就更厚实了。

您可能也喜欢:

《咱们结婚吧》折射当代婚恋观

婚恋敏感期家庭教育因势利导

婚恋诊疗:学习与对方和好

2013年中国婚恋调查结果大揭秘

伪娘时代应如何养儿子
无觅

Tags: 婚恋流谚

milimami.com

  • 父母失责将被诉剥夺监护权
  • 让人叹为观止的日本幼儿园
  • 别低估宝宝惊人的认知潜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