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单兵作战装备变迁史,新时期新武器新战法
德国单兵作战装备变迁史,新时期新武器新战法风暴突击队的另一个铁憨憨是MG08/15“轻机枪”,这轻机枪啊,我是要给他加上引号的,说MG08/15是轻机枪,我是一百个不愿意承认。这MG08/15大体上就是把MG08重机枪的套筒直径缩小,把三脚架改成两脚架,加了个木质枪托,全枪十八公斤,可以方便德二的吃瓜步兵携带。但是这铁憨憨还是重得要死,和现代的轻机枪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也算是现代轻机枪的一个雏形了。而这些突击队吧,需要的也是强火力输出,毕竟他们人少,对火力要求非常高。德国人给突击队又配发了毛瑟C96手枪,去试图增强堑壕内的火力。而后来,德国人又推出了这款枪的卡宾枪型,大概就是枪管加长,加了枪托,增加了高容量弹匣,换了40发的弹匣。而另一款德国手枪,P08鲁格也有一个卡宾枪型,就是那款炮兵型,加长枪管、加了枪托,使用32发的蜗型弹鼓。至于他们怎么渗透进敌方阵地,大体的思路就是,后面炮火支援,对着敌方阵地一阵猛轰。这会儿敌人多数都藏起来
前几天写了个一战时期,为应对堑壕战,各国都有各种各样的堑壕战武器,有的是士兵们用工具自制的,有的是部队配发的制式的。采取一些紧凑、短小的武器,去应对堑壕内的敌军。这是当时,非常没办法的一个办法。
一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瓶颈期,也是个突破期。这一时期的仗打的是非常的腻歪,欧洲战场上的一个大特色就是数不过来的战壕,随便一个战壕几十上百公里。而当时的人们打仗也比较呆板,大体上就是炮兵轰、步兵冲,炮兵轰完步兵冲。先是炮火对敌方阵地轰上几天,然后大部队集群冲锋。但是那会儿,堑壕的防御也是非常完备了,这就导致阵地上的机枪闭着眼睛都能收人头了。最经典的就是索姆河战役,炮击德军七天,然后集团冲锋,一百多挺马克沁机枪,一天时间造成了六万人的伤亡。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两边部队都不愿意冲锋,谁冲谁死,然后效果还不一定好。久而久之,很多仗就变成两边在各自的战壕里对射了。而你这么互相对射,导致的结果就是你根本没法在战场上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如何突破敌方阵地,这就变成了双方都很难想的一个问题了。英国人这边,推出的办法是坦克,利用坦克突击对方阵地,但是坦克也是后期了。而德国人这边,想的办法最早,想出来的办法是:组建突击队渗透。
德国人当时叫风暴战术,所以也叫风暴突击队。这个思路是,不和敌人正面刚,派出小规模的精锐部队,通过敌方阵地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渗透,渗透进敌方背后,找到他们的薄弱点,找到他们的致命点,比如指挥部、炮兵连、通讯等,进行破坏。进去之后,要么固守等大部队来,要么打完就撤,捡了便宜就跑。
至于他们怎么渗透进敌方阵地,大体的思路就是,后面炮火支援,对着敌方阵地一阵猛轰。这会儿敌人多数都藏起来了,非常利于行动,再配上烟雾弹掩护,快速通过敌方阵地。人少,目标没那么明显,渗透进去的办法有的是。
而这种小规模部队的突击,他们是直接进入敌人战壕内的。而战壕内,首先是敌人多,其次是战壕内空间比较小。这两点上,就要求突击队必须配备足够的火力,而且武器要足够紧凑,适合在狭窄的空间内发挥。
早期的风暴突击队,配备的就是G98步枪,然后带一大堆手榴弹去渗透。这些人冲到英法军队阵地后,直接一通手榴弹扔进去,堑壕内空间狭小,手榴弹在里面爆炸了,杀伤力非常强,里面的敌人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而这些突击队吧,需要的也是强火力输出,毕竟他们人少,对火力要求非常高。德国人给突击队又配发了毛瑟C96手枪,去试图增强堑壕内的火力。而后来,德国人又推出了这款枪的卡宾枪型,大概就是枪管加长,加了枪托,增加了高容量弹匣,换了40发的弹匣。而另一款德国手枪,P08鲁格也有一个卡宾枪型,就是那款炮兵型,加长枪管、加了枪托,使用32发的蜗型弹鼓。
风暴突击队的另一个铁憨憨是MG08/15“轻机枪”,这轻机枪啊,我是要给他加上引号的,说MG08/15是轻机枪,我是一百个不愿意承认。这MG08/15大体上就是把MG08重机枪的套筒直径缩小,把三脚架改成两脚架,加了个木质枪托,全枪十八公斤,可以方便德二的吃瓜步兵携带。但是这铁憨憨还是重得要死,和现代的轻机枪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也算是现代轻机枪的一个雏形了。
风暴突击队的终极武器是MP18冲锋枪,总重量4.18公斤,全长832mm,使用32发的蜗式弹鼓。这东西使用自由枪机 开膛待击的原理,足够短小精悍,重量也轻,还是全自动射击,火力也是够猛,而且虽然是使用的手枪弹,但是近距离完全够用了。
这种突击队在德军中生存了几代,初期战争中也是非常成功的,曾经胡蒂尔的十八集团军一个星期推进了五十公里,但是还是影响不了德国最终战败的事实。而由于德国人的战败,不少将军们对这种战术产生了怀疑,但是英法美还是广为传播这样的渗透作战的战术。如今,一些特种部队、侦察兵等,都是以当年风暴突击队的雏形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