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区域协同,走通共赢之路“不仅要让中国百姓用得起细胞药物,还要用得上。”作为华道生物的董事长,余学军的梦想实现于松江。华道生物松江基地一期工程去年落户松江正泰启迪智电港,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作为市郊工业核心承载区之一,松江有长达20余年的制造业发展史。2000年前后,劳动密集型产业撑起了松江,一家世界500强的电子企业广达集团,每天“十万大军上下班”,年产出占了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但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松江制造业逐渐陷入困境。2016年5月,松江正式对外提出,启动建设“G60科创走廊”,瞄准“自主创新”。G60是沪昆高速的编号,从上海西南一直延伸到云南昆明。松江的大量制造企业恰好是沿着这条高速路分布的。但自主创新这条路从来不好走,需要极大的时间投入、资源投入,付出巨大的耐心,还未必一定见效。这也是不少人对此犹疑的理由。松江又算了一笔“账”:实现从依靠传统工业到依靠科技制造的动

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对传统的农业大区、产业大区——上海松江来说,早在“变局”前夜,问题已经摆在他们面前。“问路”数年,在“不确定性”持续弥漫的今天,松江交出的发展答卷,倒呈现了不少确定性。到今年11月,松江区实现了地方财政收入连续70个月正增长,房地产产值占比从最高位的50%下降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攀升至史无前例的6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渐次成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日渐走实。这背后,曾持续多年的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被打破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被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路径和观念都被打破了。在新发展理念驱动下,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日渐清晰。这并不是一条轻而易举能找到的路。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常常想起自己遇到过的几个疑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会拖累经济增速?大投入长时段自主创新,是否还不如“拿来主义”?新的环境下,能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潜力?

几年实践,松江不断问路,不断探路,有了自己的回答。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1)

多算“大账”,走定转型之路

沪昆高速与嘉闵高架路的西部夹角处,是占地1平方公里大小的九科绿洲。有人说它是松江的“世纪公园”。2016年前,这里还存在着大量违建厂房和城中村。当地人说,家里的外地朋友来了,觉得不像上海,以为下错了车站。2016年一整年,松江从九科绿洲所在的九亭镇开始,先后拆除了全域21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超过以往10年的总和。连带着的,是41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的消失,和转型阵痛的迅速到来——光一个九亭镇,清退931家企业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一下子损失了数亿元。程向民说,这是松江面对过去环境欠账的一次彻底清算,也是面向未来更好发展的一次转型。土地腾出来了,并不笃定能在短时间内引来金凤凰。郊区招引大项目难,几乎是普遍规律。过去,面对短期紧张的财政压力,各地心照不宣的办法是“卖几块地”。但这一次,松江没有这么做。2017年,松江全区上下展开了一场有关“公鸡”“母鸡”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大讨论。公鸡被比喻成地产开发,来快钱,立竿见影;母鸡是实体经济,短时间未必看得见成效,需要耐得住、等得起。讨论颇为激烈,当从事工业智能化开发的科大智能出现时,有了一锤定音的结果。后者当时想找一块300亩的工业用地作为产业基地,问了一圈无果,已准备整体迁出上海。松江在此时接了下来,决定将300亩房地产规划用地改为工业用地。至少10个亿的土地出让收入没了,一个先进制造业的“潜力股”却留住了。“不拘小利算大账”,松江很快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海尔智谷、上海超硅、正泰启迪智电港、G60脑智科创基地、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复宏汉霖……“十三五”期间,相继有8个百亿级项目宣布在松江开工建设。2021年初,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50个重大产业项目在松江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更被认定为发力的关键。后来人们发现,九科绿洲不只是一个“世纪公园”。它是松江这些年来变化最剧烈的地方,更是许多变化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一本“大账”算出来了。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2)

九科绿洲

自主创新,走准攻坚之路

余学军的办公室门口,正对着一台CART细胞治疗器械,那是癌症患者生的希望。自华道生物自主研发出这台机器,中国以CAR-T为代表的个性化人体活细胞药物产业技术再也不需要完全依赖进口,成本可压缩到进口同类产品的二十至三十分之一。

“不仅要让中国百姓用得起细胞药物,还要用得上。”作为华道生物的董事长,余学军的梦想实现于松江。华道生物松江基地一期工程去年落户松江正泰启迪智电港,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作为市郊工业核心承载区之一,松江有长达20余年的制造业发展史。2000年前后,劳动密集型产业撑起了松江,一家世界500强的电子企业广达集团,每天“十万大军上下班”,年产出占了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但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松江制造业逐渐陷入困境。2016年5月,松江正式对外提出,启动建设“G60科创走廊”,瞄准“自主创新”。G60是沪昆高速的编号,从上海西南一直延伸到云南昆明。松江的大量制造企业恰好是沿着这条高速路分布的。但自主创新这条路从来不好走,需要极大的时间投入、资源投入,付出巨大的耐心,还未必一定见效。这也是不少人对此犹疑的理由。松江又算了一笔“账”:实现从依靠传统工业到依靠科技制造的动能转换,当前或有代价,未来必有回报。“十三五”期间,松江全社会R&D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已达到4.59%。相应的,还有政策、服务等全方位的投入——几年间,松江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为制造企业创新提供完备的科研体系保障,并围绕39个关键工程领域和颠覆性技术方向,出台了详细的支持政策。当地有一家生产芯片原材料的企业,曾因前期把大量资本都投入到研发里,险些就撑不到量产阶段。松江拉了它一把。前前后后,区里为这家企业组织了400多场协调会,许多次是区领导直接出马,帮助突破了项目遇到的各种发展瓶颈,最终将其培养成了国内某项技术的领军企业。许多科创企业在松江享受过类似服务,甚至因此改变命运。专攻高端影像、半导体精密制造两个“卡脖子”项目的瑞钼特,率先实现了医疗CT机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营业收入三年增长了四倍;300mm、450mm集成电路晶用生长系统,ALD光伏工作母机,体细胞克隆猴,3.6万吨世界最大六功位重型模锻压机,可利霉素等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陆续在松江诞生。一套创新生态也在渐趋形成——今年11月底,“G60星链”产业基地在松江开工,其中包括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灯塔工厂”。就在基地启动仪式上,国内知名遥感科技企业航天宏图的高管告诉媒体,选择加入松江、加入G60星链基地,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包括卫星产业所有的领域和头部企业”。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3)

区域协同,走通共赢之路

问世不过几年,“G60科创走廊”却已经换过好几次名字。最初它叫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后来是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如今,这条走廊被正式命名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这里藏着松江的第三本“账”——一个区域的发展,究竟是独善其身,还是开放共赢?

正泰电气,松江老牌电气工业企业。除了在松江建设正泰启迪智电港,企业还在浙江嘉兴布局电气产业基地,在安徽合肥设立制造设备基地。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其一样,试图借助各城市差异化的发展优势来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相邻的区域,如果彼此之间的资源要素流通能更便利,区域内的市场主体生命力也会更旺盛,整个城市群的发展韧性也就更强。这正是“一体化”的呼声。而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松江显然不只是上海的松江。G60途经多个产业重地,发展的格局决定了发展的成效。多方努力下,上海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9座长三角城市(区)相继加入G60科创走廊。各方都明白,开放共享、区域协同,是大势所趋。但将“一体化设想”变成“一体化实践”,却又充满考验。2019年,郭淑晴从干了11年的街道干部岗位上转到了G60科创走廊联席办,担任联席办综合组一名工作人员。综合组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跨区域合作的协调工作,这在当时算一个难题。G60九城之间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各地的各个委办局对G60的了解程度不一,也没有考核硬约束,很难找到彼此合作的切入点。联席办集思广益,广泛调研,最终决定从促进九城的产业集群发展入手。“上海有极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浙江强于商贸数字经济,江苏工业制造业在全国领先,安徽大科学设施布局完善,如果能够从具体的产业入手,搭建市场主体联动发展的平台,可能会是兴奋点。”2019年,这一思路下的第一个产物——以金华市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联盟成立。金华市拥有诸多新材料领域的国内一流企业,在联席办牵头下,九城内所有的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相关高校归拢在一个平台下,让市场需求带动行业强链补链。“别小看这个产业联盟,它不光能够助力链上的企业自主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对接,它也是我们促进九城更紧密衔接的一个重要触角。”郭淑晴说。有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商飞面向长三角寻求供应商时,产业联盟内的诸多企业就第一时间获得对接机会。在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九城为中国商飞输送潜在及合格供应商24家;在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九城16家企业已完成32种产品供应对接。今年,郭淑晴上任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主任,工作之一是接待全国各地的大量参观团,无数次回答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G60怎样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合作。“每一次,我都会把产业联盟的案例详细讲给他们听。”她说,“这是实践下来,最行之有效,也最受市场主体欢迎的做法,它切实地拉长各城市长板,让九座城市紧紧抱在一起。”如今,G60科创走廊已经陆续成立了15家产业联盟。九城之间还主动打破行政藩篱,建设了“一网通办”专窗,发出全国首批跨省办理执照。此外,九城还共同试点了179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同步发行了“双创债”;共同出台了九城互认互通的18条人才政策……截至目前,九城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5,市场主体数量上升到1/16,高新技术企业数上升到1/10,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超过全国1/5。曾经专门对此开展研究的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九城的交互密度,特别是交互投资频次,已经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群特征——并且,同纽约、伦敦等世界一流的城市集群,有极强的路径相似性。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4)

G60脑智科创基地克隆猴

敢闯肯干,走实奋进之路

一年前,时任松江区经委主任的陈容为了招商工作,连续出差、开会、调研。企业看她“风风火火”,常开一个玩笑:你们不像政府机关,倒像是企业在搞IPO。在今天的松江干部中,这是一种常态——转型的核心支撑,来自于“人”的转变;推动转型的关键,也在于激发“人”的潜力和状态。“唯实唯干”,是近年来松江大会小会上反复出现的词。对不少干部来说,来自区委的这项要求,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里得到诠释的。长三角九城“一网通办”项目落地前,作为发起者的松江,连许多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不少电话是通过政府官网查到的,打过去,讲起想要共享数据、联通办事网络,话筒那边常常是错愕。有一阶段,时任G60科创办干部的夏超群5天跑了8个城市,解释、沟通、磨合。其中一个城市决定和松江“互联互通”,是因为登门的松江干部不假思索,答清了三个问题:“一网通办”需求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对原有业务办理产生影响?是否变相增加了负担?“对方觉得我们既主动,又专业,愿意一试。”夏超群说。与他一样,许多松江干部如今愈发意识到,要做成事,尤其是那些没有先例的事,吃苦劲头和专业能力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要求我们,既要第一时间掌握、更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要求,又要熟悉产业、弄懂市场、吃透政策。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得有快速学习的能力。”郭淑晴说。她从事的协调联动跨区域合作,很多时候没有先例可循,遇到困难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电话里谈不清楚就坐高铁过去当面谈,一次谈不好就反复谈,“得有‘磨’的韧劲,更要有‘创’的勇气。”在松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平台,同时成了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平台。在火线考验干部,在一线培养干部,大胆使用年轻干部,这是当下松江的常态。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处级干部中,“80后”达到120余人。

五年后松江规划:大变局下发展路在何方(5)

栏目主编:徐敏 文字编辑:李成东

图片来源:松江区,姜辉辉 摄

来源:作者:朱珉迕 杜晨薇 李成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