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觉闭门后徘徊似有人:穿过了三重门
只觉闭门后徘徊似有人:穿过了三重门你忍心让勤勤恳恳的教师为了虚无缥缈的素质教育,放弃能让他名成利就的业绩,背负家长的无边谩骂,来成就为学生养成学习兴趣的伟大任务?你愿意让家长背负放纵孩子,只养不教的骂名么?你狠心让原本的“国家栋梁”,荒废学习花时间去探索那些与高考无关的所谓兴趣特长吗?对,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这么一件困难的事,甚至是件不人道的事。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他们主动搜索,查找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也争得面红耳赤。就这样喧闹地过了半节课,学生们也似乎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最后老师让几个同学分享一下讨论的成果,然后老师也没有点评什么,只表示让大家回去再“思考一下”。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已经听过不少教育专家大声呼唤“素质教育”,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猜今天的学校对于素质教育,顶多还是要求学生自愿参加个什么钢琴或书法兴趣班罢了。为何“素质教育”推行这么难?原因或许很简单,“素质教育”的成果谁能评判?有分数吗?有素质高考
1、一堂公开课听过这样一件事,具体细节已经忘记了,大概是这样的:
国内某知名教育机构有位资深教授到美国考察,发现国外学生能力之差让人发指,回国后怎么看自己培养的“高材生”怎么喜欢。于是他决定写一篇抨击美国教育的论文,希望可以通过“呐喊”,让国内那些“盲目崇拜”外国所谓素质教育的糊涂人清醒清醒。
然后,为了增加论文的素材,他又一次出国考察,这次教授是直接参加某学校公开课的旁听。
公开课是历史课,老师在开始时讲述了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发生的事情,并提及了诸如凯撒屋大维等人的事迹,就像新闻报道一样,不加评论。然后老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对此段历史进行评价,每组磨合出一个观点,最后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他们主动搜索,查找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也争得面红耳赤。就这样喧闹地过了半节课,学生们也似乎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最后老师让几个同学分享一下讨论的成果,然后老师也没有点评什么,只表示让大家回去再“思考一下”。
2、教育恐怖主义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已经听过不少教育专家大声呼唤“素质教育”,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猜今天的学校对于素质教育,顶多还是要求学生自愿参加个什么钢琴或书法兴趣班罢了。
为何“素质教育”推行这么难?原因或许很简单,“素质教育”的成果谁能评判?有分数吗?有素质高考吗?再看“应试教育”,多么立竿见影,哪个哪个宿舍全上重点,哪个哪个班出了高考状元。啊,状元学生,明星教师,多耀眼!
对,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这么一件困难的事,甚至是件不人道的事。
你忍心让勤勤恳恳的教师为了虚无缥缈的素质教育,放弃能让他名成利就的业绩,背负家长的无边谩骂,来成就为学生养成学习兴趣的伟大任务?你愿意让家长背负放纵孩子,只养不教的骂名么?你狠心让原本的“国家栋梁”,荒废学习花时间去探索那些与高考无关的所谓兴趣特长吗?
实在是不人道,不人道啊。
素质教育一直都只是一个幌子,用来安慰教育者和家长,当他们一味按自己的意愿对学生施压,让孩子痛苦地挤向高考之条路的时候,他们或许也知道这样做似乎有什么不妥之处,也许会无奈,但仍可以聊以自慰地说,我们还有素质教育呐!然后学校会不痛不痒地开设一些第二课堂,家长会虚情假意地让孩子报个兴趣班,可是,谁都明白他们的眼睛一直都盯着高考,一刻都没有离开。
恶魔奶爸Sam有句话总结得很好:
老师和家长只知道散布一种教育恐怖主义,对孩子说,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全完蛋了!
绝大部分孩子都只好听信长辈说的这一套,被恐吓着去学习去考试,就像奴隶被鞭子驱赶着做苦力一样去啃书去做题,这样孩子有可能在学习中感到乐趣,喜欢学习吗?
反观那堂在国外的历史公开课,学生体会到学历史的趣味,因为一切都是自由的、新鲜的,每学一课都好像去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任意探险,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那句可怕的“背诵全文”。
3、属于大部分人的三重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礼记中庸
三重的原意指的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读过韩寒写的《三重门》,我姑且就浅薄地将三重门认为是年轻人经历的三个考验吧。
第一道门,高考有人说高考前的学生很迷惘,我说一点都不,明明连迷惘都不会好不好。
学生进入高考备考阶段(一般从高二算起,更有个别从高一就开始),家长和老师都会使用各种鸡汤鸡血去激励学生投入战斗,或者撒播“教育恐怖主义”让学生“入教”,毕竟能读到高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自小就会听话的“乖”孩子,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听从老师和家长的“谆谆善诱”呢?于是他们也就一个个像加入了恐怖组织的新丁,抱着必死的决心,整个心思都放在怎样“手刃”高考这个大BOSS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看课本、做习题,拿到标准答案,背!默写!不求甚解,反正遇到类似问题照写就能得分,能拿高分就可以,可以不动脑尽量不动脑。
得病了?发烧了?想休息?没门!贴个退烧贴,吊个吊瓶继续给我滚去读书!什么?得了忧郁症?矫情!忧什么郁的,高考考不过你命都没了!
是的,高考前那山雨欲来的气氛,那似是末日降临的倒计时,确实很容易让尚算天真的孩子认为,他们活到这么大就是为了高考!甚至是,他们生来就是为了高考!
好了,没关系,我们什么都不去想,兴趣不去想,爱好不去想,未来不去想,明天也不去想,只要能上学就好了,只要去高考就好了。
噹~高考来了。噹~高考结束。撕书满天飞,皆大欢喜。
第二道门,大学生活如果说高中阶段的学生还不会迷惘,那大学生简直就活成了迷惘而不自知。
同学们有没有发觉,进了大学曾经那些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的老师家长都集体失声了,那因为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你们的高考考得还不错,读了像样的大学,可以了,撒手不管。
天啦,你们可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啊,怎么可以说不管就不管了呀?我往后的目标又是什么,为了什么而活呢?下一只大BOSS又是什么?哦漏,我们想不通。
想不通就不要想呗,没人管就没人管呗,自个喜欢怎么活就怎么活。打游戏的打游戏,翘课的翘课,拍拖的拍拖,瞎搞社团的瞎搞,反正每个人用每个人的方法去随波追流,反正听过最多关于大学生活的回忆就是浑浑噩噩。
家长和高中老师只关心高考,他们没兴趣也没能力去为孩子考虑高考后的事情。
以下又引用恶魔奶爸Sam的话:
考上大学之后,你想从事什么行业,你想做什么工作,你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没有人在乎,老师和家长更不可能知道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去达成。从我们生下来开始就彻底地剥夺了求知的乐趣,我们学习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考大学。进了大学之后又能怎么样,毕业之后又能怎么样,对于这类更重要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完全没有兴趣,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解答我们的疑惑。
大学这一道门,很多人倒是轻松地跨过了,但后来一回想,几乎都成了他们最大的遗憾。
第三道门,进入社会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断头皇后》
假如说高中的虚幻奋斗满足和大学的稀松慵懒安逸算是命运赠送给年轻人的礼物,那进入社会的一刻就是命运回来讨债的时候了,它裂着嘴笑,无情地挥舞着手中长长的欠条,而你只能惘然不知所措。
然后你们就集体说出那句响亮的话:谁的青春不迷惘?
对了,这是你第一次感受到惘然,值得庆祝。
你发现自己除了那张似乎是偷鸡摸狗般混回来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外,你可以说身无长物。投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归,杳无音信。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累死累活像个打杂,人模狗样收入还不如民工。
有些人“幸运”,回去四五线城市托关系找了份政府单位工,待遇一般,主要是有面子又轻松,毕竟是“天之骄子”嘛。对于这部分人,最好他们能一辈子满足现状,否则命运给他们算的利息将会成倍增加,也许有一天他们想偿还也还不起。
有些人执意留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在“迷惘”中成长,逼迫着思考生人、思考未来、思考特长、思考明天,思考一切他们原本一早就应该思考的东西!他们或许会有人屌丝逆袭成功,但肯定的是必须付出比原本的代价更多更多。
4、穿过“三重门”,奈何仍是门外汉
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应该要“一早”去思考的。
这个一早是该有多早?
起码是要在大学,在你闲得发慌在挂QQ太阳的时候。
起码要在高中,在你不得不盲目背英语单词但却对英语恶心至极的时候。
最好还是能更早,早到你的第一堂历史课,就像那个教授听的公开课,你会在那样的课堂上喜欢上历史,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继而把学习的能力溶于自身的血液,你真正地懂得学习的方法,你成为了一个终身学习者,带着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滋养自己的学识,深化自己的智慧,身心健康地成长,然后思考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有所成,再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来,继续增强自己的能力,再掌控自己的未来,实现理想。
那个能把握“一早”的你,是人生的赢家!可惜的是,我们都没有在小时候上过那样的一样历史课,没有遇到那样的一个历史老师。
穿过了“三重门”,奈何仍是门外汉。
读罢此文,假如你是那个能做好“一早”该做的事的那个人,请一笑置之;
假如不是,倘若你是个初感迷惘的大学生,恭喜你,但愿一切不会太晚;倘若你仍是个空虚劳累的高中生,更恭喜你,但愿你在努力备考的同时学会憧憬和追求一些未来的美好;倘若你还是那个将要去上第一堂历史课的年轻人,我羡慕你,你是最幸福的人!
假如都不是,你是如我一样,只是一个毕业十年混迹社会的“门外汉”,也请不要绝望。
只要你心底里仍有一点星火,一切都不会太迟!你需要找回好奇心,找回继续成长的信心,找回学习的兴趣,最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个时代需要你这样的人!
这样做不一定能让你大红大紫,但肯定能让你的余生更有温度,让你不用再做“门外汉”。
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