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经典文字:生活不止诗和远方
辛弃疾的经典文字: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辛弃疾的出生就已经被赋予了北宋遗民的身份。那个“强制压迫”变成“收服人心”的背景之下,他的祖父——辛赞,因其出众的才华和为人称道的气节成为了怀柔政策推行时那个被“施恩”的对象。白瑾萱,一位历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热爱古典文学和历史。擅长撰写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将其中值得思考的道理和智慧娓娓道来。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什么“唐宋八大家”里没有辛弃疾的名字?尽管,他没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及王安石的地位那么高,但作为一南北宋交替年代的人物,他的词贡献并不比八大家中的任何一个差。作家白瑾萱的《辛弃疾传》为你解开这个谜团,给你讲述一个“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一个还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是那个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依然盼望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不悔的英雄情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说起辛弃疾,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他的词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这首《丑奴儿》就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词。简单的几句话,便把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揭露的淋淋尽致。
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什么“唐宋八大家”里没有辛弃疾的名字?尽管,他没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及王安石的地位那么高,但作为一南北宋交替年代的人物,他的词贡献并不比八大家中的任何一个差。
作家白瑾萱的《辛弃疾传》为你解开这个谜团,给你讲述一个“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一个还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是那个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依然盼望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
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不悔的英雄情结
白瑾萱,一位历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热爱古典文学和历史。擅长撰写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将其中值得思考的道理和智慧娓娓道来。
“英雄”是辛弃疾心中的坚不可摧的情节辛弃疾的出生就已经被赋予了北宋遗民的身份。那个“强制压迫”变成“收服人心”的背景之下,他的祖父——辛赞,因其出众的才华和为人称道的气节成为了怀柔政策推行时那个被“施恩”的对象。
对于女真一族的招安,辛赞最初是拒绝的,但当对方用自己家人的性命相威胁时,他原本的坚毅,不得不停下来。只好表面上趋炎附势,其实骨子里却一藏着一份不得已的委曲求全。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辛弃疾正是早年受到了祖父耳提面命的教诲,深受祖父的影响,他坚守着自己的“英雄”梦,而一次次将自己陷入到颠沛流离的命运当中,但即便是历尽艰险,他依然无怨无悔、从没有过退缩。
弱冠之年他便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投入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义军,挥戈驰马,叱咤中原。耿京被叛徒谋害后,辛弃疾率五十骑直闯五万之众的敌营,在万马军中擒获叛贼张安国,并将其押回南宋朝廷斩首。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他的英雄气概一时震慑敌胆,威名远扬。
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不悔的英雄情结
自二十三岁南渡以来,他大部分生活都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即便如此,他对于收复中原的想法从未放弃。一旦被重用,就积极筹划,为收复做准备。在涂州,他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在湖南,他大张旗鼓剿灭茶寇,建立“雄镇一方”的飞虎军,令人闻风丧胆,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在湖北,他赈济灾民;在福建,他兴办学校,为下一代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只可惜,当时的政治太过黑暗,国运衰退,朝廷懦弱无能,纵使他有一腔爱国爱民的热血,毕竟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他无法改变左右着朝政的主降势力和昏聩的官僚。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才能与朝廷的妥协投降路线相抵触。以至于让他“平生志愿百无一酬”。
官场就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地方,总能让人措手不及,从青丝到白发,辛弃疾昂扬的斗志在挫败过后,依旧不死。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辛弃疾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反而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
六十六岁的花甲年纪,让他无法再这样苦苦等待,他想要凭借有一己之力,令韩侂胄的北伐走上正轨。他苦心筹划,万事俱备的时候,韩侂胄却怀疑他的忠诚。不久,辛弃疾就被调任了。
“英雄”诗词中永恒的主题作为抗金战争当中难得的“少侠”,辛弃疾一开始就将功名和福贵都抛之脑后。当周遭的人对作战有所质疑的时候,辛弃疾坚定的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在如同当年曹操,上马可杀敌,下马能谈论词赋。
在辛弃疾的词里,字里行间浮动的过往生涯总是能以一种壮阔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药中甘草,朝中国老”褒作贬用,甘草被他用来比喻朝中以和为贵的国老,不思进取的朝廷自然喜欢一团和气的官员,需要政治技巧的妥协是辛弃疾所不齿的行为。对他来说,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卑不亢才是为人臣子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
当辛弃疾的“平生志愿百无一酬”时,他用自己的词赋作为兵器攻戮杀伐,俨然词坛的大将李广。所以,很多人似乎只记得他是著名的词人,却忘记,他还是一名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民族英雄。
无论是极目远眺,还是谈古论今,在辛弃疾的词中总能以一种酣畅的笔墨打造出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给人一种英雄正气使今人读起来仍然激越难耐。是浓烈的感情,执着的信念,构成了辛词的底色和特征。
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不悔的英雄情结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浸透着一个铁血男儿对“平生志愿百无一酬”的悲愤。而恰恰是这种陈玉的悲愤,穿越了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总在不经意间,触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同时让我们对这位铁血男儿倍感崇敬和虔敬。
“英雄”是他的生活里不变的话题如果没有这场民族战争,少年浪漫的辛弃疾或者是个不错的晴朗,不管是他苍劲有力的丹青,还是那些发自内心、充满意境的诗词,都足以让凡尘女子为之倾倒。但在民族危难面前,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民族性的大爱,放弃了卿卿我我的小爱,战争期间所穿插的闲情逗趣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奢侈。
在男女之情上,他不想其他文人那样,追求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才女,他需要的是跟他一样,怀揣付过抱负的姑娘,是懂得民族大义的女子,更能做好时刻为他牺牲做好准备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范如玉,她的容貌虽算不上倾国倾城,家世跟辛弃疾也不算门当户对,但却是最让辛弃疾唯一心动的一个女人。
在当时,对于一个事业型的男人而言,女人的地位和美貌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他的事业,支持他的事业,不拖他的后腿。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戎马一生”四个字最能精准的体现出他的颠沛流离和漂白不定的生活。在如此的生活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事业型的男人,该如何全心全意的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又是如何将付过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的,这其中的关键必然少不了范如玉这个母亲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
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不悔的英雄情结
对于胸怀大志的人而言,生不逢时就是最大的悲哀。就好像生在大江大河里的鱼和几乎枯竭的水洼里的鱼做比较,即便后者的生存能力再强,没有雨水,他们便无法跳脱悲剧的命运,而大江大河里的鱼想要生存也只能随波逐流,将理想在现实中化为泡影。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朽的风景,更是一个传奇。他毕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被朝廷你跟重用并上阵杀敌,在他留下来的六百多说诗词当中最主要的情绪也都支撑与此。
爱国本就与他人无关的事情,也不以外界 评判为标准,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深处,最为质朴和珍贵的品质,就算不被当朝所认可,但这样的民族大义,注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注定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遇见万千知音。
对辛弃疾而言,为国分忧从来就不是做给他人看的秀场,更不是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在“平生志愿百无一酬”的环境下,他始终选择逆流而上,始终保持着坚不可摧的”英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