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是什么人?人物简介-刘心武
刘心武是什么人?人物简介-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出乎《人民文学》编辑部意料。编辑部收到的各界读者来信不下数千封,来自祖国东西南北二十几个省区。当然教育战线的来信最多了,也有不少中学生、青少年写信控诉“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他们心灵造成的伤害。贵州偏远山区某劳改所一个少年罪犯讲了他与宋宝琦类似的经历,沉痛控诉“四人帮”“杀人不见血”。而今读了《班主任》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刘心武作品钟鼓楼班主任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刘心武
刘心武(1942—)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主要作品1978年 | 母校留念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79年 | 班主任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79年 | 让我们来讨论爱情(合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0年 | 刘心武短篇小说选 | 北京出版社 |
1980年 | 我是你的朋友 | 北京出版社 |
1980年 | 这里有黄金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982年 | 如意 | 北京出版社 |
1983年 | 同文学青年对话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85年 | 钟鼓楼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5 | 日程紧迫 | 群众出版社 |
1986年 | 都会 咏叹调 | 作家出版社 |
1986年 | 木变石 戒指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1987年 | 斜坡文谈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2年 | 风过耳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2年 | 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3年 | 四牌楼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3年 | 刘心武文集(8卷) | 华艺出版社 |
1993年 | 一窗灯火 | 华艺出版社 |
1993年 | 富心有术 | 群众出版社 |
1994年 | 秦可卿之死 | 华艺出版社 |
1994年 | 仰望苍天 | 知识出版社 |
1995年 | 人生非梦总难醒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仙人承露盘 | 华艺出版社 |
1996年 | 边缘有光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1996年 | 我是刘心武 | 团结出版社 |
1996年 | 你哼的什么歌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1996年 | “后世纪”的文化瞭望 | 漓江出版社 |
1996年 |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6年 | 刘心武怪诞小说自选集 | 漓江出版社 |
1996年 | 刘心武杂文自选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97年 | 胡同串子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998年 | 栖凤楼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8年 | 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9年 | 树与林同在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1999年 | 红楼三钗之谜 | 华艺出版社 |
1999年 | 过隧道的心情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年 | 楼前白玉兰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0年 | 我爱吃苦瓜 | 广州出版社 |
2000年 | 刘心武侃北京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亲近苍莽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2001年 | 从忧郁中升华 | 文汇出版社 |
2002年 | 春梦随云散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2年 | 刘心武自述 | 大象出版社 |
2002年 | 京漂女(自绘插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2003年 | 画梁春尽落香尘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3年 | 眼角 眉梢 | 新华出版社 |
2003年 | 天梯 之声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4年 | 在柳树臂弯里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04年 | 材质之美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2004年 | 站冰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5年 | 心灵体操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005年 | 红楼望月 | 书海 出版社 |
2005年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东方出版社 |
2005年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 | 东方出版社 |
2005年 | 刘心武解读人 世情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005年 | 刘心武感悟平常心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006年 | 红楼拾珠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6年 | 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 | 人民出版社 |
2006年 | 戴敦邦 绘刘心武评金瓶梅人物谱 | 作家出版社 |
2006年 | 藤萝花饼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6年 | 我是刘心武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6年 | 用心去游 | 上海三联书店 |
2006年 | 刘心武自选集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7年 | 四棵树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2007年 | 一切都还来得及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7年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 | 东方出版社 |
2007年 | 长吻蜂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7年 | 善的教育 | 华龄出版社 |
2007年 | 私人照相簿 | 华龄出版社 |
2007年 | 世道人心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7年 | 寻美感悟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7年 | 草根情怀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7年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四部) | 东方出版社 |
2008年 | 健康携梦人 | 中国海关出版社 |
2008年 | 上有老下有小 | 团结出版社 |
2009年 | 人在胡同第几槐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2009年 | 刘心武短篇小说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刘心武中篇小说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刘心武散文随笔(自选自评集)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八十六颗星星 | 希望出版社 |
2010年 |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0年 | 红楼眼神 | 重庆出版社 |
2010年 | 人情似纸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0年 | 命中相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1年 | 刘心武续红楼梦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1年 | 红楼梦( 周汝昌 校前80回 刘心武续后28回)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1年 | 刘心武心灵随感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011年 | 听刘心武说房子的事儿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2012年 | 风雪夜归正逢时 | 漓江出版社 |
2012年 | 人生有信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2年 | 刘心武评点 《金瓶梅》 | 漓江出版社 |
《钟鼓楼》
这部小说只写了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12个小时里,在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一系列貌似平凡却很值得玩味的事。四合院里的薛家办喜事,没想到婚宴上竟出现了惊险场面;女大学生单恋着一位年青的翻译,而年青翻译和他的对象却又受到一位农村姑娘的干扰;一位离过两次婚的“浪漫女性”,大胆地追求着一位副部长;当年北京丐帮的后代到婚宴上来大吃大喝,不想后来却被一位不动声色的老头点穴瘫倒;一位热心人却处处惹人厌烦;一位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秀”气得发抖……作者笔下出现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娓娓叙述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北京钟鼓楼的沿革、四合院的变迁,饭馆酒肆的兴衰,结婚风俗的变化,集邮武术方面的知识……本书内容丰富,手法新颖,把庄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命运感交融在一起,使读者听到时代的足音,想到民族的使命,标志着作者在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刘心武作品钟鼓楼
班主任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出乎《人民文学》编辑部意料。编辑部收到的各界读者来信不下数千封,来自祖国东西南北二十几个省区。当然教育战线的来信最多了,也有不少中学生、青少年写信控诉“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他们心灵造成的伤害。贵州偏远山区某劳改所一个少年罪犯讲了他与宋宝琦类似的经历,沉痛控诉“四人帮”“杀人不见血”。而今读了《班主任》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荣誉纪录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
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等都曾获全国性奖项;
长篇小说《四牌楼》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