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南明历史是谁考证的,黔西北记忆165杨汝偕
安龙南明历史是谁考证的,黔西北记忆165杨汝偕杨汝偕自己也能诗能文。在今天的四川万源市万源县,汝偕留下了5首五言律诗——《咏花萼山》《老鱼泉洞》《竹峪茶烟》《青溪柳浪》《咏天马山》等,赞美当地山川风物风景名胜。1910年秋,杨汝偕曾作祭文《重修北山观记》,同贵西兵备道严隽熙、毕节县知县刘大琮等近20名官绅一起,在毕节城北城隍庙“致告于城隍之神”。1891年,38岁的杨汝偕出任四川太平县(1914年改名为万源县)知县。1893年,有过十卷《毕节县志》编纂经验的杨汝偕,成功纂修十卷《太平县志》并作序付梓,后人评价“此志广博采集,体例完备,所记实事求是,无所矜饰”;同年农历十月,汝偕在太平官舍刊刻《毕节杨氏试卷》(现藏于福建省莆田市图书馆),将祖父(拔贡)、父亲(举人)、兄长、弟弟、3位侄儿(一位拔贡两位举人)和自己的科考文章悉数辑录,为后人研究公馆杨家和封建科举制度留下了一本珍贵史料。1894年,杨汝偕不仅带头“筹捐巨款禀准成立学田局”,
杨汝偕,字同士,1873年以《善人为邦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日省月试既禀称事》《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3篇文章考取全省第48名举人,1877年以《修己以安百姓》《言而世为天下则》《见贤焉,然后用之》3篇文章考取三甲38名进士,曾在四川多地为官。
1853年农历四月初八,杨汝偕在百花山上祖父创修的“老公馆”内出生。在杨汝偕出生之前,公馆杨家已经两代“游宦西蜀”:祖父杨芬远,榜名佩芝,字秀山,1801年以文章《君子尊贤而容众》考取拔贡,朝考合格,以州判到四川任职,后来升任四川多地知县,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因崇尚阳明心学,晚年在毕节城北创修钟山“讲易亭”,敬祀明代“全能大儒”王阳明”;父亲杨宗灏,榜名泽溥,字济泉,1844年恩科考取全省第23名举人,1853年大挑一等,曾任四川省南充、奉节、开县、雷波等厅县知县,1875年朝廷赏赐孔雀翎晋升为知府,1877年专管四川中部叙永岸盐务,1878年被奏补资州直隶州知州,尚未到任就病殁于宦途。
《光绪太平县志》一书(图源网络)
公馆杨家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北征南”时进入毕节的绥远将军后裔,世代居住在城西十五里长春堡清水塘,到秀山公时搬入城内,并买地置业修建“老公馆”。杨济泉在四川任职时,又在父亲所买百花山偌大地盘内,陆续修建了“中公馆”和“新公馆”。杨济泉逝世后,“杨家公馆”老、中、新三进四合院,分别属于其长子汝修、三子汝佺、次子汝偕。
1873年,汝修、汝偕兄弟同科中举——哥哥考全省第12名,弟弟考全省第48名;1875年,弟弟汝佺也高中“经魁”——全省举人第4名。毕节邑人到杨府致贺,送匾“双凤齐鸣”“三凤齐飞”额其“公馆”门。时人将汝修、汝偕、汝佺三兄弟“一门三举人”的科举佳话,誉为其父、祖的“循吏之报”。
1877年,汝偕考取三甲第38名进士,成为“山西即用知县”。次年父亲逝世,汝偕居家守孝,未到山西任职。1879年,毕节知县陈昌言“总纂”《毕节县志》,“三凤”皆应邀列名“重修姓氏”:“分纂”2人,“癸酉科带补甲子科举人杨绂章”,“丁丑科进士、山西即用知县杨汝偕”;“参订”1人,“乙亥科举人杨汝佺”。1877年农历七月,杨汝偕应陈昌言请求捐资购材,重建修复祖父创建的钟山“讲易亭”。
《毕节县志》一书(图源网络)
1891年,38岁的杨汝偕出任四川太平县(1914年改名为万源县)知县。1893年,有过十卷《毕节县志》编纂经验的杨汝偕,成功纂修十卷《太平县志》并作序付梓,后人评价“此志广博采集,体例完备,所记实事求是,无所矜饰”;同年农历十月,汝偕在太平官舍刊刻《毕节杨氏试卷》(现藏于福建省莆田市图书馆),将祖父(拔贡)、父亲(举人)、兄长、弟弟、3位侄儿(一位拔贡两位举人)和自己的科考文章悉数辑录,为后人研究公馆杨家和封建科举制度留下了一本珍贵史料。1894年,杨汝偕不仅带头“筹捐巨款禀准成立学田局”,还在太平官舍里校刊“毕节杨绂章慎斋著”《留真集诗钞》,将大哥45岁以前创作的古体诗、近体诗编为六卷,结集出版。
杨汝偕自己也能诗能文。在今天的四川万源市万源县,汝偕留下了5首五言律诗——《咏花萼山》《老鱼泉洞》《竹峪茶烟》《青溪柳浪》《咏天马山》等,赞美当地山川风物风景名胜。1910年秋,杨汝偕曾作祭文《重修北山观记》,同贵西兵备道严隽熙、毕节县知县刘大琮等近20名官绅一起,在毕节城北城隍庙“致告于城隍之神”。
《光绪太平县志》序文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杨汝偕先后将自己的三子一女,还有哥哥杨汝修的几个孙子,都送往日本留学。后来,其孙女杨征华在回忆录《一代园丁 三朝风云》里写道:“祖父虽是清王朝的进士,但他颇受康、梁变法维新及洋务派的影响,感到科举不是出路,在20世纪初,即辛亥革命前,即毅然将他的三子一女——父亲(杨樨林)及子良十一叔(杨栋林)、子南十二叔(杨梓林)、和林十二姑(杨和林)及大祖父名下三伯父(杨楙林)的儿子——孝慈二兄、寿慈三兄、敬慈五兄、希慈七兄,一起送到日本留学。当时最小的子南叔才十四岁!那种闭关锁国的封建制度统治的社会,在贵州这样边远闭塞的一个小县城,竟送了这么多子孙去留学,而且还有一个是女的!今天事隔八十多年了,我还不得不佩服这个老人的远见!”
杨汝偕前后在四川为官近20年,曾任太平、合江、安县(今成都安州区)知县,继署广安州边通判,调补忠州直隶州暨资州叙永府军粮府官等职务,升署永宁(今叙永)军粮直隶同知,部授资州直隶州知州,钦加三品衔。大约在1905年前后,杨汝偕就回到了毕节,半官半隐。1911年农历九月十四日,贵阳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次日毕节即宣布独立,率先响应省城。“杨进士”德高望重、众望所归,在辛亥革命期间应请“总理”毕节团防局事务——新版《毕节县志》“大事记”记载:“1912年3月,贵西道道台文梯、知县那森弃职离毕,县设团防局统辖地方民团武装,总理杨同士。”杨汝偕长子杨樨林,成为父亲这位“总理”的得力助手,其事迹被1913年在北京任参议院秘书暨稽勋局调查员的周素园写入了“稽勋录·丁等”:“毕节光复后,招募团练,保卫地方,而饷需无着。樨林家世豪富,首倡义捐,渊源接济,城乡赖以宁谧。”
《毕节县志》(图源网络)
民国各级政府机构开始运行后,杨汝偕被公推为毕节县议会议长,杨樨林被选为毕节县两名省议会议员之一。
晚年的“杨进士”,在“新公馆”书房“还读斋”里诗意栖居,生活特别富有情趣。1912年农历五月十四日,杨汝偕曾参与在“华玉堂”举行的“群贤毕至”的“长庆会”,兴之所至意临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蜀素帖》中的两首七言绝句,认为米芾诗歌书法很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从而留下了一幅行草佳作,该作品2007年9月在北京第66期翰海拍卖场以3800元人民币成功竞拍。
1913年四月初八,杨汝偕花甲寿庆,乡人送“仁惠可风”大匾一块,被高高悬挂在“新公馆”大门外。杨征华在回忆录中写道:“至(新公馆)大门拾级而上,门上悬挂‘仁惠可风’的匾,是乡人在祖父年满花甲时所赠。两方对联,上联‘游宦西蜀’,下联‘留学东瀛’。没有什么歌功颂德的言词,两句概括了我家近数十年梗概。”
杨汝偕未刊诗集《白华山馆诗钞》(耘盦书耑)上、下册
1913年的秋天,由杨汝偕出资,三兄弟共同创办毕节私立“淑范”女子学校(毕节一小的前身)于百花山山顶,由杨汝偕夫人周氏任校董,由留学日本归国的杨汝偕五女杨和林任校长,杨汝偕次女濮杨良珍,杨汝修的大儿媳妇糜氏和孙媳车碧梧,杨汝修松山弟子中著名的“末科十廪生(优等秀才)”,著名书法家熊伯泉等,也陆续来校任教,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师济济。
1915年四月初四,62岁的杨汝偕在“新公馆”内寿终正寝,灵柩还葬长春堡清水塘“仰天窝”祖坟山。
《毕节杨氏试卷》(图源网络)
杨汝偕子女杨樨林(日本明治维新大学毕业,曾任省参议员)、杨栋林(曾任财政部秘书、北大历史系教授、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等职,著有《中华民国地方制度商榷书》)、杨梓林(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曾任河北工业学院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与化学家侯德榜一起成为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左膀右臂)、杨和林(毕业于日本奈良女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女留学生,毕节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女大学生,献身教育终生未嫁)等,还有杨宁生、杨凌、杨征蕙、杨征华、杨彬等众多孙辈,皆可谓芝兰玉树,各得其所。被杨汝偕送到日本留学的侄孙杨孝慈,抗战期间成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成都分行行长,不仅是大画家张大千的密友,还是其1949年前在大陆的赞助商和经纪人,收藏张大千所赠书画作品甚多。
值得一提的是,杨樨林五女杨彬,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从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后即投身革命,与日伪军及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曾任全国妇联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1960年调成都任中共西南局监察处长、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委驻西南局监察员等要职,1963年曾由时任贵州省省委第一书记兼贵州省省长周林亲自陪同,到毕节寻访公馆杨家的亲朋好友,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作者简介
翟显长,毕节二中语文教师,贵州省作协会员,已发表文章逾百万字,编纂出版著作多部。
与母进炎教授合著《百年家学数世风骚——毕节大屯余氏彝族文学家族》《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研究:以贵州毕节大屯庄园余氏家族为例》;独力校注《余达父文集》余昭《大山诗草》繁体字版和光绪五年版《毕节县志》第一至六卷。参与《毕节之最》《磅礴乌蒙万里路》《毕节故事》丛书等的编纂工作;参与编著的《黔西北文学史》(主编母进炎)和《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史》(彝族)(主编王明贵)分别于2011年、2019年出版,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二等奖。
2003—2004年,曾任北京中关村“汉唐阳光文化有限公司”文字编辑,现在是《毕节日报》特聘审读员、毕节市文联双月刊《高原》总校对。
作 者:翟显长
编 辑:吴春妹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
《黔西北记忆》栏目开篇语
-
黔西北记忆 ① 美丽毕节我的家
-
黔西北记忆②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
黔西北记忆③毕节古人类的足迹
-
黔西北记忆④毕节的来源及建制沿革
-
黔西北记忆 ⑤ 水西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
黔西北记忆 ⑥ “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
黔西北记忆 ⑦ 革命老区黔西北
-
黔西北记忆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书”——《西南彝志》
-
黔西北记忆⑨ 享誉全国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
黔西北记忆 ⑩ 黔西北苗族迁徙路线图
-
黔西北记忆 ⑪ 黔西北苗族与蚩尤
-
黔西北记忆⑫黔西北苗族的传统节日
-
黔西北记忆⑬ 猪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义的根据地
-
黔西北记忆 ⑭ 毕节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
黔西北记忆 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黔西北记忆 ⑯ 毕节一中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⑰ 毕节彝学研究院
-
黔西北记忆⑱毕节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⑲ 毕节“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⑳ 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
黔西北记忆 ㉑ 乌江源头在毕节
-
黔西北记忆 ㉒ 毕节摄影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㉓ 毕节公路交通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㉔ 磅礴乌蒙万里路
-
黔西北记忆 ㉕ 毕节飞雄机场建设始末
-
黔西北记忆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语
-
黔西北记忆㉗经典的毕节话荟萃
-
黔西北记忆㉘惊世骇俗的毕节兰花
-
黔西北记忆㉙东汉南中第一名士——傅宝
-
黔西北记忆㉚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的彝族首领“济火”
-
黔西北记忆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
黔西北记忆 ㉜ 张谏:明代贵州第一个进士
-
黔西北记忆 ㉝ 李世杰: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
-
黔西北记忆 ㉞ 晚清重臣丁宝桢
-
黔西北记忆 ㉟ 周素园:贵州辛亥革命元老
-
黔西北记忆㊱ 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
-
黔西北记忆㊲钱壮飞:中共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之一
-
黔西北记忆 ㊴ 丁扬斌其人其诗
-
黔西北记忆 ㊵ 余达父:毕节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
黔西北记忆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诗人周婉如
-
黔西北记忆㊷毕节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刘熙乙
-
黔西北记忆 ㊹ 一代宗师王之和
-
黔西北记忆 ㊺ 威宁籍苗族大学校长杨汉先
-
黔西北记忆 ㊻ 威宁籍医学博士张超伦
-
黔西北记忆 ㊼ 朝鲜战场上的二级战斗英雄刘兴文
-
黔西北记忆 ㊽ 打虎英雄罗学芳
-
黔西北记忆㊾品读毕节
-
黔西北记忆㊿七星关赋
-
黔西北记忆(51)七星关的来龙去脉
-
黔西北记忆(52) 毕节倒天河是怎么来的?
-
黔西北记忆(53)毕节城区40余万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库
-
黔西北记忆(54)@所有毕节人,“响水轰雷”名字的由来
-
黔西北记忆(55)纱帽山的故事
-
黔西北记忆(56)倒天河上的桥
-
黔西北记忆(57)南关桥,老毕节城的地标建筑
-
黔西北记忆(58)毕节五龙桥的考证与传说
-
黔西北记忆(59)那些年毕节城里人是怎样过年的
-
黔西北记忆(60)走近三百多年历史的毕节一小
-
黔西北记忆(61)打捞那些遗落在岁月里的毕节老品牌
-
黔西北记忆(62)毕节“人民剧场”:老毕节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
-
黔西北记忆(63)毕节古城街道名称初探
-
黔西北记忆(64)炉火映红铁匠街
-
黔西北记忆(65)毕节人民公园的历史印记
-
黔西北记忆(66) 回忆“炒米糖开水”的吆喝声
-
黔西北记忆(67):清代知名的毕节路氏翰林家族
-
黔西北记忆(68)大屯土司庄园
-
黔西北记忆 (69)大南山苗寨
-
黔西北记忆(70)七星关沔鱼河的传说
-
黔西北记忆(71) | 碧阳湖畔好风光 美文值得细欣赏
-
黔西北记忆(72)品读大方
-
黔西北记忆(73)大方赋
-
黔西北记忆(74)大方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75)大方奢香博物馆:荟萃彝族历史文化精华
-
黔西北记忆(76)贵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筑
-
黔西北记忆(77)独家揭秘——“九洞天”的由来
-
黔西北记忆(78) 林则徐与《大定府志》的故事
-
黔西北记忆(79) 丁文江与贵州彝文古籍的渊源
-
黔西北记忆(80)“贵州三宝”之大方漆器
-
黔西北记忆(82) 大方三塔的神奇传说
-
黔西北记忆(83) 大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黔西北记忆(84)大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
黔西北记忆(85)大方灯谜 享誉全国
-
黔西北记忆(86)大方六龙:山奇水秀·诗词享誉·豆干味美·龙灯飞腾
-
黔西北记忆(87)品读黔西
-
黔西北记忆(88)黔西赋
-
黔西北记忆(89)黔西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90)自古黔西一枝花,什么是她的根杆枝叶花?
-
黔西北记忆(91)黔西观音洞遗址: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三个代表之一
-
黔西北记忆(92)“全能大儒”王阳明与黔西象祠的渊源
-
黔西北记忆(93)重建黔西象祠记
-
黔西北记忆(94)李世杰与水西文化
-
黔西北记忆(95)黔西水西公园
-
黔西北记忆(96)黔剧的发源地——黔西县
-
黔西北记忆(97)黔西花灯
-
黔西北记忆(98)贵筑藩屏读大关
-
黔西北记忆(99)岳红霞:刀剪飞舞镂刻出精彩人生
-
黔西北记忆(100)品读金沙
-
黔西北记忆(101)金沙赋
-
黔西北记忆(102)金沙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103)金沙立县的来龙去脉
-
黔西北记忆(10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清池“江西会馆”
-
黔西北记忆(105)黔西北石雕艺术宝库——金沙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
-
黔西北记忆(10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沙傩戏(庆坛)
-
黔西北记忆(107)盐茶古镇——金沙清池镇
-
黔西北记忆(108)金沙酱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109)金沙名儒方伯鸾先生二三事
-
黔西北记忆(110)品读织金
-
黔西北记忆(111)织金赋
-
黔西北记忆(112)织金县名溯源
-
黔西北记忆(113)古建筑·山水·名镇
-
黔西北记忆(114)织金洞发现始末
-
黔西北记忆(115)水西名楼——织金财神庙
-
黔西北记忆(116)秀雅鱼山
-
黔西北记忆(117)历史悠久的织金古桥
-
黔西北记忆(118)织金东山寺
-
黔西北记忆(119)织金保安寺
-
黔西北记忆(120)中国传统村落的经典之作——织金营上古寨
-
黔西北记忆(121)“指尖上的舞蹈”——织金马尾绣
-
黔西北记忆(122)品 读 纳 雍
-
黔西北记忆(123)纳 雍 赋
-
黔西北记忆(124) 纳雍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125)山顶上的纳雍
-
黔西北记忆(126)闻名全省的诗乡纳雍
-
黔西北记忆(127)纳雍水西宣慰府遗址:见证千年荣与辱
-
黔西北记忆(128)纳雍猴儿关——冷兵器时代的自然屏障
-
黔西北记忆(129) 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
黔西北记忆(130)纳雍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
黔西北记忆(131) 纳雍“羊皮大书”:羊皮包裹的彝族“圣经”
-
黔西北记忆(132)品 读 威 宁
-
黔西北记忆(133)威 宁 赋
-
黔西北记忆(134)威宁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136)威宁中水遗址:填补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
-
黔西北记忆(137)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威宁“彝族撮泰吉”
-
黔西北记忆(138)“东方金字塔”——彝族向天坟
-
黔西北记忆(139)雄关古道话可渡
-
黔西北记忆(140)威宁彝族婚俗散记
-
黔西北记忆(142)威宁苗族的歌舞和酒礼
-
黔西北记忆(143)品 读 赫 章
-
黔西北记忆(144)赫 章 赋
-
黔西北记忆(145)赫章县名溯源
-
黔西北记忆(146)赫章海雀:毕节试验区从这里起程
-
黔西北记忆(147)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赫章“可乐遗址”
-
黔西北记忆(148)对 “彝族火把节”的权威解读
-
黔西北记忆(149)灵体告别之舞——赫章“彝族铃铛舞”
-
黔西北记忆(150)《阿西里西》,被写进教材的彝族音乐
-
黔西北记忆(151)赫章“苗族大迁徙舞”——迁徙文化的浓重缩影
-
黔西北记忆(152)品读百里杜鹃
-
黔西北记忆(153)百里杜鹃赋
-
黔西北记忆(154)是谁举荐了百里杜鹃?
-
黔西北记忆(155)百里杜鹃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156)百里杜鹃的民族节庆活动
-
黔西北记忆(157)百里杜鹃的“彝族祭花神”
-
黔西北记忆(158)百里杜鹃附源村:黔西北满族第一村
-
黔西北记忆(159)金海湖:岂止一汪碧玉水
-
黔西北记忆(160)金 海 湖 赋
-
黔西北记忆(161)金海湖新区职教城
-
黔西北记忆(162)金 海 湖 公 园
-
黔西北记忆(163)上小河村,一个白族聚居的美丽村寨
-
黔西北记忆(164)杨绂章:毕节近代教育的开拓者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