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坦桑尼亚总统履历:重庆专家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总统履历:重庆专家坦桑尼亚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在会上宣布了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举措,其中一条便是在非洲十个国家建立十个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坦桑尼亚建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任务交给了重庆,2009年,这个项目启动,在重庆农科所蔬菜与花卉研究所工作的陈华林因为曾到澳洲访问学习,英语水平出众,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被派往坦桑尼亚。三个人从零开始,丛林中开辟田地和同事们一起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坦桑尼亚人普及农业种植技术,教坦桑农民种地,让他们不再“靠天吃饭”!这是陈华林在坦桑尼亚9年时间里的主要工作!陈华林(左五)和非洲当地农民一起在示范田里。受命援非

坦桑尼亚总统履历:重庆专家坦桑尼亚(1)

△坦桑尼亚当地人拿着示范中心地里成熟的玉米。 受访者供图

最近两天,艳阳高照,重庆的天空格外地蓝,60岁的陈华林时常站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用相机拍着风景。

在他的家中,几张奖状被他格外珍藏。

这些奖状大多是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颁发的,最新的一张日期是“2018年4月4日”,写着“公共外交特别贡献奖”,那是在陈华林退休前夕获得的荣誉,“这是我在坦桑尼亚9年最好的回报,诠释了我做的事情。”

和同事们一起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坦桑尼亚人普及农业种植技术,教坦桑农民种地,让他们不再“靠天吃饭”!这是陈华林在坦桑尼亚9年时间里的主要工作!

坦桑尼亚总统履历:重庆专家坦桑尼亚(2)

陈华林(左五)和非洲当地农民一起在示范田里。

受命援非

三个人从零开始,丛林中开辟田地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在会上宣布了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举措,其中一条便是在非洲十个国家建立十个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坦桑尼亚建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任务交给了重庆,2009年,这个项目启动,在重庆农科所蔬菜与花卉研究所工作的陈华林因为曾到澳洲访问学习,英语水平出众,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被派往坦桑尼亚。

刚到坦桑尼亚,示范中心还只是纸上的构想,中心建在哪里?多大面积?一系列问题都还是未知数,陈华林三人甚至连正式的工作证都没有。

租住在坦桑尼亚经济中心达累斯萨拉姆的一个中资工厂里,三人开始正式“开荒”。三个人把工作基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详细规划示范中心的构建细节,需要多少示范田,园区农业要有几个区块等等,而另一个大工作,就是和坦桑尼亚农业部沟通。

刚到坦桑尼亚,双方都不熟悉,陈华林和同事每隔一天就会去农业部和部长针对示范中心的建立进行谈判,“有时候一天什么都谈不成,就得继续等。”

2009年10月,由重庆承担建立的坦桑尼亚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选址敲定,定在坦桑尼亚农业大省摩洛哥罗省的达瓦卡镇上。

土地要来了,陈华林带着同事一路赶往选定的地点。到达达瓦卡镇后,陈华林三人才发现,坦桑尼亚政府给的土地,是一片从未开发的丛林,高耸的大树、一人多高的荆棘、密密麻麻没有道路的植被,“坦桑给了我们一块荒地,而我们却要在上面开出良田。”

他们招来一批当地工人,开始和工人一起开辟田地。生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蛮荒丛林,植被的根都已深入到地里,专家们顶着毒辣的烈日,带着工人们一棵植物一棵植物挨着刨树根,被晒伤成了常事。

当地的工人并没有效率意识,请假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发工资那一两天,几十个工人能有一半旷工。”专家们都是急性子,这种时候,也不停工,撸起袖子自己干起来。

坦桑尼亚总统履历:重庆专家坦桑尼亚(3)

陈华林(右一)正在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

闯出名声

时任总统专程来“打call”,当地人组团来参观

2010年11月,仅仅1年时间,示范中心正式建成,分为办公与培训区、试验展示区、生产和示范区三个部分。包括水稻、玉米、蔬菜、香蕉种植组培和蛋鸡养殖五个项目。

最开始,专家们是按照中国的栽种时间播种、育苗、施肥,后来他们就根据察觉到的植物的变化,“一步一步按着坦桑的气候、土壤来改善我们的种植方案。”慢慢地,他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农作物在坦桑种植的方法。

2011年3月,示范中心正式移交坦桑政府,移交仪式上,坦桑尼亚时任总统基奎特也专程前来。此时,种植园区内的各种农作物已经初具规模,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是近一人高的水稻,蔬菜地里,红艳艳的辣椒、绿油油的冬瓜都长得诱人。

在乘车环游园区时,基奎特邀请陈华林坐进了自己的专车,车子一边慢慢行驶在园区,基奎特一边询问着园区内各种农作物的情况,“我们现在发展农业是第一要务,这些东西长得太好了,请一定要把技术教给我们的人民!”基奎特的真诚,让陈华林觉得,过去两年多的艰辛值了,“我就是代表中国来示范技术的,他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力量。”

之后的日子里,示范园区内不时就会举行面对农民的展示会。因为冬瓜是此前坦桑从未有过的农作物,每次展示会,陈华林都能看见一群当地人围着大冬瓜热烈讨论。和大冬瓜合影,也成了不少坦桑人前来参观的必备流程。

几年间,中国农业示范中心“出名了”。和小臂一样长的玉米、下蛋率极高的蛋鸡……吸引了坦桑尼亚全国的农民组团前来学习,相邻国家的相关专家团队也来考察。

授之以渔

拿着标尺教当地农民种地,水稻产量翻了番

让坦桑人看见中国的技术,这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陈华林和同事们开始“授之以渔”,教当地的农民用中国的种子、中国的技术来种地。

陈华林刚到坦桑尼亚达瓦卡镇的时候,对示范中心对面的一个村子感到痛心,“原本可以是万亩良田,但当地人不会种,全都浪费了。”

坦桑尼亚全年炎热,干旱的季节占了全年的一大半,许多地方的农田都先天条件不足。而示范中心对面村子里的土地不仅平整,而且不远处还有一条河,有先天的灌溉条件。

在这个村子里,一共有两千多农户,一千三百多公顷土地,每公顷土地的水稻产量只有最多两吨,而示范中心内水稻产量每公顷超过10吨。

陈华林和专家们来到这个村,教当地人种地。陈华林和专家们拿长线当标尺,每约16.5厘米画上一个刻度,将长线在田里细细拉直,给坦桑农民示范按照间距插秧。又动员他们挖水塘,积水来对抗干旱。

就这样一户一户地教导,几年下来,曾经让陈华林痛心的那片田地,真的变成了“万亩良田”,“目前,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已经有8吨左右。”

坦桑尼亚全国各地都有农民慕名而来,寻求帮助。让陈华林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名叫木图罗的农民小伙。2016年,木图罗先是慕名到示范中心参观,后来又专门去展销会找陈华林请教,“他的坚持感动了我们。”

木图罗住在离示范中心近400公里远的滨海省,家里有150多亩水稻田。陈华林就带着专家每周开车去给他做示范,教他种水稻。

学到了技术,木图罗又开始教自己镇上的其他农民用中国技术种水稻,现在,木图罗所在的小镇,农民们都采用了中国专家教的技术,水稻产量翻了番。

享受生活

陪陪家人拍拍照片,今年计划北欧游

2018年5月,60岁的陈华林正式退休。“九年了,我没给中国丢人。”

就要离开这个待了9年的地方,陈华林决定好好看看这个美丽的国家,他独自上路,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游历坦桑尼亚。草原上的雄狮、坐落在海边奇特的石头餐厅、热情的坦桑尼亚人民,这些都被陈华林记录在了相机里,成为坦桑尼亚给他最后的记忆。

5月7日,陈华林回到位于南岸的家,开始了自己的退休人生。就在几天后,他和妻子再次出发,前往泰国,“9年,第一次和老婆一起旅行。”

爱人是陈华林觉得除了父母外自己最愧疚的人,在外九年,陈华林每年只有一个月左右可以回国,其他时间,家里一直都是爱人操持。

2013年前后,陈华林的父母相继去世,母亲去世时,他正在江北机场等待搭乘回到坦桑尼亚的飞机,亲戚打电话来,说妈妈不行了,他立马回到老家合川,但母亲已经走了。而父亲离世时,他远在坦桑尼亚,等得到消息回国奔丧,已经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现在,陈华林正式退休了,他计划今年和老婆去一次北欧,再去一次三亚,“后面肯定还要去很多地方,慢慢来。”

无论去哪里,他都要带着他的相机,过去9年,热爱摄影的陈华林用相机记录下了上万张自己在坦桑见到的人和事。最近,他正整理自己在坦桑拍摄的图片,“我要做本画册,来纪念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这一段旅程。”

人物简介

坦桑尼亚总统履历:重庆专家坦桑尼亚(4)

陈华林:1958年5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任、技术专家组组长。2009年至今,中国先后派出20多位技术专家前往坦桑尼亚,进行农业技术支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