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知止而后得解读,箴言知止而后得

知止而后得解读,箴言知止而后得其实,“知足常乐”并非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的人生,应该进取有度,收放自如,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该出手时不出,是懦夫、懒汉;该收手时不收,是贪狼、赌鬼。我们常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应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朝着正确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持续求发展,释放正能量。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贪欲带来的后果并及时终止,才会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以“知足常乐”为禅机,为训诫。其实,信奉“知足常乐”的人,心态并不相同。有的人只是在口头上劝慰别人,自己未必就知足;有的人则是出于无奈的自我安慰,不见得想通了;只有活明白了、活到点子上的人,才会进退自如,怡然自得。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作为客观规律的天道,不仅没有终极,而且不可抗拒。人们只有顺应天道,方能有所作为。于今来看,凡属违背

知止而后得解读,箴言知止而后得(1)

“止”为独体字,没有繁体,自古而今都是这样,这在汉字中是不多见的。你若对着“止”字细细端详,眼前可能会产生一个影像,形状就像禽鸟的脚印。在甲骨文中,“止”的图像就是脚趾。因为“趾”是后来形成的,所以止与趾被称为古今字。

止字的本义是足,作副词使用时,意为仅或只。《黔之驴》中的“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这点本事而已”。作动词使用时,主动语态是停住,被动语态是拦阻。也可理解为止息、停当,进而有平静的意思。成语“心如止水”就是心境平静。梵语有“止观”,汉语有“观止”,字序颠倒后,意思大不同。“止观”乃佛教修行法门,是指在入定基础上作智慧观照,由念念归一到了了分明;观止乃美妙至极的赞语,是说看到这里到顶了,可以停下来了,《古文观止》的书名正是这个意思。

“止”的词义简单,词性变化也不大,但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却丰富而又深刻。

隋代有个叫王通的人,对“止学”颇有研究,他的语录经整理出版后,很是受人推崇。“止学”告诉人们,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耍小聪明的人,只会不停谋划;智谋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作为客观规律的天道,不仅没有终极,而且不可抗拒。人们只有顺应天道,方能有所作为。于今来看,凡属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即便在大自然面前,不加节制地开发,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也要受到惩罚。

欲望失控必定逾矩,聪明过头就会犯傻。作为个人来说,不谙适可而止之道,同样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历史上因贪权好利、争功邀宠而罹祸的例子太多了。范蠡功成身退,三迁皆有荣名;文种恋栈权势,终成刎剑之鬼。因此,要学会止贪欲、止骄纵、止虚妄、止盲动,凡属不可不戒的过激情绪和言行均当遏止。私欲膨胀,索取无度,为所欲为,骄奢淫逸,从来不是人间正道。

在清代汇编的《悦心集》中,录有无名氏的一首题为“不知足”的打油诗,将贪得无厌者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知止而后得解读,箴言知止而后得(2)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贪欲带来的后果并及时终止,才会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以“知足常乐”为禅机,为训诫。其实,信奉“知足常乐”的人,心态并不相同。有的人只是在口头上劝慰别人,自己未必就知足;有的人则是出于无奈的自我安慰,不见得想通了;只有活明白了、活到点子上的人,才会进退自如,怡然自得。

其实,“知足常乐”并非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的人生,应该进取有度,收放自如,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该出手时不出,是懦夫、懒汉;该收手时不收,是贪狼、赌鬼。我们常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应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朝着正确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持续求发展,释放正能量。

我们见过许多大学的校训,其中都有“止于至善”这个词,原文出自《礼记·大学》的开头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边紧跟着一段顶针格的排比:“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连串因果链接式的解释,其实是思维逻辑推导,听起来有些绕,却并不难懂。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态平静;心态平静才能安之若素;安之若素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臻于至善。简言之,就是“知止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意思不是停止,而是停在何处,即目标。“知止”,就是知道目标所在。这里的“得”,意思不是得益,而是达到、实现。“知止而后能得”,就是知道了理想目标,有了努力方向和期许,才能达到完美境界。因此说,只有“知其所止”,才能“止于至善”。当然,若把“知止而后能得”同得失观联系起来,论证舍与得的辩证法,也未尝不可。

需要说明的是,“知止而后能得”的要旨,主要不是指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或道德修为领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看清方向,第二境界是勤奋修习,第三境界是豁然贯通。这与“知止而后能得”的精义可以互相印证。具体说,就是成大学问者,要经过“知”“止”“定”“静”“安”五个阶梯的进修,才能抵达最高精神境界。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王兆贵),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