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写雪的名家作品:当代诗人是如何写雪的

关于写雪的名家作品:当代诗人是如何写雪的飞鹰消失,在灰白的雾霭从冰山的峰顶起飞,寒冷自翼鼓上抖落。

昌耀、张枣、马雁、臧棣、李少君、雷武铃、张曙光、桑克、宇向、于坚、韩东、朵渔。

关于写雪的名家作品:当代诗人是如何写雪的(1)

昌耀

《鹰·雪·牧人》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初雪的滋味。

1956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

张枣

《南岸第一次雪花》

我在这屋里梦见南岸第一次下雪

孤寂如牛奶

白指垂落如中弹的飞鸟

你呻吟出一畦畦稻田

铁轨上枣红马飞奔

一种意外的光泽

从此的静物染上生病的小方格

小方格里你第一次起舞

双臂是冤枉的电流

一个驿站一朵梅花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铁轨更换着铁轨

枣红马汗水淋漓

感动如画

一个黄昏,一朵雪花的消融

一片新叶一个逝去

南岸第一个雪花

第一次对于未来的记忆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1986年赴德留学,后长期寓居西方,获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曾任教于德国图宾根大学,为欧盟文学艺术基金会评委和“当代中国学”通讯教授。21世纪初回国,曾在河南大学任教,后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2010年因肺癌去世。出版有诗集《春秋来信》,《中国文化现代性研究》(德文),主编有《德汉双语词典》,《黄珂》等书。另有英语、德语诗歌和童话译作若干。出版译作有《史蒂文斯诗文集》(与陈东飚合译)、童话绘本《月之花》、《暗夜》等。

马雁

《细雪》

Eternity and a Day

穿树皮靴的人,

把我带到深邃的胡同里,

小鸭子胡同,鸭雏胡同,

鸭蛋胡同,哪一个更像真的?

我们在小鸭子胡同里找小偷。

这些坏蛋,他们骗我,

你要把他们找出来。

我要把他们找出来。

这城里天天有人跳楼,

我哥哥说他要"自刎",

他一边说一边笑。

他们一直跳,

从一栋跳到另一栋,

乘着雨夹雪的风,

趁着没有人抬头看,

他们滑翔。

我是坏人,

但现在不是。

现在我是楚楚可怜。

人人都应该站在我面前,

透过湿润的冷看我。

坏心眼在飞转。

这湿润的冷!

正在弥漫着不清晰的城。

穿树皮靴的人,

抽打着,抽打着。

这些坏人,穿过马路

在清寒中低着他们的头。

2002年冬

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在校期间策划组织了首届北大未名诗歌节,2000年与友人一道创建了著名的新锐文化网站“新青年”,2003年返回成都生活,2010年12月28日赴上海访友,30日在所住宾馆因病意外辞 世。

关于写雪的名家作品:当代诗人是如何写雪的(2)

臧棣

《新雪丛书》

悲哀的钉子钉不住它们,

它们阅读世界,就仿佛世界是

一个刚从厚厚的云层里挖开的大坑——

往下跳,解脱里不止有解开,

还有脱下,直到上瘾比罪与罚还过瘾。

不首先回到小小的具体,怎么分寸纯洁!

同样。欢乐的小镊子也夹不住它们——

飘着,飞着,它们没有小尾巴,

白色的口令管不住它们扮演的角色。

它们阅读我们,就仿佛每个人都需要

不止一个被埋藏的秘密——

最好是白色的。才不硬碰硬呢。

或者,硬碰硬要等到永恒服软后,

才会是秘诀。它们的偶像

躲在雪人的身体里等待明天的阳光

在融化的沉默中切下一块空气的雪糕。

你没品尝过,不等于这首诗没尽到义务。

2012.02.

臧棣,196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访问学者。曾获《作家》杂志 2000年度诗歌奖,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少君

《暴风雪之夜》

那一夜,暴风雪像狼一样在林子里逡巡

呼啸声到处肆虐

树木纷纷倒下,无声无息

像一部默片上演

我们铺开白餐巾,正襟危坐

在厨房里不慌不忙地吃晚餐

而神在空中窥视

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

李少君,1967年11月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蓝吧》、《在自然的庙堂里》、《那些消失了的人》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诗作入选大学教材等数十种选本,并被翻译成英文、德文、韩文、瑞典文、塞尔维亚文等,曾多次应邀参加美国、德国、法国、印度、越南、菲律宾、塞尔维亚等国国际诗歌及文化活动。被誉为“自然诗人”。所提出的诗歌“草根性”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诗歌关键词。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一级作家。

雷武铃

《黄昏出门看雪》

没想到人这么少——也许白天人多,现在走了。

只剩下雪抱着树。能听见它们呓语。

我站立,聆听,走动,观看——,无须顾忌。

空气清肺明目,积雪使屋顶低伏。

我想古代暮雪中的村落就是这样凝立在宣纸上吧。

大草坪成了大雪坪,一个女生在两个雪人间

来回跑。除了我就是她了。她为什么一个人?

天已夜了,但地面到空中保持着雪的亮光。

周围的一切能看见,但不确切。好像她站住时的眼睛。

远处小楼淌出淡黄色灯光。我听见脚下雪咯吱响。

我看见雪的辽阔。我感到道路,树,墙,被忽略

或回避的角落,全部空间被雪联成洁白的一体。

一对男女快速斜穿,不见了。笑声从那边树梢传来。

雪松和柏树伸展着托住大量的雪。我穿过树林。

山坡的雪线优美。树林最幽暗的部分现在最亮。

湖面滑冰的人不多。我坐在积雪的长椅上看他们。

这美景多么难得!因此我也下到湖面

四顾,走动,渐渐远离。

湖岸的树林和天空低下来。雪天的大安静里

他们的声音只是小小的一团。

我暗想过这场雪。它来了,比想象更美。让人震惊。

但我无法久伫,倾心于它的美。

一个男生和他高大的女友告别后,我也上岸了。

我最终没打电话,又来到了树林中。真美啊——

天这么亮,停在那里,不动。每一棵树都醒着。

我一再感到它深深的美,又不断走神,未能忘我。

我决定回去。回我呆了一整天的室内。

——呵,某些悲伤,让我难以,挣脱出来。

2002/12

雷武铃,1968年生于湖南省临武县。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文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诗集《赞颂》、《蜃景》(合著),研究著作《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翻译作品《区线与环线》(谢默斯·希尼诗集)、《踏脚石:希尼访谈录》(即出)。另有多篇零散诗歌、评论、翻译发表。

关于写雪的名家作品:当代诗人是如何写雪的(3)

张曙光

《雪》

第一次看到雪我感到惊奇,感到

一个完整的冬天哽在喉咙里

我想咳嗽,并尽快地

从那里逃离。

我并没有想到很多,没有联想起

事物,声音,和一些意义。

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空气中浮动

然后在纷飞的雪花中消逝

那时我没有读过《大屠杀》和乔伊斯的《死者》

我不知道死亡和雪

有着共同的寓意。

那一年我三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

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

母亲在1982年死去。

张曙光,1956年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诗人、翻译家,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在大学时开始写诗,追求坚实硬朗的诗风。著有诗集《小丑的花格外衣》、《午后的降雪》、《张曙光诗歌》、《闹鬼的房子》等,译诗集《神曲》、《切·米沃什诗选》,评论随笔集《堂·吉诃德的幽灵》等。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诗歌与人”诗人奖及“诗建设”主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西、德、日、荷兰等多种语言。

桑克

《雪的教育》

“在东北这么多年,

没见过干净的雪。”

城市居民总这么沮丧。

在乡下,空地,或者森林的

树杈上,雪比矿泉水

更清洁,更有营养。

它甚至不是白的,而是

湛蓝,仿佛墨水瓶打翻

在熔炉里锻炼过一样

结实像石头,柔美像模特。

在空中的T形台上

招摇,而在山阴,它们

又比午睡的猫更安静。

风的爪子调皮地在它的脸上

留下细的纹路,它连一个身

也不会翻。而是静静地

搂着怀里的草芽。

或者我们童年时代的

记忆和几近失传的游戏。

在国防公路上,它被挤压

仿佛轮胎的模块儿。

把它的嘎吱声理解成呻吟

是荒谬的。它实际上

更像一种对强制的反抗。

而我,嘟嘟囔囔,也

正有这个意思。如果

这还算一种功绩,那是因为

我始终在它仁慈的教育下。

1999.11.21

桑克,1967年出生于北大荒8511农场,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出版《桑克诗选》、《海岬上的缆车》、《桑克诗歌》、《拖拉机帝国》、《冬天的早班飞机》等诗集,以及《菲利普·拉金诗选》、《学术涂鸦》、《谢谢你,雾》、《第一册沃罗涅什笔记》等译诗集,曾获得刘丽安诗歌奖、《草原》文学奖、《人民文学》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种诗歌奖。曾当选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人、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等,三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提名;诗集《冬天的早班飞机》获《羊城晚报》中国诗排行榜第三名,是新世纪以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

宇向

《雪的消息》

不惑的人听到雪的消息。面色平静

年少的情人在天亮打来电话:

下雪了,下雪了,我们去黄河吧

不惑的人想起初相见。他曾是

那个年少的情人。雪是他的老相识

他见过更美的雪更不值一提的雪更大的

大风雪。他看见一场雪粉碎着另一场

一朵雪拥抱着另一朵

他见过诗人的雪。犹太人的雪。他见过

雪的镇压。他看见了红色的雪。见过

雪的珠穆朗玛和雪的卡瓦格博

他看见不化的雪。他看见雪

落向土墙上穿着开裆裤啃硬馍的男孩子

落向土墙下小手肿裂如红薯的女孩儿。他见过

落向贫困的雪。落向天空的雪 落向一个问号 落向

母亲落泪的雪

不惑的人听到下雪的消息。看上去,面色平静

2009.11

宇向,生于山东,七零后重要诗人。宇向的作品「能有效挖掘自身的直觉、痛感和超验的思维」,在海内外影响广泛。曾获多项民间诗歌奖。 著有诗集《哈气》(民间赞助)、《宇向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低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我几乎看到滚滚尘埃》(美国Zephyr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向他们涌来》(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她也作为视觉艺术家参加绘画艺术展览。

关于写雪的名家作品:当代诗人是如何写雪的(4)

于坚

《作品第16号》

雪来了 门躲着

一切都很温暖

有一些事要静静地想想

一些和过去和将来的事情

现在也没有一封回信

邮递员是个绿色的男人

他送报纸送彩色画报

我给过他许多邮票许多信封

现在也没一封回信

这是一个结婚的年头

许多人收到过红纸的请柬

也许我应该结婚了

像朋友们一样

去旅行 在春天的北方

在一首五十行的诗里

我歌唱过那里的白杨

有些甜蜜 有些辛酸 有些茫然

从前我在工厂的时候

喜欢和小雷一起看电影

记不得是哪一幕 那牡 哭过

隔壁的女人回家了

她轻轻地钻进被窝

像一只温柔的母猫 (我猜)

雪一样轻的叹息

雪一样厚的墙壁

她的丈夫是个炮兵

今年夏天在二楼 我见过他们

雪睡了 夜有一个白色的枕头

寒风吹亮了月光

十二月默默地站在街上

有些甜蜜 有些辛酸 有些茫然

于坚,“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1970年开始写作,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次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曾获台湾《联合报》14届新诗奖、台湾《创世纪》诗杂志四十年诗歌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外内奖项。英文版诗集《便条集》入围2011年度美国BTBA最佳图书翻译奖、入围2013年美国北卡罗纳州文学奖。系列摄影作品获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华夏典藏金框奖。纪录片《碧色车站》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银狼奖单元。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韩东

《下雪了》

下雪了,又停了

不见雪花飞舞

只是屋顶白了

也没有全白

我在下面走的时候看不见屋顶

碰到一个人,我说:下雪了

他不信

的确不应该相信

2003-12-8

韩东,男,汉族,著名诗人、作家。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代表诗作有《你见过大海》等。

朵渔

《穷人旅店》

我们共同受困于一场来自

草原的大雪,在佳木斯的

朝阳旅社,苍县的老马和单县的小朵

以雪为主题大发牢骚。

佳木斯至虎林被大雪覆盖。覆盖、覆盖,

老马明显不懂它的真实含义,这个河北农民

只会唉声叹气。

对天气失去信心之后,我们开始对付

共同的敌人。自天津至哈尔滨,一路上

我们碰到了数不清的敌人:路警、小偷

票贩子、的士司机、车站站长、三轮车夫

阿城流氓、饭馆小姐、旅店经理……我们将

铁路沿线一网打尽!一网打尽,老马明白

这个词语的力量,“但一池活鱼,一网打尽

谈何容易!”

我们在朝阳旅社度过了三个飘雪的夜晚

我们还谈到了乡俗、家族、目的地和女人

我们熟悉了彼此的口音和鼾声

我们因共同的敌人和弱小而情同手足

在分别的那一刻,我们竟没有感觉到晴天

所带来的无限欢欣

同样尴尬的旅程,我后来又经过数次,

但与苍县老马的遭遇 却是不会再有。我一直

想用一首诗来纪念一下朝阳旅社,如今,

作为一个诗人,这已显得很方便。

朵渔,(1973-),原名高照亮,著名青年诗人、学者。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天津。 主要作品 诗集《暗街》《高原上》《非常爱》等;文史随笔集 《史间道》《禅机》《十张脸》等。 现主编诗歌民刊《诗歌现场》。

中国诗歌网编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