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城文旅融合:静乐 千年古县 文旅融合谱华章
古县城文旅融合:静乐 千年古县 文旅融合谱华章城景共融,提升城乡风貌。静乐县立足“生态静乐”“康养静乐”“山水静乐”的环境优势和“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广“庭院经济”模式,探索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乡村旅游新路径,以“美丽庭院”创建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全域旅游高效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全域旅游“头号工程”——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加大保护与修复力度,湿地的自然面貌得到进一步恢复,城市风貌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集湿地保护、文化旅游和科普宣教为一体的水源特色湿地。业态增效,促进农旅融合。静乐坚持走生态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争取实施了投资26亿元的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成功创建了天柱山国家4A景区和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龙池沟景区、台骀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启动了悬钟山、黄华山等景区景点的可研编制和规划,成功申报了木瓜山生态园、青年庄生态园等5个“黄河人家”品牌和庆鲁村等5个乡村旅
静乐八景之净居寺石
服务提质,健全配套设施。静乐县持续完善县城、景区与乡村旅游点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客运站功能配置,启动静乐游客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形成了“快进慢游”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2022年,投资6.9亿元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杜静公路,开工建设在即;2023—2024年,55公里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已列入山西规划。新增全域旅游全景图、道路交通标识牌、景区、景点引导牌、全域旅游创建宣传牌共计240余块,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实现了旅游服务标准化。启动静乐全域旅游大数据运营监测中心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数字文化馆、图书馆,提升静乐智慧服务水平。修建改建旅游厕所28座,实施无公害化处理,在天柱山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等客流量大的活动场所,新建3A级旅游厕所4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出台《静乐县文物保护、管理、监督、问责办法》,选聘138名文保员,对263处文保单位进行监管,开展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和利用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
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
业态增效,促进农旅融合。静乐坚持走生态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争取实施了投资26亿元的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成功创建了天柱山国家4A景区和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龙池沟景区、台骀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启动了悬钟山、黄华山等景区景点的可研编制和规划,成功申报了木瓜山生态园、青年庄生态园等5个“黄河人家”品牌和庆鲁村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牛兰、程子坪、庆鲁村等特色旅游小镇以及集农耕文化体验、加工研学、基因库和在线直播、景色观赏、农特产品交易于一体的藜麦产业园区,推出了“静乐生活·不夜鹅城”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藜麦丰收节、剪纸旅游文创产品等旅游新业态。依托显著的生态优势,以汾河生态旅游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内核,在汾河沿线打造乡村旅游业态集群,形成了以假日经济、庭院经济和后备箱经济为抓手的“生态农旅”模式。2022年,全县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态农旅”发展模式成色成效。
万华山
城景共融,提升城乡风貌。静乐县立足“生态静乐”“康养静乐”“山水静乐”的环境优势和“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广“庭院经济”模式,探索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乡村旅游新路径,以“美丽庭院”创建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全域旅游高效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全域旅游“头号工程”——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加大保护与修复力度,湿地的自然面貌得到进一步恢复,城市风貌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集湿地保护、文化旅游和科普宣教为一体的水源特色湿地。
静乐土豆宴吸引回头客
融媒营销,树立静乐品牌。静乐县将藜麦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中国藜麦之乡”国字号品牌,创建门户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制作《中国静乐藜麦之歌》MV与《中国藜麦之乡》宣传画册;举办“中国藜麦之乡”摄影大赛,通过抖音、快手等知名媒体平台宣传推介,书记、县长亲自上阵变身带货主播推销本地特色农产品,藜麦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在文旅部和省、市的关心支持下,静乐剪纸、道情、八音、古琴制作技艺、刺绣等静乐民间艺术,在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馆、山西文博会和忻州古城得到有效推介,传统与创意联袂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成就了静乐生活的文化新名片。2022年7月6日,成功举办全省剪纸作品大赛,11个地市的181幅剪纸作品参赛,全面展现了静乐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全县文旅发展品质。
美好生活,自在静乐。静乐全域旅游的梦想,蓄势聚力正腾飞。一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静乐,就伫立在晋西北汾河上游——那片翡翠般深绿色的青山绿水间。
[编辑: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