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阶段。3-13岁,学会到了语言的应用,学习能力亦渐渐增长,此时物欲微薰,情志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乃净,记性犹强。童蒙养正一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阶段。主要在家庭教育中完成。0-3岁,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是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

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但讲教育要“知人”,即明白教育的规律,了解孩子成长各个时期的特点,并用适当的方法施教。近年来现代人文教育学者参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了“四阶段的教育理念”,这是基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设想,我们称之为人生教育。人生教育以品德教育及智慧教育为主,它能和目前学校里的知识技能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出更具有深刻文化素养、且知识丰富,身心和谐健康的现代人。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1)

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幼儿养性

优美人格的奠定阶段。主要在家庭教育中完成。0-3岁,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是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

童蒙养正

圣贤智慧的陶冶阶段。3-13岁,学会到了语言的应用,学习能力亦渐渐增长,此时物欲微薰,情志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乃净,记性犹强。

少年养志

理想抱负的鼓舞阶段。13岁后的青少年知识渐开,理解力亦有明显发展,渐渐脱离了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阶段,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应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多读励志类的书籍,激发“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成年养德

真实生命的开展阶段。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在频繁的人际交往中,在纷杂的人事环境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更需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和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保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

凡所当读书,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根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且三人行必有我师,随时随地皆可致力修学长进,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渐畅达,眼前世界亦将生机日新,故成年养德,尽此一生无限向上,无有终时。

了解了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就要把握教育的时机。《礼记·学记》讲“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勤苦”就是你学得很勤奋很辛苦,但是大成无望。一旦人的性格模式形成,秉性难移,习惯变成了潜意识,潜意识变成了条件反射,最后深深地植入生命,最终变成性情,这是没有办法改的,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2)

在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中,童蒙养正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三字经》上开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是纯善、纯净的意思。《说文解字》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一个善字,童蒙教育便是养正。孟子所谓:“教者必以正”。

在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中,童蒙养正尤为重要。三岁以后就进了儿童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所学的习惯、知识都是正确的,就已经发展了他一生全部学习能力的50%,将来的教育将变得极为容易,这是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阶段。

在人生童蒙时期,一片天真,未染恶习,由刚中之德的老师来发蒙,教他学为圣人,学为圣人的入手功夫就在一个正字。因此童蒙养正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孩子懂得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孝亲尊师之道;一方面是开启孩子的记性和悟性,认字读书,读书明理、明天地之大道。《朱子童蒙须知》中讲:“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所以,身、口、意正而无邪,才谓养正。端身正坐,如对圣容,此为身正;口无杂言,断诸嬉笑,此为口正o;意不散乱,屏息万缘,此为意正,如此慢慢培养,就具备了学圣的基础,也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成就大业的基础。

当下的社会,各种教育理念风行,都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成果,但无论何种教育理念都是在术的层面,而不是道,传统国学教育乃是固本培元的根本之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童蒙养正的重要性,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童蒙养正顺乎自然,遵循人性。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称,义为蒙昧,代表幼儿的童蒙。童蒙应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蒙卦的卦辞和彖辞可作为儿童教育的原理。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彖辞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些言辞都取自卦象,而卦象又是取自天地间自然现象,因此儿童开蒙是顺乎自然的道理。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出生时,每一个正常人会有140亿左右的脑神经元,脑神经元经过精神和物质两种营养的刺激,而生出越来越多的树状突起(树突),树突与树突接触而形成突触,突触越多人越聪明,而75%的树突的生长在0-3岁就完成,15-20%在3-6岁完成,有5-10%在7-13岁完成。所以,0-13岁为人生的黄金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以后孩子基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学堂第一批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事实证明经过童蒙养正后,孩子很好教,因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都很强,能够自觉地学习,不需要家长费心。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在根上下功夫,培根固本,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3)

其次、童蒙养正蕴含着中国2000多年教育的精华。

中国历代都重视童蒙教育,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蒙学教材和蒙学教育方法。识字开蒙的韵语知识读物有《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训诫类有《弟子职》《弟子规》,格言谚语类有《太公家教》《小儿语》《续小儿语》《昔时贤文》,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的有《蒙求》以及各种“类蒙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介绍历史知识的有各种断代蒙求,韵语通史等。民国以后,我们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童蒙教育法,以至于今人对这些书籍已相当陌生,而这些养正遗规和童蒙教育法确确实实是培养大人才的基础。孩子在幼年背诵了大量地国学经典,日后再给他讲解启发,就会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液里,滋养其一生。民国时期那一批文化大家,无一例外地在私塾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他们熟悉中国传统典籍,并不影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成为融通中西的文化巨子。

再次、童蒙养正在当下这个喧嚣的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目标是成圣、成贤,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近百年西学东渐,传统文化中培养大师的浑元之气在西学分科中日渐消解。

今天的社会太过喧嚣绚丽,物质生活过于丰富,童蒙养正已经变得非常艰难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对于《道德经》中老子的智慧之言,很多人们也许根本没有听到过。我们每每看到父母在吃、玩、乐上从激发孩子的欲望,给孩子充足的生活享受,严重地扰乱了他们的心性,致使孩子不能安静下来,没有远大的志向,人生变得灰暗茫然。很多来学校咨询的家长,只看看硬件,不懂软件,觉得硬件不理想就不满意。其实教育效果和硬件的投入是不成正比的,如果硬件好,孩子就能学好的话,那是不是让孩子住到五星级宾馆就能考上清华北大了?现实恰恰相反,越是艰苦的地方,孩子越懂得勤奋学习,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深山出俊鸟。”教育的好坏主要是看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和教师的用心程度。

现在大多数家庭是一家一个孩子,往往几个大人宠一个小孩,什么技能都想教给他,唯独不教给他怎样做人,在人生最黄金的时期,孩子不仅不能养正,反而被宠惯出一身毛病,自私、贪婪、急躁、暴戾……这样的小孩被宠到四五岁,俨然强盗一般,自私自利,娇蛮任性,受不得一点委屈。很多新来家塾的孩子,首先做的功课是花很大的力气去改掉他的坏毛病,并且还要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配合,但往往收效甚微。教育原本是很容易的,但再教育却非常困难。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4)

“物丰则心乱,纵溺则无肆。”要想孩子有出息,有成就,父母首先要“去物丰,去纵溺”!从养正开始,首孝悌,次谨信。娇宠,溺爱,不守规矩,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最终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盖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不存畏惧之心。后生小子,不教礼而无所畏惧,其不流于小人而无忌惮者几稀矣!

进步需要十分努力,放纵只在一念之间,好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的孩子,一下就被家长“爱”没有了,古人说进步是逆水行舟,退步是一泻千里,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呢?爱,一味放纵、娇惯孩子是溺爱、是姑息养奸。

因此,人生教育重在童蒙养正,没有这个基础其他都谈不上,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童蒙养正的理解,什么是童蒙养正(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