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妖雾起江城:江畔竹林飒飒
忽闻妖雾起江城:江畔竹林飒飒俄而,江风夹着细雨又掠来竹林,枝杆飒飒,叶片颤颤。行走林间小径,不用撑伞,仰起头,任霏霏雨丝雾湿发际与面颊,沁入嘴唇、眼眸,感受秋的凉意。竹林间,水雾缭起淡淡的乳烟,“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晶莹的水珠在叶面上调皮地滚动,嘻戏着,缠绵着,不肯滴下来。巧逢一阵风,竹杆摇晃起来,摇落了叶上的水滴,也摇碎了凝露淌雨的片片烟絮,而雨的灵动,竹的清幽便尽皆其中了。 正走着,风有些大了,江边总是容易起风的。江风漫过竹梢发出飒飒响声。撩拨得竹尖、竹枝与竹叶发出婉转的呜吟。“飒飒”,很动听的声音啊!《楚辞·九歌》云:“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情为境造,这里竹之“飒飒”声与人的心境与情感融为一体,便生出几许画面来。瞧那竹枝在风中摇曳婆娑起舞,像极婀娜的仙子。细看,那竹杆与竹枝翠绿得有些透明,像上了墨彩绿玉一般。用手一摸,见那杆上附有一层薄薄的绒毛,那感觉如同抚摸婴儿的脸一样,柔润细嫩。又在凝
图文/汪建业
徜徉江畔,常常为一种蓬勃的生命景象所感动,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丛丛簇簇翠绿的竹林。
远远望去,那些竹林就是一带带逼人眼眸的绿色屏障,要不就是一笼笼杆叶葳蕤的绿莽。靠近一片竹林,见到疏密有致的竹间蜿蜒着一条青石小径。惬意地迈步其间,悠悠向着竹的深处徐行。细观那竹杆,根根挺拔清丽,围竹节而斜曳地长着竹枝,竹枝向外舒展。每条枝上,排列着许多对生或错生的叶子。片子根部与中部为长长的椭圆状,而顶部却滑滑地汇出狭长的叶尖来。这些叶子浅黄中蕴含深绿,氤氲着江风雾岚而青葱蓊郁,流溢着淡淡的竹香。
正走着,风有些大了,江边总是容易起风的。江风漫过竹梢发出飒飒响声。撩拨得竹尖、竹枝与竹叶发出婉转的呜吟。“飒飒”,很动听的声音啊!《楚辞·九歌》云:“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情为境造,这里竹之“飒飒”声与人的心境与情感融为一体,便生出几许画面来。瞧那竹枝在风中摇曳婆娑起舞,像极婀娜的仙子。细看,那竹杆与竹枝翠绿得有些透明,像上了墨彩绿玉一般。用手一摸,见那杆上附有一层薄薄的绒毛,那感觉如同抚摸婴儿的脸一样,柔润细嫩。又在凝露滴翠的绿烟中弄着清影。当一阵江风强劲而来,竹的枝杆便一齐前后摆动,似飒爽女兵整齐的俏姿与步伐。美哉,美极!
竹摇清影云作纱,林深水柔发竹芽。再看看脚下林间绿地,时下虽过了春夏,还是见有幼笋尖尖地往上直窜着。这使我想起年少时老家一些关于竹的情景来了:那些年,老家刚修了房屋,门前小院傍着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于是有人建议在溪旁院边栽上竹子,既可固坎,又能遮荫。栽上不几年便浓荫如蓬了。可惜其后房屋长年无人居住。去年回去看,浓密的竹杆繁衍了整个院子,枝叶已遮蔽窗户了。由于竹根竹鞭在院中密密匝匝,已经很难清理了。竹,它就是这样,生命力极强,向水而生,临风而立。每根竹子,既独立,又相互依偎,“未出土时先立节”,它们总是盘根错节,抱成一个整体,成簇成片地漫长,“到凌空处总虚心”。竹,它从不独立孤行,总把自己融入林中。白居易《养竹记》云:“竹似贤”。根固以树德,德行高洁;杆直以立身,姿态挺拔;中空以体道,虚怀若谷;色翠而清丽,节操如一。杜甫有诗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王禹偁也言竹“不随夭艳争青色,独采孤贞待岁寒”。它还与松和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和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历来被誉为高洁品德的象征,从而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永恒主题与永远的源泉。
俄而,江风夹着细雨又掠来竹林,枝杆飒飒,叶片颤颤。行走林间小径,不用撑伞,仰起头,任霏霏雨丝雾湿发际与面颊,沁入嘴唇、眼眸,感受秋的凉意。竹林间,水雾缭起淡淡的乳烟,“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晶莹的水珠在叶面上调皮地滚动,嘻戏着,缠绵着,不肯滴下来。巧逢一阵风,竹杆摇晃起来,摇落了叶上的水滴,也摇碎了凝露淌雨的片片烟絮,而雨的灵动,竹的清幽便尽皆其中了。
在竹林间且行且听雨,如听温婉清越的音韵。风与雨的声响同竹的枝叶之间合奏出了美妙的乐曲,轻叩在心底深处的每个角落,使人的心境更空灵与明丽。不争,不谄,不俗,不艳,远离尘埃,皈依静美,让心安然而神往之。冥冥中,忽现林中走出一位仙子来:“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今天,这儿不是空谷,却巧遇佳人在竹林中了。
是啊,有了竹,大地不会衰老;有了竹,江水永远清澈;有了竹,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了竹,生活便会叩响竹之气韵的赞歌。飒飒竹林,淡淡清风,曳曳竹影,淅淅雨声……翠竹,是坚韧而灵动的生命,在它幽幽雅雅生长的清音里,原本就有高洁而清朗的风范与境界。
曾经无数次遥想:如何觅得一怀清浅,越过红尘在竹影飒飒的林中临风而行?让纷繁的思绪与沉重的生计逸于青葱之外而不带一丝烟火,从而洗透灵魂,呼吸暗溢的澄明与芳香;握一指悠远,去打捞岁月的通透与明净?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江畔,风雨来袭,竹林飒飒……
【作者简介】:汪建业,龙岗学校从事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及培训工作,被誉为汉中教育的‘‘常青树’’。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学术委员,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专题组研究员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评委会委员,出版有多部教育专著。
主管单位: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南郑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南郑区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化顾问:
王继胜 刘志青 刁永泉 唐光中
李 锐 梁中效 汪建业 朱 军 首连军 路汉旭 王庆和 刘友奇 张昌文责 编:吴元贵
特约编辑:张昌文 刘柱 余永福
版面编辑:张祺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