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日本乡村振兴:日本越后妻有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艺术原动力
如何学习日本乡村振兴:日本越后妻有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艺术原动力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届的大地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超过360组艺术家和建筑师参与,其中不乏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蔡国强、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圈的大师级人物。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艺术节之一。在策划过程中,北川的理念与多数艺术节“彰显艺术”有所不同,“大地艺术祭”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这种以本地乡土为出发点的理念,也可以从艺术节的名字“大地”两个字上看出。就像北川自己所说,“这不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节日,艺术只是一个催化剂,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艺术,艺术只是配角和载体,这也是用艺术振兴乡村所真正需要的方式。策展大师助阵,打造属于“乡土”的在地艺术节国际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弗兰,可以说是越后妻有的“艺术
越后妻有 离日本东京两小时车程的小山村,名字奇怪、地理偏僻,却因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而名声大噪。今日,让我们走进乡村振兴经典案例——越后妻有。
越后妻有雪景
多数人描述越后地区都会用上川端康成《雪国》的那句“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越后妻有就坐落在越后地区最南端,是新潟县包括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内的一片760平方公里的乡村区域。从越后搭乘铁路到达东京需要两个多小时,这在日本已经是非常偏远的地区了。“妻有”的日语为“远方尽头”之意,也清楚地描绘了这个深山雪乡的偏僻。
作为传统的偏远乡村,越后妻有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口空心化的衰败。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向大都市,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不断有农田废耕,不断出现空置房屋。人口数量最低时不到7万,还不到巅峰时期的三成。在越后妻有走向衰败的过程中,艺术的出现成为其命运的转折点。
策展大师助阵,打造属于“乡土”的在地艺术节
国际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弗兰,可以说是越后妻有的“艺术拯救者”,北川的老家就在同属越后地区的上越市。在90年代一次对越后妻有的参观中,他被这里的衰败所震撼,立志要用艺术拯救故乡,于是策划了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正如他所说:“为了再看到这里老爷爷、老奶奶的笑容,是举办大地艺术节的初衷。”
策展人北川弗兰
在策划过程中,北川的理念与多数艺术节“彰显艺术”有所不同,“大地艺术祭”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这种以本地乡土为出发点的理念,也可以从艺术节的名字“大地”两个字上看出。就像北川自己所说,“这不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节日,艺术只是一个催化剂,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大地艺术节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艺术,艺术只是配角和载体,这也是用艺术振兴乡村所真正需要的方式。
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届的大地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超过360组艺术家和建筑师参与,其中不乏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蔡国强、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圈的大师级人物。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艺术节之一。
七届艺术节部分作品
NPO协作组织,助力艺术节在地化落实
艺术家的带领,无疑是乡村艺术振兴的重要推力。但是只有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艺术与乡村的真正融合,需要细致的沟通、衔接和落实,而这些仅靠艺术家自身往往难以实现。于是,具有“润滑剂”作用的NPO组织就成了在地化落实的主体。
在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中,艺术家们负责艺术作品的创作,而整个艺术节的举办工作,如布展、协调和组织运营等,就落在了由本地居民和区域外的支持者组成的“越后妻有-里山合作组织”身上。尤其是艺术节专门协作团队——“小蛇队(こへび隊)”,更是核心主力。
小蛇队成员
“小蛇队”的成员包括本地居民、来自东京等日本各地以及海外的义工们——从中学生到80多岁老人不等,不受年龄、职业、特长和性别的限制。目前募集到的成员已经达到1000人,他们本着自身兴趣志愿加入,通过内部自发组织的方式参与到艺术节的组织工作中。从艺术节开幕前协助艺术家们完成艺术品的制作、到开幕之后各场馆的接待管理,甚至是艺术作品、餐厅及民宿的营运,都可以看到这些热心义工们的身影。可以说,这个协作组织,才是艺术节一届又一届成功举办的幕后功臣。
艺术只是辅助的配角,“乡土”才是主角
以往的艺术,往往凌驾于乡村本土之上,艺术家们也常常抱着对乡村进行“艺术启蒙”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这种凌驾于乡土之上的艺术是难以与在地结合的,艺术节往往变为了艺术的独角戏。
作为大地艺术祭的策展人,北川先生曾说:“我所认为的艺术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不论是烹调从土地中采摘的东西所做的‘食’,还是能在灾害多发地区生存下去的智慧所做的‘土木工程’,这些都可以是让参观者体验并直接捕捉的广义上的艺术。”因此,假如艺术只是充当配角的话,那么一切基于本地乡土的创造,就都可以成为艺术了,也就成为了主角。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乡土为主角呢?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或许能带给我们启迪。
七届大地艺术节宣传册
第一,打破艺术的空降感,树立土地与居民的主角地位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强调要反映与本地居民和土地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每一届艺术节举办后,经典作品会被永久性保存,而这样的作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得是公认的好作品;第二,能抵抗本地冬季大雪;第三,与本土环境相协调。
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并不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被推上了艺术节的“舞台中央”——村民们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与制作者。参与大地艺术节的村落,在2000年第一届时有28个,到2015年第六届时已经增至110个,并且还在增加中,村民们参与进来的热情越来越高。
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起初,当地村民对于艺术节并不感冒、甚至持怀疑态度,当地政府也不愿配合,认为虚幻的艺术节对解决经济问题毫无帮助。在首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举办前,北川用了4年的时间四处奔走宣讲、寻找赞助和支持,才最终在2000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大地艺术节。
森林中的图书馆——艺术作品《唐桧》
但是,和当地人的沟通至此还远没有结束。在每一届艺术节的3年周期中,除了7月至9月的50多天会期以外,其余的1000天,他每天都要不断地与当地人交流想法,艺术家们也在北川团队所营造的交流氛围中,尽可能多地和当地人交流感想、生活情况、对土地的认识以及对作品的要求或期待等等。正是基于他们的沟通与努力,才激发了当地民众的全情参与热情,赋予了艺术作品极强的乡土表达性,让艺术节不再是艺术的独角戏,而成为了一曲全民共演的艺术大合唱。
这当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设置在林中梯田上的艺术作品——来自Ilya 和Emilia Kabakov的《梯田》,这部作品就是用艺术呈现乡土生活场景的典型。第一届大地艺术节举办之前,IIya来到越后妻有,看到残雪中辛苦劳作的农民,心中产生深深的敬意,因此决定创作一个以农耕场景为主题的作品。当他听说当地村民福岛友喜因骨折而放弃耕种一块梯田时,就向他提出使用这片梯田进行艺术创作的愿望。
艺术作品——《梯田》
他们的做法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他们直接将农民耕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放置在了梯田中,在农田里树起了彩色的农民雕塑,分别呈现出“犁田、播种、插秧、割草、割稻、到城里贩卖”等动作状态,并将一首歌颂农民的诗,以雕塑的形式矗立在梯田中的农民雕塑旁边。此外,他还在梯田对面建立了观展台,使得整个作品就像是从画册跳到现实中的绘本诗歌。《梯田》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被人耕种的田地中,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歌颂了本地农民农耕生活的原风貌场景,使得艺术完全融入到乡土大环境之中,成为了展现在地精神的、有灵魂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不仅仅是新生作品,更是乡土旧物的再生
随着人口的流失,越后妻有地区很多民居被闲置,出现了几百座废弃的空屋。处理掉它们需要花费几百万日元;但若放任不管,又可能在雪季被暴雪压垮成为废墟。因此大地艺术节从第一届就开始关注空屋改造问题,在现存的359件作品中,有1/5都是以空屋为场所或者是由空屋改造而成。大地艺术节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废弃的房屋以艺术的方式重新焕发出在地文化魅力。
《梦之家》项目是废屋改造的典型。前南斯拉夫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将一所超过100年历史的旧空屋,以“梦”为艺术主题改造为了民宿。具体来说,内部的4个房间使用红、蓝、紫、绿4种不同颜色的光线装点出梦境感;床则设计为一个类似棺材的长方形盒子;通过水杯等小型生活物品的密集摆放,营造梦境中视线的重影感。
废屋改造为民宿的作品《梦之家》
此外,《梦之家》还独具创意地将住客的梦“留下”——房间内留有一本“梦之书”的笔记本,住客需要在第二天醒来后,把自己有趣的梦写在本子上。这样一本汇集许多普通游客梦境的《梦之书》,于2012年出版,现在已经被摆上了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纪伊国书屋的书架,售价超过2000日元(约130元)。这种艺术化的民宿改造,不仅使得旧屋得以再生利用,更成为吸引很多旅游者来此驻留的吸引物。
第三,设计支持农产,大师带动升级
越后妻有所在的新泻县是稻米产量仅次于北海道的日本第二农业大县,越后妻有自身也是传统的农耕地区。虽然有着“越光米”这样质量受人肯定的农产品牌,但一直以来局限于原始农产品销售方式,无法突破传统农产品天花板的局限性。
于是,越后妻有运用艺术节带来的艺术大师们的设计,开始创造属于这片土地的新特产。在大地艺术节的线上商城中,有众多当地特产正在贩卖。而其中有不少商品融入了曾来布展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元素,成为了具有大师标签的创意产品。
草间弥生作品《花开妻有》
比如草间弥生的《花开妻有》作品图案的包裹布,售价高达4800日元;具有田岛征三设计图案的包裹布也卖到了3800日元的价格。这些包裹布都是当地村民制作的,现在得到大牌艺术家的设计“加持”,成为了具有吸引力的商品。还有以台湾绘本画家几米设计图案为外观的儿童拼图、标签纸、钱包等,受到年轻游客的喜欢。
包含草间弥生、田岛征三、几米等艺术家作品设计元素的文创商品
这些原本在越后妻有的荒山中无人问津的东西,在大师设计的带动下,现在不光在越后妻有本地售卖,还卖到了东京最繁华的新宿,伊势丹商场专门为来自越后妻有的经过艺术化设计的商品举办专场展销会,深受年轻时尚消费人群的欢迎。
世界最大规模艺术节,伴随越后妻有一起成长
在艺术节的带动下,越后妻有逐渐成为了日本知名的旅游地。前来艺术节的游客,已经从第一届的16万增长到了第六届的50万。而且,这种火爆的局面还在不断升温。越后妻有为了能够进一步盘活冬天资源,开始举办冬季艺术节,其中举办了日本最大的花火大会以及地面灯光秀等冬季特色活动。
越后妻有灯光节与花火大会
越后妻有用艺术的形式,让一个濒临衰亡的偏远农村地带,成为了如今活力四射的魅力乡村。第五届大地艺术节结束后,对大地艺术节除行政志愿外的执行委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3.9%的委员认为大地艺术节对激发当地活力有积极效果;86.4%的相关业主表示大地艺术节期间销售额有所提升;95.7%的业主希望继续举办大地艺术节;每一届艺术节可以为新泻县创造出大约50亿日元的可观经济效益。
以乡土为根的艺术节,才是真正受民众支持的振兴模式。大多数艺术节往往“来了又走”,与当地居民没有互动关系。而越后妻有的艺术节,正是因为将艺术深深地根植于乡土之中,才使得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抵触,转变到如今的全情支持,跟艺术家建立了深刻的互助、依赖关系。就连北川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当地人,尤其是老爷爷老奶奶们,竟然可以这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地艺术节当中,为艺术家们的作品制作担任义工,这是十五年来让我感到最满足也最惊讶的事了。”
《光之隧道》——2018年作品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越后妻有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通过艺术节实现了人气的超强带动,但是人口流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当留守的本地人老去时,艺术节所依托的本土人文,恐怕也会失去最根本的支撑。但是在我们的乡村还未彻底老去之前,用根植于乡土的艺术手段进行振兴,即便不能使人口因此而回流,但也至少能保持持续的人气热度。而有了人气,我们才有可能谈及进一步的经济活化。总之,艺术振兴乡村,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外部拯救,而是内生的乡土活力的激发。
本文转自公众号“文化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