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请谨言慎行:爸妈还是被互联网骗了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请谨言慎行:爸妈还是被互联网骗了还有的父母轻信博主,跟着买了一柜子保健品,或是为了没抢到“原价18万、现价100元的玉石”而懊悔不已。有些父母热衷于研究“怎么在互联网上赚钱”,花几千块报名基金课、炒股课,或是给主播打赏“投资”,结局都是血本无归。袁晓问怎么回事,父亲嗓门高了八度:“我刚从银行回来,卡里的一千多块钱已经没了。要不是银行的人告诉我,我都不知道有‘免密支付’这一说。”许多子女和袁晓一样,直到春节过年回到家,才发现爸妈被互联网“骗”了。有被免密支付“套路”的,也有被自动续费连“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老年人也渐渐玩起了手机。但近年,无论是被免密支付“套路”,还是被赚钱课程、情感带货主播“忽悠”的老人,都不在少数。本文根据上述情况,详细地为大家做了调查。一起来看看吧。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请谨言慎行:爸妈还是被互联网骗了(1)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袁晓最近把家中66岁父亲的一件“囧事”发在了朋友圈。

简单说就是,袁晓父亲在某APP购物时“无意中”开通了免密支付,此后买东西都无需输入密码,就误以为在该APP上购物不要钱。

袁晓一直没当回事,直到父亲跟她视频。“嚯,码了一墙的水果,15箱苹果、15箱橙子……”

袁晓问怎么回事,父亲嗓门高了八度:“我刚从银行回来,卡里的一千多块钱已经没了。要不是银行的人告诉我,我都不知道有‘免密支付’这一说。”

许多子女和袁晓一样,直到春节过年回到家,才发现爸妈被互联网“骗”了。

有被免密支付“套路”的,也有被自动续费连“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

有些父母热衷于研究“怎么在互联网上赚钱”,花几千块报名基金课、炒股课,或是给主播打赏“投资”,结局都是血本无归。

还有的父母轻信博主,跟着买了一柜子保健品,或是为了没抢到“原价18万、现价100元的玉石”而懊悔不已。

一位法律人士对我们说,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帮父母咨询维权的人变多了,10天内至少被咨询了近20起,“每天都有五花八门的老人被‘骗’案例”。

被骗的事发生在自己爸妈身上,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子女们的第一反应是“被气笑了”。但冷静下来,他们开始沉思。

袁晓把父亲网购时的“奇遇”当成笑话跟身边朋友讲过几遍后,内心开始一团乱麻,“这要怪谁呢?怪老人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吗?”

看着老爸买的一柜子保健品,陈昕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一听就知道是骗人的套路,父母不但识别不出,还深信不疑呢?”

一、不知道还有“免密支付”,以为网购不要钱

袁晓那条“免密支付引发的一连串思考”的朋友圈,一发出来就在好友中引起了热议,有的当一个乐子听,有的表示深有共鸣。

她向开菠萝财经回忆了66岁父亲网购的整个经过。父亲下载这款APP,最早是经她“推荐”。她给父亲买了一箱橙子,父亲觉得特别好吃,就跟着下载了。

过了几日,父亲兴奋地向她“汇报”,买了一双鞋、一个榴莲,一分钱也没花。

袁晓起初没当回事,直到父亲主动跟她视频,展示“胜利果实”:水果码了一墙,15箱苹果,15箱橙子,还有若干箱梨子、核桃……

“爸,你发财了?还是要卖水果啊?”

“我刚从银行回来,被‘骗’了一千多块钱,银行的人说没法管,让我去找网站。”

原来,父亲最初使用这个APP时,就误开通了免密支付,因为不用再输入密码,一直以为在这个APP上能免费买东西,今天买几箱、明天买几箱,买了一星期,不知不觉就买了30多箱水果。

当父亲继续“买”的时候,APP弹出消息,提示更换银行卡。吓得老人赶紧跑到银行,被告知账户余额为零,才知道是自己默默开通了“免密支付”,付出去的钱已经无法挽回了。

“爸,你是咋想的?买东西怎么会不花钱呢?”袁晓问父亲,得到的回复是,每次购物不用支付密码,就能成功下单、顺利收到货。

“父亲在这个APP绑定的是微信支付,应该是他第一次支付时,提示问是否开通免密支付,他不小心点同意了,以后每次付款都是免密支付。”袁晓说。

父亲不知道互联网有“免密支付”这回事,在他的认知里,不输密码,钱就没花出去,所以一直误以为这个APP是免费的。

真相大白后,看着订单里“一部分水果还在途”,父亲自己都被气笑了,“中午饭不吃了,有空了就‘盘’这些水果”。

家人也在从生气到大笑、从指责到安慰的无限循环中,开始忙活:点货、给亲戚们送水果、研究水果怎么储存。

花1000多元买水果,对于在吉林长春老家、一个月拿着2000元退休金的老人来说,有些奢侈。乌龙事件一个月后,袁晓再跟父亲视频,父亲说,“水果还没吃完,都在冰箱里堆着呢,冰箱里啥菜没有,全都是水果。”

父亲最后还是没学会怎么取消“免密支付”,果断卸载这个APP,再也不敢轻易网购了。

二、想在互联网赚钱,反被骗得血本无归

袁晓的父亲被“水果”坑了以后,更加钟情于研究一件事——怎么在互联网上挣钱。

“抖音上有许多教人赚钱的课程,他花钱报了课,学‘怎么做抖音号’。”袁晓说,只知道父亲学了有一年时间了,粉丝只有三五百,但花了多少钱报课不清楚,父亲不说。

父亲只是跟她吐槽,“说好的是一对一教我,等我交完钱根本不是一对一,我只能自己学”。

现在,袁晓跟父亲通话、视频时,他通常都是在另一头听课,“感觉听得都要‘走火入魔’了,说眼睛都要看花了,有时候还头晕脑胀。”

袁晓说,父亲在老年人里属于思维比较新潮的,可接触了抖音以后,总是刷到“副业赚钱”的视频,慢慢地产生了一种执念,“退休了没事干,要是找点事干、能多赚点钱不挺好吗?”但毕竟是老年人,精力是有限的、对互联网的认知非常基础。

迷上“赚钱”的,还有林莺52岁的妈妈。

林莺了解妈妈,平时省吃俭用,不敢花大钱。她感觉到不对劲是春节回到家,妈妈对她说,“等我今年炒股票挣钱了给你买车”。

“我妈初中学历,淘宝怎么找客服都不会,炒股给我买车?就很离谱。”林莺开始留意。

一天晚上,有人打来电话催妈妈交学费,她“盘问”后,才知道妈妈是怎么被“骗”了的。

据林莺讲述,她妈妈偶然在抖音上刷到了“0元学习炒股理财”的视频,试听了几天,正发愁“学不会”呢,有“老师”打来电话,推荐2980元的精品课程,课包有14节基金课和股票课,承诺包教包会、学会了“在家躺着赚钱”。

对方连番电话轰炸,嘘寒问暖、推荐用花呗分期付款,妈妈终于动心了。等掏了钱,上了七八节课后,“老师”让她买基金、买股票,妈妈表示“学不会”、“不敢买”。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请谨言慎行:爸妈还是被互联网骗了(2)

“老师”在群内提示可分期付款

受访者供图

“老师”开始推荐高阶课,费用更贵,要交三千多元。这不,客户催交学费的电话被林莺听到了。“我问我妈,你学会什么了?她也是一头懵。”

因为1/3的课程还没学,林莺在电话里提出“退学费”,态度很强硬,“老师”表示,“开课3天概不退款,我只能特殊申请退110元,你可以去投诉我”。

第二天,妈妈被踢出了微信群聊。沟通无果的林莺开始在黑猫平台上投诉,到目前为止,没有进一步进展。

也是春节到回家,九九才发现了妈妈“赚钱”的秘密。

九九原来一直不担心妈妈在网络上被骗,因为知道她不识字,不会“付钱”,至少不会使用各种在线支付。

每年生日、各种节日,九九都会给妈妈发微信红包,妈妈也不时会在亲戚群里发红包,可这个春节,妈妈发不出红包了,一查才知道,只剩三毛八了,1380多元都拿去充抖币了。

一问才知道,老人把这笔钱“投资”给了一位抖音主播。“他说可以跟着他一起发财,带我们挣钱,让我们给他打赏。”妈妈说。九九马上联系抖音客服申请退还,但未成功。

“妈,你被骗了。”听到九九说这话,妈妈依然相信那位博主,还说要去联系他。

三、轻信博主,沉迷“剁手”

同样是父母在直播间花钱,陈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算幸运,至少换来了东西。

在北京上班的她,一回到河北廊坊老家就感觉到,50多岁的老爸变了。

从早上6点到晚上睡觉,都开着快手直播间,有时候盯着视频看,有时候干着别的事情只听声音。最爱看两类直播,一种是家长里短的,吵架、纠纷、闹离婚的,还有一种是大哥大姐讲人生道理、心灵鸡汤、赚钱机遇的。

视频里的大哥大姐,分享是其次,主业是卖货。陈昕老爸跟着买了不少,家里柜子上满满当当摆着各种战利品,七八罐维生素E、七八袋“美国大杏仁”,还有“名牌”剃须刀、外包装和LV很像的鞋子。

“老爸人生前50年,只喜欢喝酒、喝茶、下象棋、摄影,从不关心柴米油盐,没想到因为直播间入坑了。”陈昕说。

总共花了多少钱,老爸没说,陈昕也没干涉太多。只是查了查维生素E的商家,查不到,就没敢让老爸吃,放着积灰了。

在距离廊坊1400多公里的黑龙江齐齐哈尔,沈钧60岁的妈妈想在互联网花钱就没这么“自由”了。

她一般在网上看上什么,都是让儿子给买。大年初四这天凌晨,她在直播间看上了“好东西”,马上给儿子打电话,没人接,继续发微信、打语音,都没联系上。

沈钧第二天起床一看这么多未接来电,以为出事了,马上回过去。

结果妈妈说,“没抢到原价18万、现价100元的玉石,亏了亏了”。

一细问,“剧情”颇为复杂。

原来妈妈长期关注一位视频号上的主播“华哥”。她向沈钧还原了当天晚上直播间的情形:“一个女的,老公有钱,但出轨、还家暴她,现在她被打到住院了,身患重症,没钱治病,于是来求助华哥。”

华哥联系到了这位“老公”,“老公”和“小三”都表示拿不出钱,华哥“灵机一动”:“你们不出钱就卖东西吧,把你家里的珠宝、玉石、翡翠、钻石,在我直播间便宜卖了,都换成钱,给你老婆治病。”

眼看原价十几万的“好东西”,被华哥“逼”着标价100元,妈妈心动了,才着急地给沈钧打电话。

还没等妈妈讲完,原来做过电视节目、现在做视频拍摄的沈钧就知道,这是遇上套路主播了。“这不是跟江南皮革厂倒闭、老板要卷钱跑路,是一个套路吗?”

可妈妈坚信,“肯定不是假的,这是微信里的,这么大的平台,还能有假?”,妈妈还强调,“我关注华哥很久了,他特别能平事儿,所以这么多人才信任他、向他求助”。

沈钧点进华哥视频号一看,发现华哥是一位看起来不到30岁的年轻男子,平时发的短视频主题是“女人,你应该自立”、“女人必须要改掉的几个缺点”、“夫妻间最危险的事你中了没有”,语气慷慨激昂,而下方的评论是清一色的“支持”“你说的太对了”。

在电话里,沈钧还是安慰了妈妈,“下次华哥再直播的时候,你告诉我”,可妈妈还是很失望,“没有下次了,货就这么多,卖完就没有了”。

没过几天,妈妈又被华哥种草了,“他卖的海参原液,东西可好了”。

根据妈妈的转述,这回的“剧情”是:一个女孩自称6岁就失去双亲,被叔叔收养,但童年遭婶婶虐待,现在又遇人不淑,嫁人后怀孕5个月,却遭老公家暴,被赶出了家,现在在医院住院,眼看要过年了,一直放心不下从小收养自己的叔叔,于是求助华哥。

华哥连线了女孩叔叔,叔叔说,“不用来看我了,如果有心的话,给我寄上次送来的海参原液吧,我们这买不到。”女孩说,“我人在医院,那怎么办啊。”

“我给你联系,包在我身上。”于是,华哥开始在直播间联系货源、找各种经销商砍价,但经销商都说,“买得多,才能优惠”。

主播问直播间的观众想不想买,想买的“扣1”,评论区都跟着回复“1”。

最终,“原价”2000多元一盒的海参,被“华哥”砍价砍到了100多元。

沈钧知道,妈妈从电视时代起就特别热衷于看家庭调解类节目,现在短视频时代沉迷情感博主。“我妈说,现在直播间讲的比电视上演的更感人、更真实,经常被感动哭了。”

四、爸妈总被骗,怪谁

不管是被免密支付“套路”,还是被赚钱课程、情感带货主播“忽悠”的老人,都不在少数。

这个春节,一些网站上的相关投诉陡然增多。

我们接触的多位受访者表示,“知道老年人容易被骗,自己已经很重视了,可还是发生在自己爸妈身上,这要怪谁呢?”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圣总结,问题出在,老年人普遍对互联网不熟悉,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相对片面,“骗子”常常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的特点,请君入瓮。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窦东徽告诉我们,有调查表明,老年人被骗的事件中,八成左右与资金钱财有关,两成与情感有关,而老年人总是被骗,有外因亦有内因。

首先,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老化,“可市面上的多数应用较少考虑到他们,更有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的弱点,在功能操作上采取故意小化按键、诱导点击和自动跳转、自动默认等设计,给老年人布下‘陷阱’”。

其次,老年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可与亲人缺少沟通,当他们缺乏有效的情感依赖时,就容易对“专家说的”、“权威人士说的”深信不疑,容易被一些花言巧语感动,受他人摆布。

在部分老年人心目中,所有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的信息都属于官方信息。”心理咨询师朱晓辉说,还有一些骗子会利用这个“漏洞”,一层层打开老年人的心理防线,平时会因为一两块钱的得失斤斤计较的老年人,在购买所谓保健产品或理财产品时,变得大手大脚。

的确,上述案例都有一个共性,父母在小城市或农村生活,接触这些APP只有两到三年,对互联网认知较浅,不懂得求证与维权,而子女远在一线城市奋斗,交流较少。

爸妈被骗了,该怎么办?

李圣提醒,为了避免自家老人继续受骗,子女应该多和老人普及一些互联网套路,防范他们被蒙蔽陷入“杀猪盘”、被虚假投资利诱、被同情心利用……

“出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爱护,当他们被骗后,子女需要尽快地帮助老人调适心态,从自责、悲观的情绪当中走出来,过程中要多宽慰和鼓励,避免质问和指责。”朱晓辉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袁晓、林莺、九九、陈昕、沈钧为化名。

作者:金玙璠,开菠萝财经

本文由 @开菠萝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