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翡翠青瓷的现代特殊性魅力有幸造访何志隆的柴烧过程,目睹日以继夜的熊熊烈火,浮动的数据与精准的研判,在冷却开窑的前一刻,参与的大伙们莫不在期待又怕失望的心跳声中度过,每个人心中的「冰种」是什么样貌?也许,端庄流畅而华美,刚健含婀娜。顾盼风云入沉吟,前世今生是梅花。历代灰釉原始青瓷从商、周、战国、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辉煌的文化风采,约在唐、宋两代开始研发矿石釉,因其釉料烧制过程容易掌控,用植物灰釉的陶师们逐渐转向矿石釉料,遂使珍贵而难度高的植物灰釉柴烧走入历史,屈指一算至今也有1500年。观察历代灰釉的古老器物,虽有多样多元丰采,器形优美,然落灰之饱和度、冰裂的精彩度、流淌的畅快性、色泽的叠光度、表面釉层的通透度,都不如当今「翡翠青瓷」的精彩丰硕。古人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罊」,这四句话是一种人们心中对青瓷的理想,也是众多柴烧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平心而论,上述四句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1)

翡翠青瓷前世今生

陶瓷是一种具有生命及文化意义的载体,自古以来陶瓷的生命齐聚大自然精气(金、木、水、火、土)的精华和古人的智慧,自历史长河中逐渐变裂形成饱含天人合一的特殊艺术形式。借用秦伟的《悠悠青瓷》一书中的话语:「世界文明史中谈到,与近东、地中海盆地、欧洲等地不同的是,中华大地产生了一种起源独特、历史悠久的文明…..。这里的「文明」包括了陶瓷文化」。

人类因为中华大地的陶瓷文化的存在而变得熠熠生辉。试观陶瓷的生命历程一直以古朴敦厚的样态,伴随着人类走过数千年岁月,它,不以贵显,不以贫嫌,永远以谦卑之心,随着人类生灭之步履,由生而灭,从无到有,每一个自然的起始,象征着另一个自然的终结。每一个终结,也象征着另一个开端。柴烧落灰自唐宋以来的隐匿,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翡翠青瓷的问世,即是归隐1500年的柴烧青瓷新生命的诞生,它开端的偶发性就如何志隆大师所言:「它是从地底下重新迸出来的精灵。」一切都是宇宙洪荒大地的伟大自然规律与开端。

早期青瓷诞生于七千多年前的江南,主要分布在江浙、吴越地区。「土生土长」的人类和泥土打滚中学习到「如何与泥土共舞」。在没有文字、没有纸笔的远古时代,人们藉由泥土玩耍游戏中,偶遇水火,制成器具,然后尽兴地享受生活,并书写着历史,也用泥土编织着人生的美梦。泥土是漫涣无形的,巧遇水、火之后被提炼、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器皿供生活所需,这些过程需要人类灵巧的双手。回顾那些尊贵的器皿器物,不都是人类数千年累积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2)

历代灰原始青瓷

从商、周、战国、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辉煌的文化风采,约在唐、宋两代开始研发矿石釉,因其釉料烧制过程容易掌控,用植物灰釉的陶师们逐渐转向矿石釉料,遂使珍贵而难度高的植物灰釉柴烧走入历史,屈指一算至今也有1500年。观察历代灰釉的古老器物,虽有多样多元丰采,器形优美,然落灰之饱和度、冰裂的精彩度、流淌的畅快性、色泽的叠光度、表面釉层的通透度,都不如当今「翡翠青瓷」的精彩丰硕。古人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罊」,这四句话是一种人们心中对青瓷的理想,也是众多柴烧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平心而论,上述四句话中,除了「薄如纸」之外,其余三项理想风采几乎都在何志隆的「翡翠青瓷」中出现。此项重大工程,必须藉由恒心、毅力、经验、和上天的护佑始得完成。

青瓷在陶艺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延续了传统脉络,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串连古今,不断刷新前页。青瓷之美,众所皆知,自古以来,向来以其和谐节奏、浑然天成、含蓄之美而获得文人雅士之青睬。相对地,不若矿石釉的工业化流程易以掌握,其难度之高,每一窑烧成功率不足百分之三,经常出现整只爆裂、窑内高温层板塌陷,或是灰釉没有转化完成,其珍贵性显而易见。

有幸造访何志隆的柴烧过程,目睹日以继夜的熊熊烈火,浮动的数据与精准的研判,在冷却开窑的前一刻,参与的大伙们莫不在期待又怕失望的心跳声中度过,每个人心中的「冰种」是什么样貌?也许,端庄流畅而华美,刚健含婀娜。顾盼风云入沉吟,前世今生是梅花。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3)

翡翠青瓷的现代特殊性魅力

何志隆的柴烧青瓷色如翡翠,硬度与翡翠相若,其完成的青瓷被命名为翡翠青瓷。由于完全出自柴烧,不假人工上釉之手,以木材灰烬在窑内导流落在黏附在胚体上,形成亮丽通透具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其中特殊的冰裂、开片、晶光、叠光是收藏人士的审美最爱。历代都以人工上釉法为大宗,然,依据柴窑的文献上记载,所谓「千峰翠色」「青如天」「明如镜」等等描述,历来无实品可资比对,使柴窑密技落入不为外人知晓的谜题,遂有「断代」之说。当今陶艺家们如何在柴烧这个领域,突破技术瓶颈,炼铸成这些千锤百鍊的绿色小精灵,是一个严峻的命题。何以至今无人在柴烧自由落灰的法则下完成这项殊荣?何志隆窑内烈火中木头的舍利子,似乎解了千年谜题。对当代人来说,它夹带着当今的智慧、毅力、意志与情感,夹带丰厚的文化信息,藉由它的能量与灵性,直接与人展开对话。默然与它相对,是一种深刻的心灵邀约。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4)

冰裂

冰裂系采用自然落灰上釉法,(或称热上釉)经过温度变化,表面釉质层与胚体膨胀系数不一而形成特殊的裂纹,样态细腻显色特殊。

叠光、冰裂与晶光

由于落灰层层黏附于液化的胚体表面,每层颜色不同,在光的照射之下,各层光色相互交叠,黄、红、蓝、绿,格外动人。

胚体在长时间的高温窑烧之后,釉料已被去芜存菁,杂质完全去除之后产生一种通透翠绿的翡翠绿光。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5)

文化现象与脐带

艺术是什么?我说艺术就是你的心,是你这个人。是一种灵犀,更是一种完满。翡翠青瓷的问世,割不断悠远的历史脐带,连结着大地的精气,蕴含历史文化的血脉,经由艺术家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晶,从冲突走向圆融,这就是实实在在艺术,一个真正代表民族的艺术。相传陶胚主体附带的细小泥条,就是人类连接大地的脐带,挥不走也割不断。因为人们相信,大地是人的母亲。何志隆柴烧的许多作品中,不乏具实用价值的茶碗茶具,颜色从冷绿到暖绿,有茶绿有豆绿,灰釉流淌偶发釉滴,其状浑然天成,颇为人们喜爱收藏。我曾于上月在泰源幽谷偶遇一位年轻孩儿伴随长者,造访何志隆的青瓷。长者面对青瓷,细细端详之余温婉地说道:「我倾心这个茶壶,欲将之作为今岁终了的心爱收藏。」她的欢喜慈悲容颜,显露在与青瓷碰触的霎那,令人不尽动容;或许,翡翠青瓷真如作者所言,会自行找到知音,找到具有艺术心灵的主人。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6)

釉的出现与偶然

在某一事物尚未出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或事证可以借鉴的时候,那些即将发生,而且对往后创造具有某种意义的一种意识,可能都开始于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偶然(秦伟语),偶然的成果累积就是非凡。釉的出现,就是一个偶然。

人们相信「陶」的产生是源于泥土包裹在编织的容器上,美酒的产生则出现在农业社会剩菜剩饭的发酵,茶叶风行则是因为神农氏遇到毒在偶然间用茶来解毒(参阅 秦伟 悠悠青瓷一书)。同样的,釉的产生,可能是远古时代露天烧陶,偶然飞入的树叶形成奇妙的釉滴,被人与美学做出连结。古代青瓷因为器皿上的某种色彩的出现,激发人类对陶瓷器皿外观的美学追求与实用功能,不同色泽釉的外衣相继产生。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7)

火的出现:火的出现使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兽性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又催生了饮食器具的革命。人们当初不成形的陶器,被发展成亮丽光洁、声音清脆的早期青瓷,都是因为火的洗礼。

釉滴、釉泡的出现:前所述及,偶然的釉滴滴落在器物上,连结了古人的智慧,把它当成装饰美的一部分。有的高温窑烧,产品会出现明亮剔透的爆汗釉滴,这是自然上釉而非人工上釉,而釉层中没有排出的空气就自然形成趣味的釉泡。

翡翠青瓷的自然落灰上釉以及自然流淌集结所形成的墨绿釉滴,自然形成圆形绿色灰釉釉滴,杯底呈现的墨绿灰釉累积层,色泽如云似苔,碧绿清澄。

爱竹情深

竹子一向被人们视为高风亮节的象征,苏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说明他对人生的特殊视角,主张人要入世也要出世的「多重性格」,世间因艺术家的「多重性格」而让艺术遍地开花。苏东坡说他不因竹之雅,而不吃肉,吃肉虽俗但也要爱竹。苏东坡是文人,文人们向来主张「肉食者鄙」,对吃肉的当权阶级是瞧不上眼的。肉与竹,正代表了苏东坡性格相对的两面,他既能大块吃肉,表现豪放、世俗,也能欣赏竹子,优雅、超脱。欣赏竹子又如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因空受益,松以静延年」。看来,竹形青瓷不仅仅是一种观赏,也有文化、修为以及哲理。


空灵幽深之境

每当夜深人静,面对着翡翠青瓷,它的自然优雅性灵,能与人对话,契合人心最内层的寂静与柔美。尤其是在独处时更能感觉深刻,暗夜长空,星辰带领人们回到远古时空,瞻仰古人智慧风采,绿色精灵,带着优雅身影,与您舞尽诗意,这不但是一种境界,一种思古幽情的触感,同时,它也是纯净与自然、千锤百鍊的化身。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8)

流金岁月

「流金岁月」意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必须珍惜的意思。岁月流金正确的书写应是流金岁月,意思就是说一种态度、一种心情,对逝去的美好日子,有一种怀旧的心情;这里「金」不表示金钱,而是引申为美好的意思。青瓷自古以降,器形着重优雅简朴,常以孤傲却又高洁之姿,为文人雅士所注目,尤其是器形外表样貌,作为东方珍贵文物,釉层的流畅自然,恰恰说明东方的「无待」与「悠游」。器形之腹部圆润饱满有汉唐的简朴审美风采,纤细的瓶颈则略似当代犀利审美取向,是一个兼具异质性的审美组合。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9)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扬

「天人合一」是东方民族艺术创作的思想精髓,也是早期青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何以如此?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自然」包含了宇宙万物,也当然包括「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寻求顺应天道讲的就是人与大自然、天、地的和谐统一。既然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万物与我合一,寒暑、阴晴、阴阳、雌雄、日月、动静、正反也是统一的,一切顺乎「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真义。被应用在形式的创作上常用流畅自如的曲线,表达和谐之美。同时,器物也常被「拟人化」,有口、耳、嘴、颈、腹、腿、足等,作为人的对话对象,创造者随心所欲,成就一切自然,达到万物与我合一的「畅然美学」。

下列翡翠青瓷器形的自然与和谐之美,曲线流畅,是完美自然的表现,外凸的瓶腹象征有容乃大,自然落灰上釉的流淌,降温过程中的美丽冰裂,各釉层闪现的色光,都是「天人合一」、「自然」、「拟人化」的最佳表现。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10)

达摩、罗汉系列

禅宗始祖达摩,脸上多皱纹没有任何表情,似乎进入四大皆空、万物无碍于心的禅定境界。禅坐时端坐,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静处安禅治毒龙」的意境。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玄鸟系列

玄鸟是古代汉族传说的神鸟,既是诸鸟的首领,也是诸鸟的总称。其中孔雀据闻有九德,分别为:容貌端正、声音清澈、行步有序、知时而作、饮食知节、常念知足、不分散、不淫、知反复;除此之外,孔雀也象征文明与涵养;更代表高官俸禄。其羽毛长而亮丽,有长寿之意。

《史记·殷本记》记载,商契的母亲简狄在黄河之滨,看见被人们膜拜的玄鸟从天而降,这个鸟生下一个蛋,简狄因吞服玄鸟的蛋,而生下「商契」,「契」就是商的始祖。

貔貅

貔貅(注音:音同「皮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麒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喜吸财富,因此许多现代人将牠做为手链,希望能招财,并说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避邪有独角、双角之分,独角的名辟邪,双角的名天禄。基于貔貅的勇猛形象,古时候人们常以貔貅来作为勇猛军队的称呼。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有龙头、狮身、麟脚、虎爪、凤尾,有翅膀可以腾空而飞,牠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很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结果打到屁股,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貔貅就只吃不排泄也就是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神兽了。

涓涓滴流、釉滴的吟唱

一滴釉滴是渺小的,也许在落下之后,就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然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近乎寂静,最大的力量往往无形,汇集起来的点点滴滴,却是强大无比。晶莹剔透的釉滴,从出发的那一刻起,便以聚积了无穷的力量,那怕是熊熊烈火,落灰飞窜,也动摇不了向前行的决心,只要想着那代表高雅纯洁的绿色圣衣,就会努力不懈地向前狂奔。翡翠青瓷这种绿色小精灵,意味着枯槁的消融,是希望萌光的线索,象征着生机盎然的春天。

纯植物灰釉造就翡翠青瓷之美

陶瓷的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11)

/

/

文章取自:《登峰造極 何志隆─翡翠青瓷》,

2015年2月,台灣文化資產局出版。

文:刘龙华 (艺评家、美术硕士、史学博士班研究生)

参考资料

【 陶瓷审美 —— 与翡翠青瓷心灵邀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