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卫星地图,潜山行
潜山市卫星地图,潜山行雨还在下,似乎下了一个世纪。回望野中,树木蓊郁,雾气弥漫,芳华隐约。风景绝佳处,岳麓清华园。从这里走出了张恨水、徐瑞松、卢满宏等文学家科学家等,将野中的英气灵气撒播到中华大地。走出校史馆,我不禁感到愧怍。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生活在英雄的土地上,也算读了一点书,竟连英雄的事迹和先贤的足迹都不曾知晓。所幸,冥冥之中还是没有错过。景忠厅在雨中静默着,这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红墙黑瓦,在绿林中如此耀眼。时光在这里停留,无言诉说那一段峥嵘。头顶苍松,脚踏石板,来到先生和夫人的墓前。遵照先生遗愿,和夫人合葬于此。墓不大,在一块平坦的圆形地上,显得简朴,四周绿树环绕,中间天空渺远。江校长说,有一棵树曾经遮住了天日倒掉了,倒掉的时候居然没有压坏停在下面的汽车只有树枝拂了一下。学校的重大活动从没有下过雨,即使预报有雨也停了。许是巧
潜山行
秋雨绵绵,和朋友一行前往潜山县城。时值国庆,田野静默在淅沥的雨中,只留下昏黄的身影。作为从小生活在潜怀边界的我,对潜山并不陌生。甚至骑车去过源潭、梅城。天柱山、三祖寺当然不会错过。但也仅此而已。野寨中学坐落在天柱山脚下,和怀中齐名。只是奇怪,为什么取这么一个野气的名字。学校依山而建,似是偎依在大别山的怀抱里,安逸恬适。一进校门,古木参天,树林阴翳,雨滴筛落。校舍在绿荫里隐隐约约,一痕绿墙蜿蜒,细看是爬山虎葳蕤。雨声滴答,增添几分静谧。如果是晴天丽日,鸟鸣和着书声,当是清脆悦耳。
跟着野中江校长拾级而上,来到烈士墓碑前。碑顶上刻着青天白日旗,显示着年代的特殊。碑身一部分模糊,显然是刻意凿去的。两边的条石新鲜,大概是后来镶的。听完江校长的介绍,果然如此。原来石碑铭刻着光荣的历史。纪念的是176师抗日阵亡将士。176师前身是名震中外的十九路军,两次参加淞沪抗战。后来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身伤亡也很惨重,1943年9月,收集到985具遗骸,安葬在野人寨。据说,为了让这些英魂安眠,集中了鄂豫皖三省著名风水师的智慧,才选择了野人寨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皖、鄂官绅倡议建校护陵,校名景忠中学。景仰忠烈。国民党元老、时任安徽省第一行政区军政长官范苑声亲任校长。秋雨阑珊,我们的神情一下子肃穆起来。眼前的碑分明是忠烈的英灵的集聚。英烈们有名字的就刻上名字,没名字的就编上号。一地安宁万骨枯,这些英雄的遗骸理应得到善待。
绕过回廊,来到忠烈祠,脚下的土地变得厚重起来。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的每一步都不能随意啊。忠烈祠的前面石块上,白底红字,英雄的名字在阴天里也闪闪发亮。我一个个唤过去,让这些沉寂的生命鲜活过来。我仿佛听见他们的应答,山呼海啸,地动山摇。在天柱脚下,大别山脉,英烈们一直都在。同行的李老师告诉我,野中的毕业生高考前都要来这里祭拜,新任班主任也来,请求英烈们护佑。是的,英烈们浴血奋战,不就是希望这块沃土上的子孙们幸福长存吗。他们长眠于地下,英灵不灭,荫庇着学子们晨读夜诵。脚踏着英雄流血的土地,沐浴着先辈精神的祥光,怎敢怠惰,难怪野中高考成绩斐然。何况还有一代代先贤的濡染。
忠烈祠背后是一座高大的纪念塔,镌刻着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的手书:陆军一七六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浑厚遒劲。一群身着红
装的中年人前呼后唤,估计是重回母校的校友。他乡夜雨,一定回望过青春岁月里的母校,点点滴滴都是景忠情啊。
再次拾级而上,就到了校史博物馆,野寨中学的前世今生赫然在目。今天的野寨中学来之不易,凝聚着代代人的心血。从首任校长范苑声先生,到校工刘开晴,历经解放、文革、新时期,风风雨雨,分分合合,旧貌新颜,文脉流淌。范苑声先生的陈列馆,展出了先生的手迹、藏品,蒋介石颁发的终身立法委委员的聘书。特别是他逝世时台湾各界大佬亲笔的悼书,连战、宋楚瑜、马英九、蒋彦士等,马英九题的是“范风有继”,宋楚瑜题的是“桑梓流光”。政党不同,敬重相同。单是范先生以军政要员身份出任第一任校长,足见其气度格局。范先生是范仲淹之后。当年范仲淹捐义田为族人办学,隔着几百年,范先生可谓是传承家族遗风。他的夫人李国彝,是李鸿章的堂孙女,都是名门之后。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范先生也是一门三博士两硕士,一时传为美谈。其长子范光陵成就非凡,简直是当代达芬奇,精于计算机、管理、哲学、绘画、新诗,被世界人士称为“三冠才子”即世界桂冠诗人、中华计算机之父、企管大师。陈列馆里藏有他的绘画。
走出校史馆,我不禁感到愧怍。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生活在英雄的土地上,也算读了一点书,竟连英雄的事迹和先贤的足迹都不曾知晓。所幸,冥冥之中还是没有错过。景忠厅在雨中静默着,这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红墙黑瓦,在绿林中如此耀眼。时光在这里停留,无言诉说那一段峥嵘。头顶苍松,脚踏石板,来到先生和夫人的墓前。遵照先生遗愿,和夫人合葬于此。墓不大,在一块平坦的圆形地上,显得简朴,四周绿树环绕,中间天空渺远。江校长说,有一棵树曾经遮住了天日倒掉了,倒掉的时候居然没有压坏停在下面的汽车只有树枝拂了一下。学校的重大活动从没有下过雨,即使预报有雨也停了。许是巧合,但野中人宁愿相信是先生的荫庇。天柱苍苍,潜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雨还在下,似乎下了一个世纪。回望野中,树木蓊郁,雾气弥漫,芳华隐约。风景绝佳处,岳麓清华园。从这里走出了张恨水、徐瑞松、卢满宏等文学家科学家等,将野中的英气灵气撒播到中华大地。
下午,我们又去潜山博物馆参观。迈入大门,刘兰芝、焦仲卿的雕像在雨中踟躇,雨滴汇聚到一起形成硕大的雨珠从他们身上滚下来,莫不是刘兰芝千年的泪珠?故事的发生地在怀宁小市,可焦仲卿是潜山人,也算回家。博物馆分四个展区。首先是薛家岗遗址发掘的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史课本真应该来这里拍摄插图,原始人的磨制石器没有想象里的粗糙,相反还很精致。有一个圆圆的小球,还有许多小孔,真不知是怎么磨成的。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坐在山洞里,拿着一块石头慢慢地磨着,嘴里“咿咿呀呀”地哼着,身边堆着采来的果子,远处,一堆篝火明明灭灭。一直往前走,陶罐,陶鼎,甚至还有陶豆。“一箪食,一豆羹”,原来“豆”长这模样,下面和高脚杯类似,杯身更长,杯肚更短更敞,有点像古时的油灯,一灯如豆啊,原意如此吧。铜鼎铜弩铜箭。漫长的时间在这里折叠并列,文明的步伐越来越快。铜镜陈列室,大小不一,花纹各异。想象着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一个美丽的女子打开妆奁,清冷的光从铜镜中射出来,理云鬓,贴花黄,再抹上胭脂,妆罢问夫婿,画眉深浅无。这里,是文明的曙光最先照亮的地方。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培育出英雄才俊啊。
对于张恨水,就像从前只知道野寨中学却从未走进过,只知道他的《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一听“鸳鸯蝴蝶派”就望而却步,其实是偏见,低估了他在章回小说和通俗小说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如张爱国老师所说,把小说由小众普及到大众也是了不起的。当年,连鲁迅先生也买张先生的小说给他母亲看呢。老舍赞他是最重气节最具正义最爱惜羽毛的真正文人。等有时间,也去读一读张先生的小说,和大师攀谈一回。京剧鼻祖程长庚倒不陌生。好歹徽班进京、无石不成班还略知一二。杨月楼、谭鑫培都是他的高足。他多扮伍子胥、岳飞、鲁肃、祢衡等气节人物,忠贞爱国,因英法联军入侵而口吐鲜血。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水袖高靴,京剧已成为国粹流光溢彩。只是,潜怀大地是它的源头,皖河水悠悠,挟着徽风乡韵。
走出程长庚馆,一座古塔迎风而立,斑驳的身影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太平塔,始建于北魏重建于北宋,比振风塔要久远得多。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安享太平盛世,一直是古人的梦想。如今,远去了鼓角争鸣,黯淡了硝烟战火,重回太平,古老的土地又焕发了生机。脚下的大地经过细雨的洗涤更加纯净,先辈的足迹似乎清晰可见,耳边似乎传来京剧的铿锵声。
作者简介
郑丹,怀宁县振宁学校高级教师,皖江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