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溪云雅园拿地时间,居尘出尘苏州怡园
苏州溪云雅园拿地时间,居尘出尘苏州怡园在藕香榭前平台北望,可见矗立湖石假山顶上的两座亭子,高的是螺髻亭,低的为小沧浪亭。一片池水里锦鲤游来游去,看着很惬意。匾额“藕香榭”由当代书法家顾廷龙所书。杜甫“棘树空云色,茵藤春藕香”就是“藕香榭”名称的出典。屏门上是一幅浅刻《怡园图》。屏前放一张条几,一张八仙桌,一对清式靠椅。条几上置有大理石插屏和山石盆景,气氛淡雅自然。藕香榭前有一平台,平台前面就是荷花池。在平台上不仅夏季清风中荷香四溢,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好景可赏。
曲廊的西面有一座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这是怡园的主体建筑。从外面看,这是一座四面厅;从内部看,这是一座鸳鸯厅。
厅的东面就是梅林,所以叫做“锄月轩”,取宋诗“自锄明月种梅花”的意思。“锄月”就是在月光下种地的意思。顾文彬喜欢这句诗,也有归隐田园的意思。锄月轩的匾额“梅花厅事”由《团结报》总编辑、社长许宝骙补写。匾额下是清末朴学大师俞樾题写的《怡园记》。根据匾额的边款所说,俞樾还是许宝骙的外曾祖父。两人同为怡园的同一厅堂题书,也是一段佳话。
池边栽有翠绿的杨梅树。
厅的北面是“藕香榭”。藕香榭为园中主厅,临池而筑,为园中赏景佳处。
匾额“藕香榭”由当代书法家顾廷龙所书。杜甫“棘树空云色,茵藤春藕香”就是“藕香榭”名称的出典。屏门上是一幅浅刻《怡园图》。
屏前放一张条几,一张八仙桌,一对清式靠椅。条几上置有大理石插屏和山石盆景,气氛淡雅自然。
藕香榭前有一平台,平台前面就是荷花池。在平台上不仅夏季清风中荷香四溢,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好景可赏。
一片池水里锦鲤游来游去,看着很惬意。
在藕香榭前平台北望,可见矗立湖石假山顶上的两座亭子,高的是螺髻亭,低的为小沧浪亭。
锄月轩的西面有一个小院,太湖石、藤萝、枇杷树掩映着小门,显得格外清静。这里是园主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桐荫深处,凤尾竹下,是“碧梧栖凤馆”。
馆名得自唐代白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东于藻”诗意。匾额由清代苏州人吴观乐在光绪年间题写。
室内长窗和八角形花窗上的冰裂纹跟室外的婆娑竹影意喻读书人的情操,凤栖梧桐暗喻读书人的清高。
沿着曲廊继续往西,前面就是面壁亭。这是一座四角攒顶的方亭。面壁亭建在池边,方向朝北,正面对着池那边假山上的石壁。
面壁亭匾额由清末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篆书题写。
“面壁亭”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以亭为主体,面对对面山上的石壁,所以叫“面壁”;二是高僧达摩折苇渡江,在少林寺面壁悟道的典故,亭的石柱上有俞樾题写的对联“扫地焚香无俗韵 清风明月有禅心”;三是文人面对墙壁默坐静修,修身养性。
面壁亭面对石壁,壁间嵌一明镜,映照着对面的“小沧浪”、“螺髻亭”等景色,有“卷幔山泉入镜中”、“溪光合向镜中看”之妙趣。镜中赏景,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是一种创新的造园手法。
面壁亭和画舫斋之间,有一水门,不通行人,曲岸绵延,人称“抱绿湾”。
画舫斋前有一棵造型很美的老树,虬枝绿叶,直探水面,有古风,有生气。
画舫斋船首平台伸入水中,台下以湖石支撑,三面临池,好像浮在水中。平台上设有石几和黄石栏杆。石栏显得古朴敦厚。游人可倚栏赏景观鱼。
画舫的船舱由一组不同类型的建筑集萃而成。前舱似亭,屋顶卷棚歇山;中舱如榭,屋顶卷棚双坡;后舱楼阁,重檐歇山卷棚顶。三个组成部分结构不同,高低不同,形成对比。
一座小桥,通向画舫斋。旱舫是古典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外形仿船而又是陆地上静止的建筑。上船当然要有跳板,这座小桥就是画舫斋这座旱舫的跳板。
画舫斋的中舱不得而入,只能看到八扇嵌有书画的长窗与后舱相隔。正中悬挂的匾额是耦园园主,曾任苏松太兵备道的沈秉成书写的黄庭坚诗“舫斋赖有小溪山”,与画舫斋斋名相近,与周围环境相合。
从面壁亭往画舫斋去的一段曲廊,也是“怡园法帖”集中的地方。据说有名的“玉枕兰亭”就在这里。这是宋代的仿作,刻在玉枕上,传闻这是与王羲之原作十分接近的一种摹贴。
沿怡园最西侧的曲廊南行。
廊边有一座立峰,瘦而多孔,也可算是佳石了。怡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算是晚辈,这些太湖石峰可不是晚辈。苏州的不少宅园在清咸丰年间的战火中被毁,怡园的这些太湖石峰就是造园时从这些废园的荒烟蔓草中搜集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