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觌哪个朝代?如皋王觌04王觌的前期任职经历
孙觌哪个朝代?如皋王觌04王觌的前期任职经历嘉祐四年(1059),他在东阳知县任内,写有一首五言律诗《送王明叟赴秀州法掾》:王觌的好友强至(1022~1076年),字几圣,杭州人。曾是仁宗庆历五年(1045)乡试第一,与王觌一样,是个“解元”;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东阳知县、群牧判官、三司户部判官;以文学受知宰相韩琦,终祠部郎中。有《韩魏公遗事》一卷,《考德集》三卷,强至所集韩魏公薨后时贤祭文挽诗。《强至祠部集》四十卷,曾巩(南丰)作集序,称其文备古今,体兼人所长。“司户参军”是干什么的?宋朝各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职级低于进士第四人刘挚、第五人章惇的“试衔知县”;与进士第六的蔡确授职“邠州司理参军”同等,管理地区的财税。对应“户部”,行使财政、税务、人行、民政有关职能。秀州风光 源自网络“秀州”是个好地方。包括旧嘉兴府(今嘉兴除海宁以外的地方)与旧松江府(上海市辖的吴淞江以南部分),下辖嘉
四、王觌的前期任职经历
《东都事略·卷九十四》明确记载,王觌进士释褐第一次授职为:秀州司户参军。按照嘉祐三年的有关规定,结合嘉祐四年的授职条例,与同科进士第六的蔡确“任邠州司理参军”的授职类同,且任职地区位条件优越,可知王觌的进士名列一甲,“进士及第”,且名次靠前!
1、首任秀州司户参军(1059年五月—1062年九月)
王觌在嘉祐四年(1059)五月初三日,授职秀州司户参军。这是个初等幕职官。
“司户参军”是干什么的?宋朝各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职级低于进士第四人刘挚、第五人章惇的“试衔知县”;与进士第六的蔡确授职“邠州司理参军”同等,管理地区的财税。对应“户部”,行使财政、税务、人行、民政有关职能。
秀州风光 源自网络
“秀州”是个好地方。包括旧嘉兴府(今嘉兴除海宁以外的地方)与旧松江府(上海市辖的吴淞江以南部分),下辖嘉兴(含秀州区)、海盐、华亭、崇德四县。地处沿江沿海发达地区嘛!
王觌的好友强至(1022~1076年),字几圣,杭州人。曾是仁宗庆历五年(1045)乡试第一,与王觌一样,是个“解元”;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东阳知县、群牧判官、三司户部判官;以文学受知宰相韩琦,终祠部郎中。有《韩魏公遗事》一卷,《考德集》三卷,强至所集韩魏公薨后时贤祭文挽诗。《强至祠部集》四十卷,曾巩(南丰)作集序,称其文备古今,体兼人所长。
嘉祐四年(1059),他在东阳知县任内,写有一首五言律诗《送王明叟赴秀州法掾》:
去去持丹笔,当官议是非。
壮心低仕路,恋涕湿亲衣。
汲浪樯乌急,吴霜稻蟹肥。
论文杯酒后,从此故人稀。
注:法掾[yuàn],是官署属员的通称。
表达了友人惜别之情。王觌与强至是忘年交,强至长王觌14岁;但同时,他们也是把酒论文的故人。强至五子,献明行三十,陟明行三一,浚明行三六,渊明行三七,伟明行三八。宋史有强渊明传。
2、回老家如皋丁父忧(1062年九月—1063年底)
可是,嘉祐六年(1061)三月二十九日,伯父王惟清以疾考,终于京师之馆舍,享年五十四,堂兄王观在如皋丁忧。嘉祐七年(1062)九月十日,王觌的父亲王惟熙卒于光禄寺之正寝,年四十六,王觌也要回乡丁忧。
这个时间是挺不巧的,按照任期,正是考核之年,可是现在还在年中,这种情况就有点复杂。也顾不上啊!
丁父忧,直到嘉祐八年(1063)十二月十七日,王惟清、王惟熙老兄弟二人,同时合葬于如皋县赤岸乡之先茔左右两侧。这才赴京报到,等待新的任命。
可是,这一年其实事情比较多。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仁宗帝崩于福宁殿;四月初一,皇子赵曙即皇帝位,是为英宗;尊慈圣光献皇后曹氏(丹姝)为皇太后。可是,这个宗室出生的新皇帝他精神失常了,没办法,宰相韩琦提议,由曹太后垂帘听政。
尊慈圣光献皇后曹氏(丹姝)为皇太后 源自网络
3、权许州观察推官(1064年初—1070年底)
丁父忧还朝,王觌得到的第二个授职是许州观察推官。
“州观察推官”:唐朝开始设置 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 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助理郡政。
“许州”是哪里?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北宋元丰三年(1080),升许州为颍昌府,领长社、长葛、襄城、郾城、临颍五县。
许州府衙 源自网络
这个授职虽说是在英宗朝,其实是曹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她垂帘听政十三个月,据说是历史上难得的民主政治时期。王觌这个许州观察推官,从治平元年(1064)起任,要干到什么时候?
4、首任贡举点检试卷官(1065年正月至四月)
新的差遣很快就来了!这是在治平二年(1065)正月。《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英宗治平二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学士冯京等权知贡举,龚鼎臣封印卷首,刘攽、顾临、黄履、王存、王觌充点检试卷官,张师颜、傅卞、蔡冠卿、孙固、朱公绰、王广廉充诸科考试官,集贤校理宋敏求、滕甫考试知举官亲戚举人。
状元执政冯京
我们注意到,其中,“王觌充点检试卷官”。
“点检试卷官”:各级考试均置此官,按课题不同,分别考校举人试卷,批定分数,初定等第进呈;在知贡举官决定合格与否及等第后,再检查试卷中有无杂犯事项。
王觌这个进士贡举阅卷老师,最重要的职能就有点类似于当今专业论文比赛的评委!挺高级的。一个初等幕职官,怎么就有这样的资格啦?还不是因为他在太学早就声名远扬,又考了个“开封解元”,“进士一甲”名次靠前吗!
再看看,知贡举的是谁?翰林学士冯京!皇祐元年(1049)贡举状元,他连中三元,文名盖世,德惠天下;他不愿意做皇帝宠妃的姪女婿,却先后娶了宰相富弼的两个女儿,民间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他后来也做到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位列执政;甚至有人提议他做宰相,与王安石分权。王觌的父亲王惟熙,也是皇祐元年(1049)贡举的考官。
王觌出任点检试卷官,该是冯京提名的吧?!
与欧阳修点名梅尧臣出任点检试卷官有一比!
两个多月的贡举省试加殿试很快就结束了,关于这次考试的具体情况,以后再说。他有没有回到自己工作岗位去?好事还会来吗?
5、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1070年底—?)
好事还是来了!虽然有点迟。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107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被伟大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正式主政北宋政权,担任右宰相。
宰相王安石 源自网络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熙宁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从熙宁二年(1069)开始酝酿。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便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熙宁变法的决策机构(深改办),以“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统筹兵财民三权,提供政策法律支持。初置时,由参知政事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在陈升之改任宰相之后,改由枢密副使韩绛同领。变法派在朝廷上逐步占了上风后﹐条例司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于熙宁三年五月废去﹐其权归于中书,重新设立编修三司令式司。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有两份任职文件。一份是任命宰相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另一份是编修三司令式的领导班子成员及其工作班子组成人员名单,“权许州观察推官王觌”名列其中!职务为“删定官”,表明王觌直接进入了这场改革的核心;发文日期是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庚辰)十七日。
《宋史·卷十五·本纪·神宗二》记载: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丁卯(初四),以韩绛、王安石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珪参知政事。庚辰(十七),命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什么意思?简称同平章事,是宋初宰相的官衔。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至元丰改制时废。
“三司令式”又是什么意思?度支、盐铁、户部称三司,掌管财务(相对于财政部、税务总局、央行);令式是指章程,程式;三司令式:财务法规、律令的统称。
续资治通鉴长编册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八记载:熙宁三年(庚戌,1070)十二月庚辰(十七),命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并敕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翰林学士元绦、权三司使李肃之、权发遣盐铁副使傅尧俞、度支副使王靖、同修起居注李寿朋、集贤校理陈绎、权户部副使张景宪,并同详定。太子右赞善大夫吕嘉问、光禄寺丞杨蟠、崇文院校书唐垧、权许州观察推官王觌、三司推勘公事乔执中、检法官李深、勾当公事张端、著作佐郎赵蕴周直孺、均州军事判官孙亶,并为删定官。觌,泰州人也。孙亶、周直孺、赵蕴、张端已见。李深、乔执中已见。王觌,泰州人。唐垧已见。吕嘉问已见。李寿朋已见。傅尧俞已见。王靖,旦孙,已见。张景宪,师德子,已见。
这里面,文字记述有点烦。算了,不谈这个!
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庚辰(十七)。王觌的身份是:权许州观察推官。诏命的差遣是:并为删定官。删定官为八品。不仅是职务和职级升了!
宋代所设的敕令所是编纂整理各种行政命令的机构。宋代以枢密院编修三司令式、敕文、诸司库务岁计条例为三所,即编修三司令式所,简称‘敕令所’。以敕令所提举详定一司敕令所为最显著。一司敕令所是起草皇帝命令的机关,其长官为“敕令所提举”,此官由宰相兼任;同提举,执政兼任。下设详定官和删定官。
北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始置,主管编修敕令格式,掌、辑、录诏旨,纂类成书。编修三司令式,初令宰相王安石提举。后编修敕令格式,皆以宰相为提举官;执政、参知政事,为同提举官。侍从官兼通法令者,为评定官;由职事官内差充删定官。
我们注意到,诏令宰相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这是领导小组组长;同提举的七人,分别是翰林学士元绦、权三司使李肃之、权发遣盐铁副使傅尧俞、度支副使王靖、同修起居注李寿朋、集贤校理陈绎、权户部副使张景宪,这些都是执政官和侍从官,是朝廷要员。侍从官之通法令者为评定官;同时指定了九名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王觌就在其中,排名第五,比后面一些“厅官”靠前,说明他是被官家认可的“通法令”的职事官。
这一点也不奇怪,王觌的父亲王惟熙,嘉祐二年(1057)八月 也曾被点将,抽调到中央,参加由宰相韩琦、曾公亮、富弼主持的《嘉祐编敕》!
何等荣耀!
我们还注意到,王观的同年吕惠卿,释褐真州推官任期满后进入京城,拜见王安石,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时,意见有许多相合的地方,二人因此订交。由此进入权利中心,曾接替王安石担任宰相。后来,也与王觌多有公案。
6、求任润州观察推官(1073?—1074年六月)
编修三司令式,是这项变革的先导和一翼!熙宁三年(1070),王觌担任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相当于进了“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宰相王安石挂帅,一众执政官和侍从官做他的顶头上司,为改革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按理说,这个职位是不错的。社会地位挺高吧!但是,王觌还是主动请求外放了。
《宋史·王觌传》:王觌,字明叟,泰州如皋人。第进士。为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不乐久居职,求润州推官。二浙旱,郡遣吏视苗伤,承监司风旨,不敢多除税。觌受檄覆按,叹曰:“旱势如是,民食已绝,倒廪赡之,犹惧不克济,尚可责以赋邪?”行数日,尽除之。监司怒,捃摭[注]百出。会朝廷遣使振贷,觌请见,为言民间利病。使者喜,归荐之,除司农寺主簿。
注:捃摭[jùn zhí],指搜罗材料以打击别人。
说是不喜欢长久居于一职,求任润州观察推官。这里面总有不便明说的原因,我们暂不深究。但是我们知道,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等,王觌肯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于是,他提出要下去!求什么职务不行?要去“润州”?什么情结?“东吴招亲”?“北固楼,望神州”?“生子当如孙仲谋”?不是吧!但是,润州绝对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真的与此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后面慢慢说。
刘攽
王觌与好友刘攽是忘年交,刘攽长王觌13岁。他与王觌同时担任治平二年(1065)贡举的点检试卷官。在刘攽的《彭城集·卷二十四》里面有一份保举王觌的奏章:
《荐王觌状》:“准敕应台谏官、馆职,各举才行堪任升擢官一员。令中书审察,如所举不谬,取旨随材试用者,右谨具如前。臣伏见,新授权润州观察推官王觌,学问通达,不惑异说。其在乡里,以孝弟见称。其于仕进所谓行已有耻者。臣今保举克应前件诏书,如经试用,有不如举状,臣甘连坐。谨具状奏闻。”
这是作为保函留档的。刘攽当时已是员外郎身份、馆阁校勘差遣。
“权”:是试官或暂时代理的意思表达。
宋代的推官是地方政府中的审理和司法官员。
熙宁七年百年一遇的大干旱,对于宋朝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光州司法参军郑侠的一幅《流民图》,差点搅乱朝廷政局,人们对于干旱的认识及其应对,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定程度上成为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四熙宁七年(1074)记载:六月辛未(初八日),著作佐郎黄颜言,给纳青苗钱谷,乞明立条约,使州县官吏视年之丰荒合请数给散,毋以元散数为额。权润州观察推官王觌言,青苗钱乞自今灾伤五分以上当展料者,旧欠展料钱谷皆未得催理。诏并送司农寺。
当时,重灾区达33处。浙东浙西旱灾,州郡派官吏视察苗稼灾情,按照监司发布的旨令,不敢多免除赋税。王觌承受檄命,被“路”(对应现在的省)一级抽调去二浙重新按察,他叹息说:“像这样的旱灾势头,百姓粮食已断绝,倾尽粮仓供给,犹恐怕不能救济他们,还能以赋税督责他们吗?”过了几天,全部免除。监司愤怒,搜罗材料百出,诋毁打击他。恰逢朝廷派使臣(中央政府)赈济借贷,王觌求见,对使臣诉说民间利弊,使臣感到高兴。作为一个下层官员,王觌的奏章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诏送司农寺执行。赈灾使臣黄颜回朝还推荐王觌,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
看起来这位使臣著作佐郎黄颜,是一位好官。黄颜,字择中,吴县人,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著作佐郎、司农寺主簿,迁太子中允兼监察御史里行,三年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罢知太常礼院、国史院编修。
7、司农寺主簿(1074年六月—?)
《宋史·王觌传》:除司农寺主簿,转为丞。司农时为要官,进用者多由此选。觌拜命一日,即求外,韩绛高其节,留检详三司会计。绛出颍昌,辟签书判官。坐在润公阙免,屏居累年,起为太仆丞,徙太常。
司农寺,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宋神宗时,为推行新法的重要机构,常平新法(即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等都由它参与制订并监督执行。司农寺长官有: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少卿、丞以两制、朝官以上充;主簿一人,以选人充。“选人”:低级文职官员的统称,其中包括幕职官和州县官两类七阶。
这个时间仍在“熙宁中”。
8、转任司农寺丞(1074年六月—?)
接下来的职务任免让我们始料未及。
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转任司农寺丞,虽然仍为正八品,但这是京官,不属于“吏”。
司农当时是清要官职,升官的人多经由这个职位。王觌委任一天,就求外任。这绝对是有想法吧!谁看不懂?只是不想说而已。
这里稍微透露一点,因为王安石特别敬重胡瑗,又特别爱惜胡瑗的学生。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已经起用王觌担任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可是他有想法,主动要求去润州做了观察推官;转了一圈,进了司农寺,由主簿转升到丞,他又说不干了!
9、任检详三司会计(1074年?—1075年八月)
说白了,你不是对王安石的改革有看法又是什么!可是你就是不想说!!
宰相韩绛画像 源自网络
首相韩绛看得很清楚!韩绛认为他节义高尚,把他留任检详三司会计。
韩绛之前曾担任过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任命他和王安石为宰相时,韩绛位居王安石之前,但是他临危受命,人在前线,并不主持全面,但他是改革的倡导者和有选择的支持者。
熙宁五年(1072)四月,60岁的韩绛连上十章,坚请提前退休,均被宋神宗否决。才60岁呢,怎么就要退休,通常70岁退休,宰相总要工作到75岁。也是有想法!(韩绛前后四次任宰相、四次罢相)然后就是第一次罢相。
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坚请罢相,竭力推荐韩绛回来主持全局。韩绛到任首相,又提出复置一度被裁撤了的“三司条例司”,“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这里。由于政见不同,工作又遇到巨大的矛盾,他又提出辞职。宋神宗又是不同意。
王觌那个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隶属三司条例司;现在他把王觌留在了三司会计司,任检详三司会计。也不提拔。挺讲究策略的。
10、任颍昌府签书判官(1075年八月—1076年二月?)
在与王安石的争执中,韩绛数次请求罢相。在神宗眼中,韩绛已经成了王安石为政的阻碍,到了不得不让韩绛离开中书的地步。神宗与韩绛君臣之间、韩绛与王安石同僚之间已经难以协作,处理国事了。
熙宁八年(1075)八月,吏部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韩绛罢为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为了让他照顾家属,经王安石说情,宋神宗特许韩绛回家乡任职,即知许州。这在宋代是很难得的荣誉,因为宋代,对回原籍任职一般有制度限制。
韩绛征召王觌为颍昌府签书判官。中央不派“通判”的地方,签书判官就是地区的二把手,要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件才生效。编制在监察系统,可以保留京官身份。
11、在集庆军判官任上(1078?—?)
元丰元年(1078),王惟熙在集庆军(今安徽亳州)判官任上。1076年二月韩绛移知太原府,王觌的任职什么时候在此调整,没有确切信息。这一年正月丁卯王惟熙母亲徐氏仁寿县太君去世,回乡丁母忧。其年三月甲午,母祔葬于泰州如皋县司封君之墓。
12、退居多年(1078?—?)
丁母忧期间,王觌却因在润州公阙某事牵连(当初因为赈灾的事得罪人了吧!),被免职退居累年。我们还不知道,王惟熙退居期间究竟做了些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平反,什么时候重启。后来,起用为太仆寺丞,移任太常寺丞,这些经历写在《王觌传》里面。
13、起用为太仆寺丞(1078?—?)
太仆寺,掌车舆马政;太仆寺丞,参领寺务。国办管后勤?车队,养马场,王安石“嘉祐中”不就是群牧判官吗!这不是挺好吗?有俸禄就好。有时间出去带学生,教书去!育人哉!王安石在国家养马场那段时间,王观王觌、曾巩家六口、欧阳修四个儿子全都在胡瑗先生那里读书,只有欧阳家的四娃“小和尚”欧阳辩,年龄太小才9岁,又是临时决定参加嘉祐二年的贡举考试,就请了王安石做课外指导老师!
太仆寺
太常寺 源自网络
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北宋前期卿、少卿为寄禄官,置判寺官掌寺务,丞以久任礼官品阶较高者充任,理寺务。
王觌的上述经历,未发现更详细记载。
关于王觌新的任职,《宋史·王觌传》用:“哲宗立,吕公著、范纯仁荐其可大任,擢右正言,进司谏。”一言以蔽之。
应该说王觌的仕途即将步入正轨,我们接下来分章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