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供电公司近况,国网武威供电公司让电力造福高原群众
武威供电公司近况,国网武威供电公司让电力造福高原群众 “以前怕春旱时候浇不上水,我们都不敢多建大棚,现在电压稳了,抽水用电有了保障,我建了12座大棚,全种上了辣椒,今年仅辣椒收入就能达到十几万元。” 哈溪镇古城村大棚蔬菜种植户甘世基扳着手指头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 天祝县哈溪镇古城村曾是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过去靠天吃饭,群众收入低。今年,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56户农户建起了日光温室,种上了红提葡萄、辣椒等高原夏菜,村里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宝地。 田生林告诉记者,以前住的地方山大沟深,路不通,电压不稳,学生上学、村民看病都很难,山地靠天吃饭。现在,68户村民整村搬迁到了这里,人均分配了1.5亩地种植藜麦,每家有1座温棚,种植海鲜菇。充足的电力既保障了生活用电,又在温棚种植和暖棚养殖安装了保温设施,供电员工不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优质可靠的电,让移民生活越来越好。 “我在公司上班,从种粮农民变成了工人,这个月的工资是280
“拌料、装袋、灭菌、养菌、出菇,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可靠电力的保证。明年我们将400万袋的生产量扩至800万袋,今年打算申请增容,计划将变压器从200千伏安增至400千伏安。”天祝县南阳山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金云指着自己手里的菌棒,高兴地说。今年以来,国网武威供电公司以可靠的电力供应和方便、快捷、优质的供电服务,全力助推天祝县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入秋后,天祝县松山滩的藜麦挂果成熟,丰收在望,乡村藜麦产业园姹紫嫣红蔚为壮观,为移民新村增添新景象,加上古城、辽阔的大草原,引来四面八方游客驻足观赏。去年以来,天祝县以万亩高原藜麦种植基地为基础,以藜麦小镇和藜麦主题田园综合体为依托,全力打造“中国藜麦之都”,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我们搬迁到祥瑞新村后,政府给我们分配了6亩地和1座种植温棚。我们将6亩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种植藜麦,自己在温棚里种植食用菌,一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日子越来越好了。”从松山镇中大沟村红豁岘搬迁来的田生林感慨地说。今年,松山镇在南阳山移民点种植藜麦33000亩,各移民安置点还建起了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等,仅在南阳山德吉新村食用菌棚就达到了100座。
电网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攻坚至关重要。国网武威供电公司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和移民安置点建设,2014年至2017年,该公司对天祝县南阳山移民点电力配套设施共投资2182.6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21.88公里,0.4千伏线路74.27公里;安装配变58台,安装电能表6043块,服务用电客户6043户。
田生林告诉记者,以前住的地方山大沟深,路不通,电压不稳,学生上学、村民看病都很难,山地靠天吃饭。现在,68户村民整村搬迁到了这里,人均分配了1.5亩地种植藜麦,每家有1座温棚,种植海鲜菇。充足的电力既保障了生活用电,又在温棚种植和暖棚养殖安装了保温设施,供电员工不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优质可靠的电,让移民生活越来越好。
“我在公司上班,从种粮农民变成了工人,这个月的工资是2800元,公司还为我办理了‘三金一险’,现在我也可以在家门口挣养老金了。”在天祝县南阳山农业有限公司上班的李春梅开心地告诉记者。据了解,南阳山农业有限公司已经为周边乡村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天祝县先后在南阳山德吉新村、松山镇鞍子山村、打柴沟镇火石沟村等76个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移民15708户、64552人,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和松山镇红山根等易地扶贫搬迁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4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4897座。
“供电公司改造了果蔬大棚供电线路,大棚浇水灌溉问题得到了一次性解决,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辅热设备加温育苗,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8月21日,在天祝县哈溪镇古城村,看着前来改造棚内线路的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员工忙前忙后,果农陶金海感激地说。
天祝县哈溪镇古城村曾是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过去靠天吃饭,群众收入低。今年,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56户农户建起了日光温室,种上了红提葡萄、辣椒等高原夏菜,村里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宝地。
“以前怕春旱时候浇不上水,我们都不敢多建大棚,现在电压稳了,抽水用电有了保障,我建了12座大棚,全种上了辣椒,今年仅辣椒收入就能达到十几万元。” 哈溪镇古城村大棚蔬菜种植户甘世基扳着手指头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国网武威供电公司把农网改造工程作为重点,果蔬大棚建到哪里,电线就架到哪里,全力打造了一条以推进产业链蓬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服务通道,让果蔬基地“动力”十足。如今,天祝县的果蔬大棚棚棚通电,大棚果蔬源源不断运往各地,充足电力加快了天祝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本报全媒体记者马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