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为什么吃山珍?关于云南山珍的魔幻故事
云南人为什么吃山珍?关于云南山珍的魔幻故事据分析,100 g干品中含蛋白质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热量338千卡,灰分4.0 g,Ca23 mg,P500 mg,Fe50 mg,核黄素3.68 mg。此外,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肉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大腿蘑营养丰富,出口欧美、日本等国。成书于嘉靖五年(1526年)的《南园漫录》记载,“鸡枞,茵类也。惟永昌所产为美,且多。……镇守索之,动百斤。果得,洗去土,量以盐煮烘乾,少有烟即不堪食。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所以为珍”。鸡枞雨季多生于山野的白蚂蚁窝上,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形,色黑褐或微黄,菌摺呈白色,老熟时微黄,有独朵生,大者可达几两,也有成片生。鸡枞至今未成功实现人工栽培。白葱菌
又到了各路菌菇纷纷冒出的季节,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些神奇的食物~~
出了云南大概再也找不到菌菇有这么多种类的地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菜市场,山野路边,随处可见摊贩摆卖。因为每年都有大量食用后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所以大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会识别和烹饪在食用~下面先来介绍一下菌菇的种类~
鸡枞菌
鸡冢、鸡宗、鸡松、鸡脚菇、蚁枞等,称之为菌中之王,其肉肥硕壮实,质细丝白类似鸡肉,故名鸡枞。它含有钙、镁、铁、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灰分、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鸡枞中的氨基酸含量多达16种,含磷量高是鸡枞的一大特点。
鸡枞吃法很多,鸡枞经过晾晒、盐渍或用植物油煎制而成为干鸡枞、腌鸡枞或油鸡枞,可以贮存较长时间。鸡枞产季为每年的六至九月,多半生长在未受污染的红壤山林的半山坡上。
成书于嘉靖五年(1526年)的《南园漫录》记载,“鸡枞,茵类也。惟永昌所产为美,且多。……镇守索之,动百斤。果得,洗去土,量以盐煮烘乾,少有烟即不堪食。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所以为珍”。
鸡枞雨季多生于山野的白蚂蚁窝上,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形,色黑褐或微黄,菌摺呈白色,老熟时微黄,有独朵生,大者可达几两,也有成片生。鸡枞至今未成功实现人工栽培。
白葱菌
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肉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大腿蘑营养丰富,出口欧美、日本等国。
据分析,100 g干品中含蛋白质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热量338千卡,灰分4.0 g,Ca23 mg,P500 mg,Fe50 mg,核黄素3.68 mg。此外,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
牛肝菌
牛肝菌(又称“羊肝菌”)类,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云南省牛肝菌类资源丰富,主要有白、黄、黑、红牛肝菌。白牛肝菌,又称美味牛肝菌,生长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收。白牛肝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云南省各族群众采集鲜菌烹调食用。西欧各国也有食用白牛肝菌的习惯,除新鲜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干燥,加工成各种小包装,用来配制汤料或做成酱油浸膏,也有制成盐腌品食用。云南省从一九七三年起出口白牛肝菌,销往西欧。黄、黑、红牛肝菌与白牛肝菌同科,食用方法相同,味道近似。
牛肝菌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腺膘呤、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可药用,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还可用以治妇女白带异常。它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活血、补虚提神等功效。
干巴菌
干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7~9月生长在马尾松树下。这种菌没有菌盖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状,故俗称为牛牙齿菌。干巴菌刚出土呈黄褐色,老熟时呈黑褐色。肉质坚硬、干燥、含有钙、蛋白质、硫胺素等营养成分,有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腌牛肉干当地百姓称为干巴,因而此菌得名干巴菌。
干巴菌香味浓郁、肉质坚韧,含有钙、铁、蛋白质、硫胺素等营养成分,因有一般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而腌牛肉干群众称为干巴,因而得名干巴菌。
青头菌
青头菌主要生长在树林中的草丛中,每年6~9月出茹。刚出土时有点像球形,以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质地坚固,呈青绿色和白色混合状。菌肉色白质嫩,香气芬芳,含蛋白质、钙、磷、铁、硫、胺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青头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
一般人都适合食用,尤其适合有眼疾、肝火盛、忧郁症、痴呆症患者食用。
气味甘甜,微酸,无毒;主治眼目不明,能泻肝经之火,散热舒气,妇人气郁,服之最良。对急躁、忧虑、抑郁、痴呆症等病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大家都知道,云南的食用菌(云南人称之为”菌子“或”届儿“)种类多,当地人很爱吃,尤其夏天的旺季,更是要大吃特吃。
然后,先是出现了一条评论:
@amala-vij: 每个云南人都有一个吃菌中过毒的朋友
但是七八月不吃菌一年就白过
接下来,云南各族群众纷纷在评论里讲述自己和亲友的中毒经历,看后好想去云南中一次毒。
@自从看了太宰治villingen:中过两次,吃黑牛肝菌中的毒,出院吃牛肝菌接的风
@老焖肉:中毒的时候觉得头有水缸大,手脚像火柴,满桌子小人跑来跑去,电视机顶上长满30厘米以上的野草,风吹过来一浪一浪的,过瘾得很。
@ Kc_笑嘻嘻:数一数。我爸中过 我姑姑中过 我家保姆中过 我叔叔中过 就是这么拽
@吃金坷垃体重千八:每年都有亲戚上山——挖菌子——洗胃。。。非常执着
@花间一壶茶茶茶茶茶:数一数,我初中同学全家中毒
学校还号召捐款了
@长得肥还爱吃的刘婕:告诉外地小伙伴有的菌子中毒看到的幻觉是各种小人,居然认为我在忽悠他们,下次搞个凉拌见手青让他们爽爽
@潜龙勿用易小畅:不吃菌的云南人算云南人吗!!从小吃到大没中过毒,希望这个夏天过得去……老人们都说这是命,一桌子吃菌的,有的毒死了有的屁事没有,反正每年七八月总要死那么几个
@vikalpa:云南人骂人是疯子会说“你怕是吃着菌儿了!”可见中毒普遍!哈哈哈!
@妞儿王的小公主:我们老师中毒过 说有一排皇家侍卫在打鼓
@祁小钰:吃了蘑菇中毒看到的,是作为一个蘑菇看到的世界!
@s兔h兔o兔:听过设计朋友说,做工后收不到款,因为老板吃毒蘑菇挂了
@八卦探测机烩饭:前两天我妈的朋友吃菌中毒看到漫天的铁丝衣架在飞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Z_Jin_oO:我爸说过我小时候在云南那阵子,他买了菇招待客人,因为我太小了,就让我先睡,结果他们全都中毒了,我那么丁点如果吃了可能跪了,我真命大系列。
@做一只安静的MADAO:你们暑假是去找兼职,我们云南人暑假去找菌
@花开在窗外:我有一年吃了一斤多牛肝菌,中毒了,闭眼就出现幻觉,黑白的骷髅头朝我飞来然后粉碎,后来换成树林里湖边有一群很小的小人儿在拉船,我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不过因为没到发疯的程度我就没去医院,幻觉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
@饭叨叨-:中过毒的云南朋友抱紧我哈哈!我中毒时看见的小人人很像彼得潘,绿色的带着尖尖的帽子特别可爱
后来去医院急诊一屋子坐的全部是中毒的,后来我们就聊开了,,,有个嬢嬢说看见蛇蜕皮。。。特别血腥,还好我没看见呵呵
@Island_B:吃菌中毒以后白天可以看见跳舞的小人人,萌萌哒。晚上就比较恐怖,看到的都是恐怖片系列。
@未未__:身为云南人看完评论表示没中过毒简直人生不完整。。不说了,暑假回家中毒去
@一字铸骨同好会:看评论开始觉得,大云南人民的吃货之路是由:采蘑菇的小姑娘,洗刷刷和死了都要爱组成
@张圈圈要好好学习:我妈回到家发现我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跟看不见的小伙伴玩儿的很嗨,其实就是中毒产生幻觉了
@哎姒哎沐:我亲戚去云南出差吃蘑菇中毒说看见好多巴掌大小人在跑,一起吃的云南人就没事
感觉云南人已经大多数有抗体
看起来是不是特别魔幻??哈哈,说笑归说笑,不能拿生命安全开玩笑,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食用安全,下面介绍一下~
采后处理
选菇
野外采摘的牛肝菌有时会混有杂菌、杂物,加工前要仔细精选,将不同种类的牛肝菌进行分类,分别加工,以保证加工产品的纯正。
摊晾
雨天或阴天采摘的菇本含水量高,要在通风干燥处摊晾l—5小时,以降低菇体水分。采后不能及时加工的牛肝菌也应在通风处滩晾。
去杂
用不锈钢刀片削去菌柄基部的泥土、杂质,去除树枝、落叶、毛草等杂物,提高产品的净度。
分类
按牛肝菌的种类、菌的大小、菌伞的开放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幼菇、半开伞菇、开伞菇等类别,分类切片加工。
切片
用不锈钢刀片沿菌柄方向纵切成片,切片要求厚薄均匀,片厚1厘米左右,尽量使菌盖和菌柄连在一起,切下的边角碎料也可一同干制。切片时不宜用生锈的菜刀,否则会影响干片的色泽,降低品质。
摆片
牛肝菌切片后要及时脱水干制,干制前必须合理摆片,应按菌片的大小、厚薄、干湿程度分别摆放。晾晒时可将菌片放在竹席、窗纱或干净的晒坪上;烘干时将菌片排放在烘筛上,摆片时切忌堆积、重叠摆。
干品烹制前应先用淡盐水泡发,并剪去菌盖头(封闭的一端),否则会有怪味。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和高温潮湿的地方,开封后应尽快食用。
野生菌味道鲜美,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经常食用菌类,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有很多帮助。而吃菌却潜藏着中毒的危险。而且,据资料显示,一次多食或连续食用野生菌,会导致人体血糖降低。因此,即便不中毒,多食野生菌也会出现全身无力的现象。
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躁、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4、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2、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3、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4、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5、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