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内简,庄子外篇秋水篇七
庄子·外篇内简,庄子外篇秋水篇七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乐与悲皆是人之情感,鱼是否有乐与悲在于观鱼人的情绪状态,倘若一个人心情很好时,看到鱼儿游来游去会觉得它们自由自在,很快乐游着、嬉戏着;而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鱼在水中游,可能又会想:“恐怕鱼也有自己的烦恼吧,只能待在水中,就好像自己一样受困于情。”可鱼就是鱼,没有人的思想,没有人的智慧,一切都是天性,都是本能。那些所谓的情绪都是人为赋予的。
- 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好的时候看见平时上下班途中的绿叶都觉得那么亲切,那么具有生命力,阳光都那么温暖,感叹生命的美好,大病初愈或是封闭数月之后出来的瞬间都是这样,其实就是得偿所愿,精神上的满足会令自己看待一切都是好的。反之,则从来不会去在意,从来不会去感受,即便注意到了也会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
- 在看待事物,对待他人时常常都会主观臆断,以己度人,对于他人所做之事感到不解,可笑甚至言语攻击。就比如视频上看到做好事的人,会被人说成是作秀,看到各种各样的网红会有各种各样的评论,跳的那么差还好意思跳,唱的那么难听还好意思发出来等等。不仅是对不认识的人如此,对于身边的人也会这样。就好像我们饭桌上的文化一样,我们热情好客,请客人吃饭时,生怕对方没吃好,一味的劝,一味的夹菜,也许对方真的吃好了,或者不爱吃,但碍于情面还是吃了。劝酒更是如此,不把对方喝趴下,就觉得没喝好。都是自己以为对方没吃好,没喝好。
- 在生活中“自以为是”的事例有很多,有很多的无可奈何,父母对子女更是如此,当然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有时没有把握好分寸,反而适得其反,一味的打压,强制,导致子女逆反心理的加重造成不好的结果甚至是悲剧,正如最近的“高三学生杀母案”,追究谁对谁错已经没有了意义,而从中我们所能汲取到的教训,应当深思,如何培养孩子真的是需要智慧,需要双方良好的沟通,永远不要之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控制他人。夫妻之间亦是如此,近年来的杀妻案也时有发生,如果双方多一些沟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的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构成了世间百态。诚如最近经常看到的太古里的奇装异服,各种装扮,我们不是他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对于不了解的人或事,妄加评论或言语攻击都是不合适的。无论他们是为了彰显个性,还是为了追逐名利,还是其他,在不影响和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未尝不可。在如今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潮流喷涌而出,我们无法改变,更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其好坏,喜之则关注,不喜则无视,不必过分追逐,也不必满腔愤怒,泰然处之即可。
- 我非鱼,不知鱼之乐,我非鱼,不知鱼之悲,更不知鱼是否有乐与悲。凡事客观对待,少一些因主观喜好的妄自评论,少一些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而应兼顾彼此。不了解的事有很多,但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不理解的事也有很多,那就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人与事。喜之还好,自得一乐;愤怒不平不过是跟自己过不去罢了,而对方则自得其乐,意义何在?
- 说长道短,无论是热衷于大道,或是向往于佛心,还是立于中庸之道,终究是生存于凡尘俗世中,不经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何以明悟,何以知大道?大道从何而来,正是从俗世中点点滴滴的感悟积累而成。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吃穿用住行,以及各种文化思想都在让我们经历着,思考着,逐渐明悟万物齐一,未有不同,若有不同,是因划分的细小,为小异;若有相同,是因归纳总结,为大同。不知小,何以知大;不知大,何以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