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京冬奥17日看点:冬奥丽颖

北京冬奥17日看点:冬奥丽颖2月8日,谷爱凌没有听妈妈的话,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中,她用左转体偏轴1620,这个她从未在比赛中挑战过的超高难度动作,惊艳世界,逆势夺冠,拿下属于中国的第二金。我们的欢欣鼓舞不仅仅来源于金牌。武大靖最后一刻的冲刺,那种拼尽全力;队员们接力时的默契配合,那种团队间的绝对信任;大家都严守规则,那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敬畏……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骄傲与呐喊。难忘赛场上的青春热血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9金、4银、2铜,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冠,首金诞生。这无疑是本届冬奥会上的第一个高潮。

北京冬奥17日看点:冬奥丽颖(1)

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红网时刻记者 陈珉颖 长沙报道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随着闭幕式轻扬的柳枝,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落下帷幕。17天,中国人书写了自己的奥运,实现了对世界的承诺。作为一个记者,身处北京的这段时间,虽短暂,但却足以终身难忘。

难忘赛场上的青春热血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9金、4银、2铜,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

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冠,首金诞生。这无疑是本届冬奥会上的第一个高潮。

我们的欢欣鼓舞不仅仅来源于金牌。武大靖最后一刻的冲刺,那种拼尽全力;队员们接力时的默契配合,那种团队间的绝对信任;大家都严守规则,那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敬畏……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骄傲与呐喊。

2月8日,谷爱凌没有听妈妈的话,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中,她用左转体偏轴1620,这个她从未在比赛中挑战过的超高难度动作,惊艳世界,逆势夺冠,拿下属于中国的第二金。

世界沸腾了!当然也不仅仅来源于金牌。

“今天是我人生最高兴的一天,最高兴的一秒。我在最后一跳做了一个从来没有挑战过的动作,历史上没有女孩儿挑战过的一个动作。”谷爱凌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这个18岁的小姑娘在挑战自我,挑战人类极限,真正实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四朝奥运元老”,坚持多年最终圆梦的徐梦桃和齐广璞;十五年磨一剑,以一曲《忧愁河上的金桥》的完美演绎斩获金牌的隋文静和韩聪;打破奥运记录,完美诠释“英雄本色”的高亭宇……

不懈的努力,不止的前进,这让人激动的青春热血,诠释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动力与恒心——挑战不可能。

难忘赛场外的无私奉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传播的大背景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作为疫情发生以来首个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赛事,防疫工作的严谨,闭环内外的区分与管理,让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冬奥相关人员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不管是冬奥组织者,还是普通群众,都在为这次盛会付出自己的努力。

冬奥会期间,整个北京城市运行各领域的保障人员达18万,其中直接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的就有5万余人。

北京冬奥17日看点:冬奥丽颖(2)

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们。

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承担举办本届冬奥会的冰球比赛任务,这个大型体育馆的特点是门多、路多、房间多。为了确保闭环内外不交叉以及闭环内各类人员路线少重叠,该场馆运营团队的防疫副经理李婕从2021年10月就开始摸索制定路线,把场馆的路和楼梯走了超过100遍。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北京市公安局延庆分局交通支队的周海坤与延庆区张山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刘畅在2021年5月登记结婚,本打算在年底办婚礼。就在他们紧张筹备婚礼的时候,妻子刘畅接到了抽调人员进入闭环酒店的通知。经商议,两人决定将婚礼推迟。

……

大街小巷充满着冬奥与春节“撞满怀”的喜庆与祥和,而它背后是18万人的努力与付出。

他们是在场馆内外无处不见的“蓝精灵”,为来自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媒体等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他们是每天对上万份核酸样本进行检测的医疗工作者;他们是守在每条道路、每个路口的交通警察;他们是负责某个路段很少抬头的环卫工人……

难忘双奥之城的独有魅力

北京,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她的古老与现代,沉淀与创新都让人着迷。

雪后的故宫,蓝天白云映衬着白雪红墙。那一天,全网刷爆北京虎年的第一场雪。

北京冬奥17日看点:冬奥丽颖(3)

红网记者打卡雪中的故宫。

充满京腔京韵,眼神身段都是戏的京剧,瞬间“俘获”老中青三代无压力。

北京烤鸭、都一处烧麦、饺子、汤圆等传统美食,让无数外国媒体记者感叹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北京的文化沉淀毋庸置疑,而本次奥运展示出的现代、创新、乃至引领更让人惊艳。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这是世界上唯一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

在往届冬奥会中,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场地都是在永久混凝土地板上制冰形成。最初申办冬奥会时,提交的方案也是在“水立方”中建造永久的混凝土。然而这样,“水立方”就会失去“灵魂”。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出——用科技的力量实现“水立方”和“冰立方”的“冰水转换”。

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冬奥建设者为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艰辛试验和智慧建造。

“冰丝带”丝滑如奶的冰面;首钢滑雪大跳台中雪白赛道与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完美融合;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的雪车雪橇中心赛道;“5G 8K”的广泛应用……本届冬奥会共在60余个细分场景中测试应用了200余项技术,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为办好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提供有力保障。

闭幕即启程,期待下一次再见

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表示,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宏伟目标。

春节假日期间,仅北京的冰雪场所就一共接待74万人次,而北京现在注册的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已经超过5000人。

冰雪人口在不断增加,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也在不断夯实,随着“北冰南展”战略的实施,湖南也成立了自己的短道速滑队,一群花样的湖南少年正在离家2000公里外的吉林为冰雪梦奋斗。

北京冬奥17日看点:冬奥丽颖(4)

湖南短道速滑队新春合影。

相比北方的孩子,湖南的队员们起步比较晚。为了弥补不足,他们付出的是更加刻苦的训练。每天早上5点40起床,6点吃早饭,7点上冰,9点转场练体能,然后是中饭、短暂午休、再训练、晚饭、文化课……

“咱们湖南队上冰时间最久的队员只有9个月,但已经能达到国家一级运动的水平。”湖南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奥运冠军李坚柔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湖南队员们两点一线的自律生活和努力付出是有回报的,很期待8年后的冬奥,能出一个湖南的“武大靖”。

不论是“带动三亿人上冰雪”、还是“简约、精彩、安全”,亦或是“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北京冬奥会都实现了对世界的承诺。

17天,短暂精彩,热血感动。不舍再见,期待再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