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4位亲将:朱元璋之子宁王朱权
朱元璋24位亲将:朱元璋之子宁王朱权当时宁王朱权还拥有一定的护卫军,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说法,所节制的朵颜三卫骁勇善战,而宁王也是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荣耀万丈。朱权被分封到了喜峰口外的大宁城,这里是“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相当重要。宁王经常需要和哥哥们一起戍边打仗,慢慢地让朱权也成长了起来。但后来其孙朱允炆继位,他的这些叔叔们就成了其皇位稳固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明史》中有言“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说的就是这二人。朱棣自不用说,就藩期间多次北征,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后来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而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于1378年,他的母亲是张氏。自小朱权就聪明伶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十五岁的时候受命统领朵颜三卫骑兵,这支骑兵是对北元来说梦魇一般的存在。
常言道“读史可明智”,这句话总是没错的,虽然时代更迭变换,但是人心难变,古人经历过的,我们仍在经历。一些令人唏嘘的故事更是会不经意间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这其中明朝的故事可以说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权力倾轧、勾心斗角的历史总是让人唏嘘,而今天讲的是宁王朱权的故事。在普遍短命的皇子命运中,他却以71岁高龄离世,是个绝对的异类。
年少有谋,专镇一方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是个励精图治的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大明朝几代的安定富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他也是个著名的容易猜忌的皇帝,为了避免前朝覆灭的命运,明太祖选择让几个儿子各自领兵就藩,这样全国到处都是自己家的人,朱元璋为此也很自得。
但后来其孙朱允炆继位,他的这些叔叔们就成了其皇位稳固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明史》中有言“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说的就是这二人。
朱棣自不用说,就藩期间多次北征,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后来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而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于1378年,他的母亲是张氏。自小朱权就聪明伶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十五岁的时候受命统领朵颜三卫骑兵,这支骑兵是对北元来说梦魇一般的存在。
朱权被分封到了喜峰口外的大宁城,这里是“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相当重要。宁王经常需要和哥哥们一起戍边打仗,慢慢地让朱权也成长了起来。
当时宁王朱权还拥有一定的护卫军,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说法,所节制的朵颜三卫骁勇善战,而宁王也是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荣耀万丈。
但朱权单纯的藩王生活也终将结束,随着建文帝的登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群狼环伺的氛围,也让建文帝不得不动起了削藩的主意,为接下来的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笔。
靖难之役,被迫起兵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自然不能允许权力的分散,很快开始削藩。而朱棣也自是不服,从一开始的装疯卖傻,到后来直接撕破脸皮,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对抗朱允炆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此时的小皇帝也慌了神,赶紧召集各位皇叔们回来护驾,这个时候的宁王朱权手握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团,就成为了几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小皇帝越是催促,朱权越是要考量和观望,毕竟前不久削藩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后来小皇帝一气之下撤掉了朱权蒙古兀良哈三卫的节制权,这也成为让朱权彻底倒向朱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小皇帝相反的是,此时的燕王朱棣却是乔装打扮,单枪匹马地杀到了宁王的家门口,一番哭诉之后,一面表达自己是在是因为不得已而造反,而另一面却暗地悄悄和朵颜三卫的高级将领取得了联系。
等到朱权在郊外送别兄长的时候,“伏兵起,拥权行”,朱棣突然发难,将朱权绑架了起来,还以宁王的妻妾子嗣为要挟,逼迫朱权站在自己的一边,朱权没有办法只有答应。
这次的事件成为了朱权人生中的转折,朵颜三卫的势力最后也归于朱棣。但说到底,朵颜三卫实际上是宁王节制而不是掌握,几方实力自然也有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能被朱棣收买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文采了得的朱权还为燕王起草檄文,朱棣在此时也假惺惺地说着“事成,当中分天下”的空头承诺。有了朵颜三卫的加持,军队势如破竹攻下城池。建文四年,南京城沦陷,燕王朱棣改年号称帝。
寄情丝竹,郁郁而终都说“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安定之后,朱权也知道兄长当年的“可平分天下”不过是一句空谈罢了,所以自请离开去往封地。在封地的选择上,朱棣也没有给他选择的权力,将朱权定在了南昌。
除此之外,朱棣也没有给他藩王规格的府邸,而是安置在了江西布政司的官署中。朱棣非常忌惮这个“文韬武略”的弟弟,安排了密探进行监视,朱权一家老小没有办法,也只能选择蜷缩起来做人。
然而这样卑微也挡不住皇帝的猜忌,很快就有人检举朱权行巫蛊诅咒之事,也有研究认为此事是朱棣安排的,目的在于提醒和打压,虽然不了了之,但是却给朱权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自此,那个曾经政治上善谋的朱权彻底选择了安于现状,寄情于鼓琴读书等事务上,建筑精舍并遍请文学之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甚至开始认真钻研起道教修仙来。
令人没想到的是,虽然朱权在政治上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在他后半生将自己投身于文学、音律、戏剧和道教中后,竟无心之间将自己变成为了明朝少有的全才皇子。
在文学上他著有《通鉴博论》等作品,在戏剧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太和正音谱》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
而长寿的朱权历经了6个皇帝,不能说命运是给过他机会的,但是朱权性格沉稳淡泊,到最后并没有选择走上争权夺利的道路。
虽然在朱棣去世之后,朱权也曾上书后来的仁宗请求改换封地,但却被拒绝,不死心的朱权又请求赐给他一些田地,也没有成功。正统十三年的时候,一代宁王朱权薨逝了,享年71岁。
结语朱权的一生一波三折,年轻时初露锋芒,后来却被自己的兄长阴了一把,最后只能沉迷于丹丸之物聊以慰藉,这样隐忍一生看起来非常窝囊。
但从长远来看,明朝历代皇帝夙兴夜寐却早早薨逝有之,被斩杀不得善终也有之,而朱权历经6代王位更替却保住了性命,成为最长寿的皇子,还在文学和艺术上拥有不小成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时代中个人力量往往很微小,只有在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最终收获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