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大家看,老子的逆向思维告诉了我们什么?那就是透过现象,我们要学会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国家昏乱,有忠臣,当一个国家出现所谓的“忠臣”的时候,一定说明这个国家是混乱的,统治阶级是昏庸无能的。大道废,有仁义,当一个社会的大道没有了,就开始有人站出来提倡仁义了;慧智出,有大伪,当一个时代越来越推崇智慧、谋略、心机的时候,那么一定是有大奸大伪的事情发生,甚至是比较普遍了;六亲不和,有孝慈,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开始大力提倡慈孝的时候,一定是六亲不和的现象比较普遍了;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1)

在这一章中,老子的逆向思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来看一下:

大道废,有仁义,当一个社会的大道没有了,就开始有人站出来提倡仁义了;

慧智出,有大伪,当一个时代越来越推崇智慧、谋略、心机的时候,那么一定是有大奸大伪的事情发生,甚至是比较普遍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开始大力提倡慈孝的时候,一定是六亲不和的现象比较普遍了;

国家昏乱,有忠臣,当一个国家出现所谓的“忠臣”的时候,一定说明这个国家是混乱的,统治阶级是昏庸无能的。

大家看,老子的逆向思维告诉了我们什么?那就是透过现象,我们要学会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2)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仁义、慧智、孝慈、忠臣?是因为国家、社会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产生了分别心,所以统治阶级才会站出来提倡一些事情、倡导一些风尚。因即是果,果亦是因。

推而广之,我们思考一下,是不是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呢?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为什么?那是因为前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这40年,很多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国学智慧的学习和传承,甚至丢失了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所以我们才要呼吁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到什么时候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到了她应有的位置,也就没有必要再呼吁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六亲不和有孝慈,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慈孝?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慈孝的现象。那么反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父慈子孝,就像正常生活中的吃饭喝水一样平常,那么还需要提倡吗?也就没有所谓慈孝的分别了,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3)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统治阶级或者管理者应该怎么办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怎么理解这三者呢?就是把这些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统统的都去掉不要,不要过度的宣扬这些,老子倡导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那么这种思想对不对呢?我认为如果从对错的角度来思考,那就显得太狭隘了。老子在这里表达他的管理思想,虽然现在看来有些乌托邦的感觉,但是却无疑给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我觉得,这个意义是非凡的。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4)

后面老子继续解释,这些做法光形成制度还不行,还要有所属,也就是说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

其实老子是在提倡,要回归到人本真的状态,老子认为人在最初的时候,比如婴儿时期,是没有太多欲望的,是没有分别心的,一切都顺其自然,渴了饿了就哭,高兴了就笑,这就是素朴的状态。那么为什么成了人之后,反而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呢?就是因为被外界所影响,产生了分别心,产生了过多的私心杂念,所以老子说,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努力回归到最初的状态,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一点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比如孔子提出的“凡事不成,反求诸己”,大儒王阳明提出的“心即是理、心外无理”的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第24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十八十九章(5)

所以,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思想,现在看来,仍是惊人之语。我们先不要急着去辩驳,可以试着站在他的角度,站在产生这种思想的源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思考,那么这种思想的高度就足以让我们仰视。

关于这一点,您是怎么认为的?欢迎私信共同探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