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画质的太空探索游戏(你居然没玩过游戏界的火星救援)
卡通画质的太空探索游戏(你居然没玩过游戏界的火星救援)(如有他们的skype号请毫不犹豫扔给我✷(ꇐ‿ꇐ)✷)这篇肯定不是广告贴,我哪能勾搭到国外那些做游戏设计的小帅哥啊……再比如,最后马克要开着探测车完成一段长达50天的自驾之旅,才能到达飞离火星的地点。他带着14块超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每天只能在清晨或黄昏赶路,然后把电池板一块一块搬下车,一字排开充电,百无聊赖地等上一整天。这期间他只能干坐着晒太阳,什么都干不了,真是太太太乏味了。小说作者是个宇宙科学爱好者、超级宅男geek,自己编程计算出了火星旅行时间,所以小说里的时间线基本都是可信的。铺垫了这么长就是想说明,当进入外太空探索未知领域时,你所熟悉的一切快节奏、碎片化生活方式都要被抛弃,也没人能给你现成的行动指南。从火星上救回一个人,对双方都会是一场技术和心智上的双重考验。你必须头脑冷静、细致耐心地思考每一步选择。以上这些观感让我想起一个游戏APP,叫《生命线》(Lifeline),剧情和主
我是月初在澳门看的《火星救援》,这两天大陆上映要写稿,就把原著小说撸了一遍。结论是,在小说里生存要比在电影里难多了。
其实最关键剧透是一面国旗:P
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沃特尼挣扎着活了500多天,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无聊得要死。根本不像电影里“吃着土豆听着歌、开着小车干点活”那么嗨皮,在火星生产力水平基本为零的情况下,什么都要DIY,什么都得等、等、等。
小说里半本都在讲怎么种土豆,电影里的过程被简化得太小清新了。比如说吧,马克要把自己的新鲜粑粑和猪队友们留下的干燥便便进行搅拌,获得富有蛋白质和细菌的肥料,然后加点土和一和,再加点土和一和,再再加点土和一和……一点点混合出一大片有机土壤,然后还得翻土开垦,注意大棚是不能漏一点气的,乃们可以脑补下这座火星马铃薯庄园的臭气熏天……土豆哪里去挖,才没有“一挖一麻袋”的好事儿,呆萌天天等发芽等得眼儿都绿了。吃一年多原味煮土豆对吃货也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折磨,你看贝拉·塔尔就把这事儿拍成了万念俱灭的《都灵之马》,才不会那么开心呢。
再比如,最后马克要开着探测车完成一段长达50天的自驾之旅,才能到达飞离火星的地点。他带着14块超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每天只能在清晨或黄昏赶路,然后把电池板一块一块搬下车,一字排开充电,百无聊赖地等上一整天。这期间他只能干坐着晒太阳,什么都干不了,真是太太太乏味了。小说作者是个宇宙科学爱好者、超级宅男geek,自己编程计算出了火星旅行时间,所以小说里的时间线基本都是可信的。
铺垫了这么长就是想说明,当进入外太空探索未知领域时,你所熟悉的一切快节奏、碎片化生活方式都要被抛弃,也没人能给你现成的行动指南。从火星上救回一个人,对双方都会是一场技术和心智上的双重考验。你必须头脑冷静、细致耐心地思考每一步选择。
以上这些观感让我想起一个游戏APP,叫《生命线》(Lifeline),剧情和主题跟《火星救援》简直是绝配。几个月前这款APP曾在国外爆红过一阵,但因为中文版出得晚,所以国内反响一般。
这篇肯定不是广告贴,我哪能勾搭到国外那些做游戏设计的小帅哥啊……
(如有他们的skype号请毫不犹豫扔给我✷(ꇐ‿ꇐ)✷)
《Lifeline》是一款文字类冒险游戏(AVG),界面像一个通讯设备屏幕,非常复古和简单。玩法也十分单一,只能做出一系列二选一的阅读选择题,比起游戏更像一本可以互动的手机小说。剧情就是一艘飞船坠毁在一颗卫星上,只有宇航员泰勒一人发来求救信号,你要全程陪伴他、鼓励他并运用你的知识储备一步步指导他脱险获救。
跟《火星救援》男猪脚马克·沃特尼太像了是不是!只不过马克有整个地球的人为他操碎心,可泰勒只有你一个玩家能拯救他的小命。对了,泰勒跟马克一毛一样,是个心理有点脆弱,性格有点孩子气,整天鸡毛蒜皮都要叨逼叨个没完没了的话痨男。有时你会超级烦他,可他对你的依赖感是那么强。
这款游戏的最大优点就是强烈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因为泰勒的所有时间都是真实流逝的,不像玩单机RPG可以一路敲着空格快进过去。他会问你顺时针走还是逆时针走这种无聊问题,然后就认认真真去走了,一段时间杳无音讯;他说话经常废话连篇但关键的却只说半截,比如尖叫一声“天啊!”,然后是“这到底是……”可又半天没了下文,把你活活急死;他说一小时后联系,那么就一小时后联系;他跟你道晚安,那么就真的一睡八个小时(都要挂了还睡这么多,心真大啊)。他会虚心听从你的建议,但也有时候会抗拒。
该游戏不用流量,但是要开推送才好玩。每天盼着泰勒发来的信息,就像真的在外星球上有了一个让你牵挂的人。如果是一起进入梦乡说晚安,早上又一起醒来道早安,简直要爱上这个虚拟人物了。如果是推送到Apple Watch上,就能体验到如胶似漆的恋爱feel了。
可是外星生存实在太艰难了,随便一个小危险就能让人game over,这款游戏也有N种死法的结局。我第一次把泰勒给玩死时,看到屏幕上弹出的“失去联系”,还真是心里一揪难过得不要不要的呢,毕竟培养了好几天的感情……当然,玩游戏还是尽量别看攻略,看了就没意思了。
呜呜呜,他冻死鸟T T
听听玩家们都是怎样评价这一游戏的吧:
cOMMANDO:对于《生命线》,我们有很多角度可说,我们可以分析一款游戏是如何在几天内成为一股流行风潮的,配上点百度指数的曲线,再配上一些微博传播路径分析些什么,俨然就是一篇业内文章了(我甚至都想好了名字,比如《这款游戏没有强IP但日流水过百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写一篇东西,得出一个结论,要么就是做出一个预言……比如,《叙事游戏即将迎来第二次复兴》或者《轻对话游戏会是下一个蓝海》(“轻对话游戏”这个词儿是我编的)。
马伯庸:我的朋友们在群里热切地讨论每一步选择,为泰勒平安渡过一夜而欢呼,为他身体的受伤或病变而忧伤,为他是否该横穿陨石坑而心惊胆战。即使在做出选择之后,游戏退至后台自行运行,他们依然提心吊胆,生怕泰勒从此一睡不醒彻底失联。不止一次,在饭桌上,随着一声推送音效,有人突然兴奋地扑向手机,兴奋地喊着说泰勒联系我了,又熬过去一天!我甚至看到一些用Apple Watch玩的人,会时不时神经兮兮地抬起手腕,像一个真正的电台联络员一样。所以《生命线》的成功,和游戏性无关,和文学无关,它是一次节奏的胜利、一次生活洞察的胜利,它准确地号住了现代人的痛点。
李先羽: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是,在他说到自己“提前上大学的课程了”时,我选择顺着他的话恭维他“哦哦,学霸!” 他还自嘲说自己是“撞痛了脚趾头的学霸”,显得格外可爱。实际上这些都是与游戏主线任务不太相关的细节内容,是被一些玩家认为“磨叽”“娘炮”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内容让泰勒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会敷衍、会吐槽、会害怕,同时还有一些冷冷的有点儿中二的幽默。
顺带提一句,很多玩家对过于“接地气”的汉化版本不够满意,英文ok的朋友还是玩原版吧,就当读小说了。小公司做的小游戏肯定也并非完美,但是作为看完《火星救援》的一次衍生体验还是不错的。
就说这些,宝儿来压个轴~
下载请搜索苹果、安卓官方平台,iTunes售价1元人民币
欢迎留言发表《Lifeline》的“玩后感”⬇️
电影娱情办(films4fun),FOR FILM FOR FUN
原创公众号,勿擅自转载
长按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