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明明是一本经典名著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明明是一本经典名著首先来说西天取经这个大设定,表面看这是利国利民又利佛的大手笔,实则是一场如来导演、唐王出资、观音执行、唐僧团队与三界人鬼神佛共同参与的大游戏,自原文第八回如来确定要将三藏佛经东传开始,随后经过“观音奉旨上长安”的预热,取经游戏便正式开始。《西游记》作为志怪小说,由于包含大量的虚构设定,诙谐幽默的通俗文风,加上大文豪鲁迅也说《西游记》“此书则实出于游戏”等多种理由,使得《西游记》得了一个褒贬不一的别名,游戏之作。作为一部游戏之作,《西游记》为何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背景的作品比肩,同列四大名著呢?这与《西游记》蕴含的明心见性的哲理有很大关系。说起《西游记》的游戏性,通读全文,会发现这种游戏的特性随处可见。
【崆峒书生读西游|第019回,全文3400余字】
明朝后期,有一部著作不受志怪小说故事荒诞、语言粗俗的大浪潮影响,逆流而上跻身古典四大名著,成为后世诵读的经典作品。这部巨著便是《西游记》。
自问世以来,《西游记》多以追求个性解放、不畏艰苦阻拦的奋斗精神被人们称道,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通俗小说作品。然而,《西游记》在流传至今的路上也并非一致好评,比如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就曾评价《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西游记》作为志怪小说,由于包含大量的虚构设定,诙谐幽默的通俗文风,加上大文豪鲁迅也说《西游记》“此书则实出于游戏”等多种理由,使得《西游记》得了一个褒贬不一的别名,游戏之作。
作为一部游戏之作,《西游记》为何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背景的作品比肩,同列四大名著呢?这与《西游记》蕴含的明心见性的哲理有很大关系。
西天取经:一场人神仙佛共同参与的娱乐游戏说起《西游记》的游戏性,通读全文,会发现这种游戏的特性随处可见。
- 西天求经这条主线,满满的都是游戏设定
首先来说西天取经这个大设定,表面看这是利国利民又利佛的大手笔,实则是一场如来导演、唐王出资、观音执行、唐僧团队与三界人鬼神佛共同参与的大游戏,自原文第八回如来确定要将三藏佛经东传开始,随后经过“观音奉旨上长安”的预热,取经游戏便正式开始。
深度体验玩家唐僧带着悟空一行以西行取经为线索,以打怪升级为脉络,按照过关换地图的模式,给读者带来了很愉悦的游戏体验。
- 为了增加游戏体验,还增设定自娱自乐环节
细细品读发现,不仅仅是主线设定,其实取经过程也是极具游戏性的。
《西游记》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中,有一段讲述银角大王派精细鬼和伶俐虫,在用紫金红葫芦与羊脂玉净瓶去收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的路上,遇到了孙悟空变化的道人,然后这个“道人”用毫毛变了个大葫芦,声称这个葫芦能装天,更荒诞的是,在天庭真武用皂雕旗的掩护下,还真上演了一出“装天”的闹剧,随后孙悟空便以假乱真换来这两个真宝贝。
这一节读起来乐趣横生,更幽默的是在本节故事结尾,太上老君前来认领下凡的金、银角大王时,孙悟空质问他:
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
那太上老君竟然这样回复:
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原来是观音菩萨为了增加游戏难度,特意央求太上老君让两个童儿在此设难。
- 表面看妖魔祸乱人间,实则是人佛之间的博弈
除了自我设定的娱乐方式,《西游记》中还有人与菩萨博弈的热闹场面。
原著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轮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以及接下来的三章,讲述的是朱紫国的金圣宫娘娘被一个叫怪犼的妖掳走,国王从此一病不起。唐僧一行到了朱紫国后,孙悟空通过悬丝诊脉的嬉闹方式为国王治了病,还答应前往妖洞救回金圣宫娘娘。
随后的搭救过程中,孙悟空与那金圣宫娘娘还设计一出“降怪盗铃”的热闹环节,通过孙悟空的来回变化,增添了无数笑料。
最后观音前来收复了怪犼,同时,还讲出了这怪犼为何会把金圣宫娘娘劫走三年的缘由:
当时朱紫国先王在位之时,这个王还做东宫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
原来朱紫国国王做太子时,射伤了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的雌雄孔雀,为了惩罚这个国王,才有了后来的降病和王后被劫的灾难。看似是国王的灾难,其实则是菩萨与凡人的一次博弈较量。
《西游记》中的游戏性随处可见,加上八戒的“呆子”形象,与行者的通俗语言,时常给原本枯燥的取经之路带来幽默的前行氛围,也正因如此,让《西游记》读起来充满游戏的娱乐体验。然而,仅凭一出游戏套路让《西游记》跻身四大名著之列,显然有些空洞,更耐人寻味的,是《西游记》这部“游戏之作”中富含的人生哲理。
明心见性:一个用诙谐的方式渡化心魔的人生哲理对于《西游记》这样一部结构虚幻与文风诙谐的志怪作品,大众解读的角度不同,导致解读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有从人性解放角度解读的,有从反抗精神角度解读的,也有从善恶相扣角度解读的,值得肯定的是,《西游记》通过虚幻的故事讲述,总能阐述出真实的可信的人生哲理。
在可以解读的众多人生哲理中,书生认为,以孙悟空为核心,以佛法为工具,把孙悟空内心的魔性通过渡化的方式,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的效果,是《西游记》展现给读者们最深刻也是最真实的人生哲理。
- 拜师菩提:心魔产生的最大源泉
孙悟空从问世起,一直是极为普通的石猴,这种普通,既体现在玉帝对他的评价:“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这种看不起的细节方面,还体现在他得知自己将来会生老病死后的悲怆哭泣。这时候的孙悟空和凡人一样,是真正的沧海一粟。
这段时间的孙悟空,内心是平静的,是对生死规则与宇宙万物充满崇拜和敬仰的。然而真正让他“心生魔”的分水岭,是从拜师菩提祖师门下后,学艺归来开始的。
学艺归来的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会筋斗云、会长生不老术,加上从老龙王那里套来了金箍棒、窃仙丹盗御酒,羽翼丰满的孙悟空,不再满足于自己花果山的一亩三分地,他放眼别处,包括天庭。
诗人艾青有一句名言:“自私与贪婪相结合,会孵出许多损害别人的毒蛇。”而此时的孙悟空内心已经孵化出许多“毒蛇”,这种毒蛇便是我们常说的“心魔”。
正是这种心魔的作祟,催生了“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思想,促生了他齐天大圣的狂妄,更给了他大闹天宫、反叛三界的勇气。
- 西天取经:心魔渡化的苦修历程
伏灭心魔并非朝夕之功,如来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在“五行山下定心猿”后,还加了西天取经这样一段历程。
通过西天取经的道路,《西游记》为我们讲述了取经路上孙悟空竭尽所能的战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内心有心魔的人,却在屡屡遭遇困难后展现的苍白无助与沮丧落泪。
与其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是对金蝉子的考验,不如说是对孙行者的修炼,这些劫难,如来和观音通过佛法普渡、紧箍咒束缚、唐僧劝解等方式,看似在折磨孙悟空,其实是在进行一场工序繁杂的“修心”工作,这种修,是佛门超越普度众生的特殊渡化,更是剔除人性邪恶的非凡历练。
所幸的是,心魔渡化最终成功了。
- 斗战胜佛:心魔陨灭的最终成果
到达西天的孙悟空最终修得正果,封斗战胜佛,可谓功德圆满。为什么说孙悟空封斗战胜佛,就可以判定他的心魔已除呢?《西游记》可谓微妙之处,正在这里。
当唐僧师徒负经东归时,菩萨过目难薄发现还差一难。于是就有了二渡通天河时,我们看到的老鼋翻身,把唐僧几人与经文尽数扔进水里的一幕。
通过救唐僧与晒经文两个微小的故事,正好彰显了孙悟空渡魔成佛的明心见性:
第一,取经之初,孙悟空上骂玉帝天王、下打诸神土地,魔性极重,以孙悟空那会的心智,面对老鼋将他们师徒扔进水中,他一定会挥舞金箍棒把那老鼋连同家眷尽数击毙,然而这一回,他没有掏出金箍棒,反而回身救师父、捞经文,在悟空的心里,心魔已改成善念。
第二,当所有的经文被河水打湿,唐僧师徒捞了一夜,筋疲力尽又心生恼怒时,孙悟空说了一段话,堪称全书最完美的收官发言:
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
不恼不怒,没有咒骂土地、毒打河神,反而用天地机缘、神鬼功劳来帮唐僧解悟玄机,由此可见,孙悟空已经心中释然。
结语《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它的伟大不仅体现在通篇诙谐幽默的行文风格,个性突出、活灵活现的角色形象,场面宏大、管理有序的虚构设定,更体现在通过虚幻的故事和情节,讲述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这种人生哲理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既秉承了作者所处明朝“三教合一”的主流思想,又宣扬了“明心见性”的人性之美,特别是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们讲述了“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心学哲理,使得《西游记》成为一本玩读起来,是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品读起来,是充满哲理的经典巨著。
说明1.本文只代表崆峒书生个人观点。
2.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西游记》原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3.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