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哭声免疫法,简单说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父母要无视婴儿哭,让孩子明白“哭是没用的”。凡事没有绝对,我们来扒一扒……曾几何时,所谓来源于国外的科学育儿绝招——哭声免疫法,风靡全国,不单是新观念的年轻父母们,就连很多婆婆大妈,也对此深信不疑并乐于传播,抱着孩子去小区里走一圈儿,立马就会有大妈围上来告诉你“孩子不能多抱!”那么,哭声免疫法是不是真的科学呢?婴儿抱多了到底会不会惯坏呢?

关注我:专注于婴幼儿睡眠问题及高需求宝宝的养育

#婴儿抱多了会惯坏他,以后都放不下

#婴儿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

#宝宝哭了别理他,让他哭到自己不哭就好了,这样的孩子才会独立、好带!

#国外的妈妈没有老人没有保姆为什么还那么轻松,又能带孩子又能上班?就是因为有哭声免疫法!宝宝从小就知道自己玩!

……

曾几何时,所谓来源于国外的科学育儿绝招——哭声免疫法,风靡全国,不单是新观念的年轻父母们,就连很多婆婆大妈,也对此深信不疑并乐于传播,抱着孩子去小区里走一圈儿,立马就会有大妈围上来告诉你“孩子不能多抱!”

那么,哭声免疫法是不是真的科学呢?婴儿抱多了到底会不会惯坏呢?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1)

凡事没有绝对,我们来扒一扒

什么是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简单说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父母要无视婴儿哭,让孩子明白“哭是没用的”。

1928年,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理智而无情感,避免让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但“哭声免疫法”风靡中国,大概更多是因为几年前一篇叫做《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的帖子。里面列举了一些诸如不能奶睡、穿衣不要过多的育儿法,与当下流行向西方学习“科学育儿”的大趋势相应和,于是广受欢迎。

而其中提到的“不要喂夜奶,让婴儿睡整觉”、“不要抱睡,要让婴儿自己睡”和最著名的用哭声免疫法来训练一个“不哭的宝宝”的观点,更是成为焦点。

在中国,很多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带娃,累得苦不堪言。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不哭不闹、不吃夜奶、自己独立睡小房间的天使宝宝,让妈妈们羡慕不已。想想西方也不流行老人带娃,人家能够一边神采奕奕上班一边带娃,原来秘诀在这里!

于是,哭声免疫法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最先进”、“最科学”、“最轻松”的育儿法。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2)

哭声免疫法的危害

那么,哭声免疫法真的科学吗?

如果去网络上查一下“哭声免疫法的危害”,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可怕的帖子,诸如倡导者华生的儿子自杀、哭声免疫法带出来的孩子会自闭、精神分裂等等。其中不乏各种刻意夸大、惊悚博眼球的描述。

不过,这些文章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后果:婴儿会因为哭声免疫法而变得缺乏关爱,内心脆弱、敏感和封闭,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3)

如果说这些文章难免夸大或者不严谨,一项名为“恒河猴”的残酷实验,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哭声免疫法”的看法。

上个世纪50年代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 哈洛,强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并在笼子里放了两个“替代品”——一个是胸前有奶瓶的铁猴子,另一个是没有奶瓶的绒布猴。实验发现,刚开始小猴子会依赖“铁猴母亲”,但几天以后,它开始依赖“绒布猴母亲”,仅仅在饥饿时才去“铁猴母亲”处吃奶。在受到惊吓时,也会躲向“绒布猴母亲”的怀抱。哈洛还尝试过让“绒布猴母亲”不断向小猴子发射飞镖去伤害他,但小猴子依然不离开,展现出对“绒布猴母亲”无限的依赖。而这些在与母亲分离的环境下长大的小猴子,都出现了各种精神障碍,无法融入正常的猴群生活,甚至无法进行交配。

这个残酷的实验证明,幼猴对母猴身体接触的需求比食物更重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4)

恒河猴实验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天生的,就像我们也渴望伴侣的陪伴与拥抱,如果一对夫妻被强行要求互相压抑情感、不能拥抱,那还能组建一个健康的家庭吗?

明星马伊琍,也曾发文分享过关于实践哭声免疫法的感受,相信妈妈们更能感同身受: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5)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6)

那么,西方社会到底是怎么育儿的呢?

我们发现,虽然西方的居住环境确实给孩子提供了从小独立睡小房间的机会,但西方妈妈们的轻松,更多是来自社会福利体制的健全——有的国家婴儿1岁就可以进幼托所,有幼儿的妈妈也可以申请只上半天班。

这些年,在育儿方法上,西方其实正在向我们的传统靠拢。大名鼎鼎的西尔斯“亲密育儿法”,就是倡导父母们给予婴儿100%的情感回应。西方的育儿专家们还发现,非洲那些24小时把孩子背在身上的育儿方式可能更适合婴儿的生长需求——因为往往那些婴儿才是真正“不哭的婴儿”。

当然,无论是否分床、是否背在身上,其核心都是在倡导一种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7)

西方流行的背巾育儿

婴儿抱多了会惯坏吗?

强调了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但反过来说,孩子抱多了是不是真的会惯坏呢?会不会从此只能抱睡,再也放不下呢?

答案是:只要方法正确,宝宝非但不会被惯坏,还会成长得更好。

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的育儿专家都认为,情感得到满足的婴儿,会更加快乐,他们知道自己被爱、被关注,知道自己有不舒服时会被照料,因此他们非常安心,反而哭得很少

我知道总有一些“过来人”会说:“你不能老抱着孩子,我家孩子我从来不抱,他从来不哭!”

妈妈们不要焦虑,每个人性格不同,拿我自己来说,我特别宅,读书时候我可以在考试前整整一个月不出宿舍,吃饭全靠外卖,我妈说我婴儿时候一个人可以坐沙发上玩一整天,绝不哭闹。但反观我儿子MonMon,同样也是我妈用同样的方法带,但他1秒钟都不能停下,必须随时有人陪,喜欢互动、喜欢提要求。

——所以,有的孩子天生安静,有的孩子就是高需求宝宝。孩子喜欢哭闹,并不一定就是妈妈的育儿方法不对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8)

如何回应孩子哭?如何把握“抱”的度?

那么,面对孩子哭,到底应该怎么回应呢?抱的度又如何把握?

早期教育专家伯顿·怀特在《从出生到3岁》一书中,提出以5-6个月为分界点来应对孩子的哭。这本书也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南”。

他在书中提到,婴儿在5个月以前是不会有意识地主动与成年人进行互动的,因此他们的啼哭都是有疼痛或不适的。这时候父母应该努力去缓解婴儿的不适。

记得刚生MonMon时,我家月嫂不懂什么育儿法,但她经常跟我说:“小孩子不会装病,他不会说话,他不舒服只能哭,所以你不能不管他,你得去看看他哪里不舒服。”

说的其实就是同一个道理。

怀特接着提出,婴儿在5个半月左右开始,会逐渐发现被父母安抚的乐趣,从而开始会因为寻求陪伴和关注而哭;而到了13-14个月时,婴儿已经明白,啼哭可以控制大人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婴儿在5个多月的时候已经发育得不错,很快就会坐和爬行了,他们的世界正在逐渐丰富多彩起来,白天的睡眠时间也在逐步缩短,所以,妈妈们不用太多焦虑“抱多了怎么办”,因为很快,婴儿就会不满足于总是被抱着,而是要主动出去探索世界了呢!

婴儿哭声正确安抚方法(哭声免疫法VS亲密育儿法)(9)

对于这个时期如何避免婴儿养成“过度的需求性啼哭”,怀特给出了两点建议:

1、培养宝宝的好奇心。宝宝哭更多是因为无趣,这时候训练他们忍受无聊是没用的,转移注意力,给他们好玩的东西让他们快乐才是最好的方法。

2、增加主动陪伴。不要等到宝宝以哭闹开始要求你,你才陪他玩。你主动跟宝宝多玩一次,宝宝就会少一次刻意的哭闹。


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帮妈妈们安心,避免焦虑

还是那句话,每个婴儿天生性格不同,有的安静平和,有的情绪激烈,没有必要用“不哭才是好孩子”去统一衡量。养孩子不是做化学实验,这世界上也没有一种育儿法可以百分百精准投放,养出一模一样的“好孩子”来。

说到底,我们爱宝宝,不是因为他是个天使宝宝特别好带,而是即便他特别难带,我们也依然爱他,甚至更爱他。

加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