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爸爸有义务带孩子吗(爸爸想带2岁女儿去男厕所)
只有爸爸有义务带孩子吗(爸爸想带2岁女儿去男厕所)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强化“男孩像个男孩,女孩像个女孩”的概念,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尊重和配合孩子内在的生长动力呢?......我家是个男宝,可是却喜欢跟女孩子玩过家家,怎么办?女儿现在3岁了,但是就喜欢玩男孩子的玩具,难道是性别意识出问题了?2岁儿子居然喜欢女孩子的小裙子,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近日,一位妈妈分享到网上的视频火了。视频中,爸爸带着2岁女儿出门,突然想去厕所,但是担心孩子自己在外面不安全,就想带着女儿进男厕所。
没想到孩子的回应“亮”了:“那么大人了还让我陪,上厕所不会自己去吗?我是女孩子,你怎么让我陪呀!”
网友们直呼“这么小就知道男女有别,妈妈教得太好了!”但是也有不少宝爸宝妈发问:“孩子的性别意识真的需要教育吗?应该怎么教育呢?”
当“性别意识”的问题渐渐呈现在家长们面前时,很多家长“慌”了:
我家是个男宝,可是却喜欢跟女孩子玩过家家,怎么办?
女儿现在3岁了,但是就喜欢玩男孩子的玩具,难道是性别意识出问题了?
2岁儿子居然喜欢女孩子的小裙子,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
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强化“男孩像个男孩,女孩像个女孩”的概念,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尊重和配合孩子内在的生长动力呢?
“性别意识”伴随成长逐步确立
孩子大约在2岁半到3岁之间,开始形成“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概念。这时,他们会经常提到自己的性别,并且很介意别人说错TA的性别。
同时,他们还会通过一些外部特征,来判别身边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女孩可能会兴奋地对妈妈讲“男生是站着小便的”,而男孩则会煞有介事地告诉爸爸“只有女人才穿裙子”。
4~5岁,是孩子性别意识逐渐明确的年龄。他们会通过与其他孩子的接触,感受到很多与性别有关的差异,开始形成对性别的相对抽象的理解。
因此,他们会开始对很多和性别有关的问题感到好奇,会对之前发现的很多现象刨根问底:“为什么男人会长胡子?为什么女生没有小鸡鸡?”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自认为对性别的问题已经很明白了,因此开始产生害羞的心理。他们虽然还会对一些性别差异感到好奇,但是兴趣已经大减,也会羞于当众讨论这种问题了所以,不用过度忧虑!孩子的性别意识是随着成长逐步建立起来的。
有计划推进还是顺其自然?
对于性别教育,我们究竟应该花些力气帮孩子对号入座,还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自由生长呢?
我们应该承认男孩女孩与生俱来的差异,并且帮助他们形成最基本的性别概念。但是这种“帮助”应该是顺应孩子的自身成长特点,自然、温和而灵活的。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双性化”已经成为孩子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别样本领。因此,我们在帮助孩子形成相应的性别特征的同时,可以鼓励TA吸收异性的优势特征,增强竞争力。
孩子的性别意识
需要你的这些“帮助”
1. 性别意识教育,度的把握很重要
适度的性别意识教育会帮助孩子分清自己的性别,使他们了解一些男女最基本的生理差异、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差异,这将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和社会化的发展。
例如,你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性别的绘本和童书,给孩子讲述“这样是男孩子,这样是女孩子,你就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子哦~”
2. 通过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形成性别认同
父亲强有力的臂膀带给孩子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母亲温暖的怀抱带给孩子的最安心的感觉,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典型的男性信息和女性信息。于是,男孩自然地接受和认同父亲,女孩则会喜爱和认同母亲。
因此,在性别意识培养上,爸爸妈妈不必特意表演成什么样的形象给孩子看,只要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是健康和谐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家庭中男性和女性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检索头脑中的固化模式,灵活处理性别差异
孩子从很小就是开始在玩具、玩伴、爱好和性格方面具有性别差异,但是这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遵守的固定模式。谁说男孩不能玩儿过家家,不能给小娃娃换尿布,谁说女孩不能“驾驶”遥控汽车在房间里穿梭?
在一些外部表现,特别是在兴趣爱好上,我们没必要按照传统的、固化的模式去影响甚至限制孩子。
4. 鼓励孩子发挥自己“优势特征”
孩子可以在和异性伙伴的交往、游戏中,了解到对方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对爸爸妈妈行为习惯的观察,感受不同做事方式的差异。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发现异性值得学习的地方。
比如可以这样和自己的女儿说“你看!小明是个多么勇敢的男孩子啊,你可以向他学习哦~”
孩子的发展千差万别,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的儿子喜欢连衣裙和布娃娃,如果你的女儿爱和男生掺乎,一起骑车、摔跤、奔跑、爬树……随他们去吧!这可能只是成长中的小插曲,甚至会成为对TA日后发展极为有益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