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宝宝测量体温最准(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怎么给宝宝测量体温最准(你知道怎么测量吗)经腋测量法:擦干腋窝,将体温计置于腋窝深处,贴紧皮肤,夹紧,7~10分钟后取出读数。【注意事项】测温时间最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宝宝容易出汗,测温前一定要擦干腋下分泌物,夹紧体温计。宝宝身体其他部位有作过热敷或冷敷的,也要隔30分钟以上再测体温。【禁忌】难以配合的宝宝不宜使用。经口测量法:张口后,将水银计水银端放于舌下,3分钟后取出读数。【注意事项】进食、洗澡擦身,或进行过毛巾冷热交替敷面者,至少30分钟后再测。测温过程不能咀嚼口香糖和用口呼吸。【禁忌】3岁以下、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以及口鼻手术后的宝宝禁用。红外线温度计: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后,通过热成像技术显示体温。【优点】测温时间短;不用与人体亲密接触,卫生且安全。【缺点】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测量部位有所限制;价格相对较贵。【适宜】各年龄段、各种情况下宝宝体温的初筛。【注意事项】测量部位多为额头,测量前应擦干前额汗液,并距离额
宝宝抵抗力差,感冒发烧是经常的事。发烧时常常需要测体温,但宝宝(特别是尚不知事的小婴儿)哪肯轻易就范,家长大都感到无计可施。
再者,现在的温度计种类繁多,从水银、电子、红外线,到热敏电阻、化学,让人目不暇接;测量的部位亦从口腔、腋窝、肛门,到额头、耳朵,不一而足。
看似简单的体温测量,稍不留神,就得出“发热”或“体温不升”的结论。因此,知晓选择温度计和测量部位,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成为家长的必修课之一。
首选电子体温计水银温度计:
通过水银的热胀冷缩,显示体温高低。
【优点】接触人体,测量准确;可多部位(腋下、肛门、口腔)测量;操作简便;价格便宜。
【缺点】需时较长,爱动、哭闹的小孩难以配合;消毒清洁不严,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易破碎,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不便于老年人、视力不好的人读数。
【适宜】各年龄段神志清晰、无抽搐、可以配合的宝宝。
【注意事项】使用前应将水银柱甩至35摄氏度以下。测量完毕,最好用75%酒精消毒,并至少放置5分钟后再使用。
红外线温度计:
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后,通过热成像技术显示体温。
【优点】测温时间短;不用与人体亲密接触,卫生且安全。
【缺点】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测量部位有所限制;价格相对较贵。
【适宜】各年龄段、各种情况下宝宝体温的初筛。
【注意事项】测量部位多为额头,测量前应擦干前额汗液,并距离额头5厘米左右。初次使用或更换电池后,须预热10分钟。
电子温度计:
通过温度传感器,实现数字与电信号的转换,从而获取体温读数。
【优点】快速、卫生、安全、可重复,能自动保存读数。
【缺点】受电源和外界环境(如耳内分泌物较多时)影响,读数有波动;价格较贵。
【适宜】各年龄段、各种情况下宝宝体温的初筛。
【注意事项】要求环境温度在10~40摄氏度。
以往家庭惯用水银体温计,但由于其弊端对宝宝影响较大,故建议帮宝宝(特别是1岁内宝宝)测体温,最好选用更加简单方便的电子体温计(编者注:测量前如能保证电源充足,并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准确性可与传统体温计相当)。至于红外线体温计,现时家庭一般少用。而热敏电阻和化学质材的温度计,则多作为工业用途。
人体温度从体内至体表逐渐降低。体表血流丰富的地方,都可作为体温测量的部位,其中以口腔、直肠、腋窝最常用。
经口测量法:
张口后,将水银计水银端放于舌下,3分钟后取出读数。
【注意事项】进食、洗澡擦身,或进行过毛巾冷热交替敷面者,至少30分钟后再测。测温过程不能咀嚼口香糖和用口呼吸。
【禁忌】3岁以下、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以及口鼻手术后的宝宝禁用。
经腋测量法:
擦干腋窝,将体温计置于腋窝深处,贴紧皮肤,夹紧,7~10分钟后取出读数。
【注意事项】测温时间最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宝宝容易出汗,测温前一定要擦干腋下分泌物,夹紧体温计。宝宝身体其他部位有作过热敷或冷敷的,也要隔30分钟以上再测体温。
【禁忌】难以配合的宝宝不宜使用。
经直肠测量法:
宝宝取侧卧位,弯曲膝部;或者取平卧位,露出臀部,润滑肛温计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读数。
【注意事项】因直肠内没有温度感受器,相对体内核心温度变化要迟1小时,所以不能及时反映体温变化。臀部和大腿的剧烈运动、直肠中的粪便等对肛温都会有影响。另外,坐浴或灌肠后,至少须隔30分钟方可行肛测。
【禁忌】腹泻,或做过直肠、肛门手术的宝宝不宜使用。
经额或耳测量法:
以电子测温为例,耳测法须将探头伸入耳内,保持2~3秒;额测法,应将体温计接触前额,直至 声响显示读数。
【适宜】 适用于不易配合(如抽搐、哭闹不安等)的宝宝(注:此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部位不同,温差有别
不同部位体温的正常标准(如下)略有不同,一般来说,肛温>口温>腋温。
口测法:36.3~37.2摄氏度。
肛测法:比口测法高0.3~0.5摄氏度。
腋测法:36~37摄氏度。
当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时,要细找原因,注意复查。特别要注意,部分小孩为了躲避不感兴趣的活动,会利用一些干扰因素(例如运动)制造发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