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能主动跟小朋友玩(为什么妈妈不让跟)
为什么孩子不能主动跟小朋友玩(为什么妈妈不让跟)普普的坏在于过于“聪明”。她很会看眼色,初次与朱朝阳见面时,就会用以退为进的小心机让朝阳收留他们。随着剧情的推进,她不但充当着朱朝阳和严良之间的润滑剂,更有在警察差点撞破朱朝阳和高东升见面时“偷书”转移警察注意力、去找跑出门的小猫时反应极快的先抓一把猫粮等名场面。我想一个普通的十来岁的小孩是做不到如此激灵和缜密的。严良的坏在于不知所谓的大胆。敢擅自逃离福利院、敢偷警察的手机、敢为了自以为是的“正义”高价勒索他人,甚至敢在不懂法律的时候去跟高东升这样的狠角色硬碰硬。坏小孩并不是字面上感受到的内心邪恶、没有善意、十恶不赦的小孩。“坏小孩”的定义在我看来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浑身充满不知所谓、无知无畏的所谓的“侠义之气”;二是过早的接触人的阴暗面迫使孩子有着不符于同龄人的成熟与心机并将施之于人。严良、普普、朱朝阳这三个小孩,前两个长期在福利院成长,后一个受尽单亲家庭中父亲的忽视与母亲的控制,早早就
《隐秘的角落》一上线就成为网友的热议话题,而弹幕中频繁出现的“普普、严良,别来找朱朝阳了,让他好好学习不好吗”类似的评论,引起我的关注。
确实,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严良和普普,朱朝阳的生活会怎样?可能会一帆风顺的考进名列前茅的高等学府,成为一个平平无奇又有些冷漠的工作狂;可能会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婚姻家庭失望成为不婚族......但无论哪种,他都不会成为剧情所演的高价勒索、杀人放火的幕后大boss。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想不止教育,父母、爱人、朋友,任何亲密关系都会产生这样的“唤醒”作用。
或许,这就是家长不让孩子跟“坏小孩”玩的原因?
什么是“坏小孩”?坏小孩并不是字面上感受到的内心邪恶、没有善意、十恶不赦的小孩。
“坏小孩”的定义在我看来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浑身充满不知所谓、无知无畏的所谓的“侠义之气”;二是过早的接触人的阴暗面迫使孩子有着不符于同龄人的成熟与心机并将施之于人。
严良、普普、朱朝阳这三个小孩,前两个长期在福利院成长,后一个受尽单亲家庭中父亲的忽视与母亲的控制,早早就学会察言观色,有着与同龄人不符的大胆和心机。
严良的坏在于不知所谓的大胆。敢擅自逃离福利院、敢偷警察的手机、敢为了自以为是的“正义”高价勒索他人,甚至敢在不懂法律的时候去跟高东升这样的狠角色硬碰硬。
普普的坏在于过于“聪明”。她很会看眼色,初次与朱朝阳见面时,就会用以退为进的小心机让朝阳收留他们。随着剧情的推进,她不但充当着朱朝阳和严良之间的润滑剂,更有在警察差点撞破朱朝阳和高东升见面时“偷书”转移警察注意力、去找跑出门的小猫时反应极快的先抓一把猫粮等名场面。我想一个普通的十来岁的小孩是做不到如此激灵和缜密的。
朱朝阳的坏在于“罪犯不可怕,就怕罪犯有文化”。他用比严良、普普懂得更多的知识与高东升周旋,把他们三人耍的团团转,成为最终活下来且把一切罪行推脱的一干二净的唯一赢家。
妈妈为什么不让跟坏小孩玩?妈妈作为家长,她不让孩子跟坏小孩一起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怕耽误学习
“朱朝阳的一天、我的一天”这一话题,一度上了热搜。
朱朝阳的一天45%跟张东升周旋、35%和严良普普玩、20%和爸爸吃饭游泳聊天、5%写日记、5%才用来学习。
我们来换算一下,一个还是学生的朱朝阳的24小时,8小时用来睡觉休息,剩余16个小时按照上述比例计算,用来学习的仅仅只有0.8小时,也就是48分钟,也就一堂课的时间。
如果没有朱朝阳年级第一的学霸光环在,任何和一个普通学生,每天跟“朋友”到处瞎玩,一起合谋怎么害人,还可以做到每天只花48分钟学习就轻轻松松维持年级第一,而且第二名用差不多15个小时学习都赶超不过他吗?
爱迪生说,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或许,朱朝阳就是那拥有1%灵感的天才吧。
而99%的学生,都是要通过通宵达旦起早贪黑的努力,才能争取光荣榜上的一席之地。
这还不算,朱朝阳跟严良普普一起搞事情之后,还学会了逃课。本来每天就只剩那一节课可以学习,一看高东升没来,换成了别的老师代课,马上就逃课找“朋友”搞事情去了。
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天天跟“坏小孩”瞎混不好好学习,能不担心吗?
2、怕带坏自己家小孩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朝阳就是被严良、普普一步一步带入深渊,变成“坏小孩”的孩子。
朱朝阳原本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秀,是妈妈的骄傲,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还会被一些人欺负,但总体来说他并没有什么坏心眼,一心只想读圣贤书。
但自从跟严良普普在一起之后,目睹高东升把岳父岳母推下山崖,手持着摄像证据,朱朝阳第一反应就是报警。这才是一个正儿八经受过教育的孩子会做的事情——有事就找警察叔叔。这么重大的刑事案件,是十几岁的小孩没办法处理的。
但严良为了不暴露身份被抓回福利院,让朱朝阳不要报警,反而无知地想大事化小,天真的给一个杀人犯写警告信。朱朝阳还真就被他们带偏了。以至于后面一步一步深陷其中,变成用录像跟高东升交换30万给普普弟弟治病。
他们或许不知道,这已经是犯罪。
自始至终,整个事件都弥漫着孩子们的无知。
试想,一个妈妈知道了自己家小孩被别的孩子带着杀人放火、敲诈勒索,还能让他交这样的朋友吗?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坏小孩”?《隐秘的角落》看似是讲述了一场充满人性恶意的荒唐的杀人案件,但其实也从原生家庭、人家关系等多重角度,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孩子迷途深陷。
1、关心孩子,与之交流
既生之,就善待。不管是父母双全的家庭,还是单亲家庭,都没有忽视孩子感官的理由。关心、交流,简简单单四个字,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呢?
这里关心孩子,不是简单地指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学习成绩如何,更多地是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朱朝阳的妈妈就是只表面关心孩子的代表。
她只注意朱朝阳有没有饭吃,是不是还维持着年级第一,而认为交朋友这种小事大可不必,连班主任老师找她谈孩子没有朋友、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问题,都被她以学习最重要怼回去。
孩子难道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可以做的事情了吗?剧中叶驰敏的爸爸叶警官对女儿的教育,和朱朝阳的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看到女儿没日没夜的学习,得失心太重,就想尽办法哄着女儿做点别的事情放松,哪怕是陪着女儿看《还珠格格》也可以。还时不时与女儿谈心,教她如何放下得失心,轻松学习,善良做人。
两人截然不同的教育观教育出的孩子也一目了然。两个孩子学习都名列前茅,但朱朝阳明显有心理问题,属于问题少年;而叶驰敏性格单纯,普普通通的长大成人,不会沾染上别的不好的东西。
由此可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多跟孩子交流,建立情感联系,在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养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丰富孩子的人际关系
朋友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是父母、爱人、亲人都代替不了关系。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业繁忙时,对于交朋友这一事情的态度模棱两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更甚者会像朱朝阳妈妈那样,强烈反对朱朝阳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
家长们会觉得,孩子们这种友谊是不靠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迟早是要解散的。那现在也就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做这种没意义的事情。
但孩子的青春叛逆可不是说说而已。在青春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体现的比较明显——越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偏要干什么;越不让他们在一起,他们偏要在一起给你看。
由此可见,家长不让他们交朋友,他们还是会偷偷地去做这件事,甚至对家长失去信任和亲密,有事情也不会跟家长分享,遇到问题也不会像家长求助,孩子逐渐会变得失控,家长会越来越掌握不到孩子的动向与想法。
既然如此,为何不大大方方让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跟孩子建立信任感,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让孩子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际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身上美的品质。孩子们的成长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写在最后《隐秘的角落》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更是一部深入探讨原生家庭、孩子教育、人际交往问题的优秀国产剧。看了朱朝阳、严良、普普三个孩子的经历,我才更能体会——所谓教育孩子成长,就是帮助孩子在与他人一次次接近,一次次远离中,寻找一个彼此都不太受伤害的位置。
文丨小橘颂
图源网络,如侵删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