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村上春树值得一看的作品,和看完电影无极感受是一样的

村上春树值得一看的作品,和看完电影无极感受是一样的我羡慕喜欢村上的人,尤其是喜爱这部作品的人。虽然我自己是无论如何喜欢不起来的。1. 喜欢村上的人是幸福的人。这是第三部。这一次,我自认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前因为作者的名气,囤了他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如果读完还是和这部一样的感觉的话,以后可能不会再买村上的书了。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查找,请私信“中英文小说书评”。

村上春树值得一看的作品,和看完电影无极感受是一样的(1)

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查找,请私信“中英文小说书评”。

这是读过的第三部村上春树的作品。

第一部《挪威的森林》,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看的,时间太久情节忘了,只记得当时看完后极度失望的心情。

第二部《天黑以后》,是前几天看的。我觉得可能是自己积累不够,很多大家提到的隐喻,完全没读出来。

这是第三部。这一次,我自认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之前因为作者的名气,囤了他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如果读完还是和这部一样的感觉的话,以后可能不会再买村上的书了。

村上春树值得一看的作品,和看完电影无极感受是一样的(2)

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查找,请私信“中英文小说书评”。

1. 喜欢村上的人是幸福的人。

我羡慕喜欢村上的人,尤其是喜爱这部作品的人。虽然我自己是无论如何喜欢不起来的。

因为能相信村上在这部书中所描述的世界(善恶到头终有报、努力了总会成功、相爱的人超越时间空间能相聚等等),并被它感动的人,必定都是幸运的人。

当然,我指的是真正发自内心喜爱这部作品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为了聊天或是为了发朋友圈而说喜欢的人。

女性经受家暴自杀;孩子受到父母的宗教、职业影响;十几岁就离开家独立生活……这些可能就是作者能想到的世界上最悲惨的事了。

失去朋友、失去女儿、和父母断绝关系这样的事确实令人痛苦。但至少在作者的书里,朋友也好、妈妈也好,有那个能力、财力给因家暴自杀的她们报仇。

固然痛苦就是痛苦,没什么可比较的,但作为一名作家,对人世间痛苦的体察不应只停留在这个层面。

还有描写人物内心坚定的这段:当女主青豆为了表达自己争取幸福、保护自己肚子里孩子的决心时,她这样说:

“从此以后和迄今为止大不相同。我再也不会被别人的意志操控了。从此以后我只听从唯一的原则——亦即我自己的意志——行动。不管会发生什么,我一定要保护这个小东西。为此,我会竭尽全力去战斗。这是我的人生,在这里的是我的孩子。不论是谁处于什么目的设定了程序,这无疑也是我和天吾的孩子,我绝不交给任何人。不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此以后我就是原理,我就是方向。不论是谁,这一点都牢牢记住为好。”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很多人喜欢村上的原因(也是我无法喜欢他的原因)。

喜欢村上的人,应该多是那种,生活总体单纯但却有些小小不顺遂的幸运儿吧。

因为能从这段话中被感动、被激励的人,无疑是单纯而幸运的,他(她)们相信:你争取你就一定会得到;你上进就一定有回报;你拼了命的去爱就一定会被爱……

当人生从明白“你谁都无法保护、你再努力也没用、你什么都改变不了”的那一天,就是你不再读村上的开始。

当然,希望不要有这一天,可能是每个人的愿望。

2. 好作家和伟大作家的区别。

作者非常善于营造氛围:诗意、迷蒙、干净;也非常善于营造人设:独立、高雅、随性。

人物的举止、衣着、肤色;喝的酒、吃的东西、看的书、听的音乐……无一不在传递着一个专属于村上的世界。然后再把情节装进这样一个世界。

很多人喜欢村上,可能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内心被他营造的世界、人物所俘虏。

但小说不会因为细节写得好,就被奉为经典。就如同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妆容、衣着精致,就说她(他)有内涵一样,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外在精致固然有赏心悦目之感,但如果聊天后发现这个人内心空洞乏味,那种失望感会更加强烈。

尤其当一个思想并不丰厚的人,还总和你没完没了地聊些人生、存在、价值等等高深问题的时候,那种不适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但是否曾遇见过这样的人,外表并不精致,但灵魂有趣到让你忽视一切外在?

小说也是一样的。

比如《三体》,它的文字方面可能会差一些,但读后就觉得整个人都和从前不再一样了。因为它的内在足够坚固。

读小说说简单也简单。读过后,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答案。

有时会热泪盈眶,觉得“你懂我”;有时会惊呼“原来是这样”;哪怕达不到思想上的共鸣、重塑,也影响不到你看待、思考世界的角度,但读后觉得挺好玩的,娱乐性够,感到开心也算。但可惜的是,这些感受我在读这本书时都没有。

没人会质疑作者是一位好作家,文字这等优雅和精致,加上日语特有的节奏感,本已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没必要硬写这样一部小说出来,反而暴露了自己。

3. 得不到诺贝尔奖应属正常。

能说的好话以上基本说完,下面开始集中说说不好的。

首先要说,以下要写的,不管怎样表达自己的不喜欢,都不是为了攻击。仅仅就是写写个人的读后感受。

村上被称为最持久的诺贝尔文学奖陪跑者。

没读过他的作品之前,无从得知原因,毕竟那么有名的一位作家。读过后,有些明白了。

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为了表达孤独、空虚而设。它需要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挖掘。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05年陈凯歌导演拍的一部电影《无极》。

我看这部书时,就觉得似曾相识。突然就想起了这部电影。不是指内容,就是给人的那种感觉是相同的:看似高深的内核,空洞零散的外壳

当时有一则影评是这样的:除了画面的精致,整部剧只剩下一堆显然经过精心打磨的莎士比亚式的对白,每句话都似乎充满了哲理,同时又干巴巴,没有味道。一个字:傻!四个字:故弄玄虚!不妨简称为“莎比式对白”。没有高潮,没有感动(有也只是感动了主创者自己),总算还有一点娱乐,在后半段,类似“你毁了我做一个好人的机会”让观众哄堂大笑,并且一句比一句更搞笑,影院里刹那间洋溢起愉快的空气。(《南方都市报》评)

甚至之后还出现了一个让陈导勃然大怒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能说,幸亏是在2005年,拍视频没那么容易。要是放在现在,恶搞视频满天飞,陈导恐怕都不知道该生谁的气了。

生活环境优渥的导演,拍出这样的作品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1Q84》就是这样。也可戏称为:十岁男孩女孩的一次握手引发的故事;或是一只盲眼死山羊引发的血案。

书中同样不乏充满哲理的话,比如:

“……你知道吗,才华和直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不知道。”

“区别就在于,你再怎么才华横溢,也未必就能填饱肚皮;但只要你拥有敏锐的直觉,就不必担心混不上饭吃。”

又比如:“不解释就弄不懂的事,就意味着怎么解释也弄不懂。”

那请问作者在很多词句下画上点点是什么意思啊?表示强调么?就好像重新回到了教室里,老师嚷着:“我讲到重点了,你们注意听啊。”

如同作者自己说的,需要解释才懂的,怎么解释也不会懂。同样,需要画点点表示强调的词句,画了点点读者也不会更重视。

作者试图表达深奥的内核是什么呢?就是小小人的存在,用这个悬念,足足吊了读者三本书。

略微觉得有点意思的地方,就是大概一本半左右,青豆奉命去刺杀“领袖”。二者之间的对话,让我抓住了作者想写这样一种题材的野心,而且真的认真地去领会作者想传达的意思。

“……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那是远古时期的事——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规定王一旦任期终了就要被处死。……为什么王非被处死不可?因为在那个时代,所谓王是代表人民‘聆听声音之人’。这样的人主动成为联结他们和我们的通道。而经过一定时期后,将这个‘聆听声音者处死’……这是为了维持在世间生活的人的意识和小小人发挥的力量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制度不知何时遭到废止,王不再被处死,王位成为世俗的、世袭的东西。就这样,人们不再聆听声音了。

……迄今为止,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名字来称呼他们,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却没有名称。他们仅仅是存在着。小小人这个名称只是个方便的称呼罢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男人说,“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一个善,在下一瞬间也许就转换成了恶,反之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世界。重要的是,要维持转换不停的善与恶的平衡。一旦向某一方过度倾斜,就会难以维持现实中的道德。对了,平衡本身就是善。我为了保持平衡必须死去,便是基于这样的意义。”

从这里开始看出有点意思了对不对?对不起后面没有了,到此为止。

针对这样一个内核,最后故事是如何收尾的呢?就是男女主角,从十岁握手那刻起,就认定彼此是唯一。相隔二十年终于见面,并成功摆脱了控制回到正常的世界后,女主说,我没和你发生关系,但我肚子里的孩子是你的,你相信么?男主说,我相信。因为有一个子体做媒介(和小小人相关)。最后二人就在你相信我,我相信你这样的状态下have sex,一圆十岁分开后的梦想……哎,不知道该说什么。

围绕故弄玄虚的内核所设计的各种情节外壳,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作者似乎试图用这些情节,来撑住自己想表达的深刻:从盲眼死山羊嘴里出来的小小人;父亲临终前,意识化为催款员去各处敲门,还能猜出门里面人的想法;无性行为却怀孕的女主……人世间的事,已经不够您写的了是吧?

作者的功力实在是兜不住这样的内核。

文字也天真、浅显到一个不行。

下面一段大家感受下:

“老夫人和阿翼要是能幸福该多好。青豆边走边想。她甚至想,假如她们俩能幸福,自己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值得一谈的未来。但平心而论,青豆并不认为她们今后能过得平和满足,或至少像普通的人生那样。我们或多或少是一类人。青豆想。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背负了过多沉重的包袱。就像老夫人所说的,我们是一家人。是拥有深重的心灵创伤的同类项,是怀着某种缺憾、永无休止地战斗的大家庭。

正这么浮想联翩,青豆感觉强烈地渴望男人的肉体。真是的!早不来晚不来,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想要男人了!……”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作者您是认真的么???前一段让我感觉在看春晚歌颂主旋律的小品,鸡皮疙瘩掉一地;后一段立马变中学女生写日记。

语言不仅浅显还异常冗长。

作者仿佛一直对读者说:“好惨啊!你们不觉得惨么?人都死了你们还要怎样啊?你们一定明白了有多惨,对吧?”;或是“我好爱啊,太爱了,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你们都知道了吧?都感受到了吧?还有谁不知道么?”

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对一件事反复不断地强调并不能让它成为事实,也不能保证读者会接收得到。

不会爱人、不会爱自己、失去快乐生活的心力……这些实实在在的痛苦,被作者写得太浅了,拼命用文字强调彷徨、痛苦,也掩饰不住其中的苍白和无力感。

绝望不会因为反复说,就真的让人绝望;爱情也不会因为反复说,就突然变得感人起来。传递出的,反而是作者内心的一种不确定。努力说服读者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同时也在努力说服自己,这个故事是顺的。

描写杀手杀人,手段不利落(拜托,谁会背对一个陌生人,把脖颈后部暴露给她,让她用手慢慢找准位置,然后给你一针啊);描写悲剧不悲惨;描写爱情不动人;描写性爱让人看了没反应;试图描写unknown being又没有启示性;最后一本,居然开始请其中的一位不起眼的角色来扮演侦探开始推理了(拜托,已经发生过一遍的事情,读者都知道情节了,谁用他再重新推理一遍啊)。

这样一盘大杂烩,读者都打动不了,更别说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了。

4. 小说不是你想深奥,就会变深奥。

作者把以上的一堆情节抛给读者,如果硬要分析,也是可以的。

比如,青豆代表什么、天吾代表什么、小小人代表什么、空气蛹代表什么……,可是这种解读可能是非常主观的、随意的(说白了,就是你爱咋想咋想,谁也拦不住,毕竟大脑是你自己的)。

但故事情节本身并未提供足够丰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作者自己都没想明白,却希望读者去自行解读这些隐喻。

然后不断在其中夹杂些莫名其妙的、故作高深的话,比如:

在无直接接触、隔空通过一个子体还是什么的,女主青豆怀孕后,她的心理活动是:

“……她还记得‘先驱’领袖最后的话。他说:‘你必须通过严峻的考验。当你顺利过关,肯定就能看到事物应有的形态了。’”

分析出的好,不是真的好。堆砌虚幻的深刻,也并不能使作品本身深刻。

有些作品,我读后会有不知道要干嘛的感觉,但我不敢说不好,因为怕是因为自己没懂。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

但这部作品不属于这一类,我同样不知道作者想干嘛,但我明确觉得不怎么好。

文字也可以肤浅得可爱,请不要故作深奥,读者看起来很别扭。

不要为了写爱而写爱,不要为了写性而写性,不要为了表现高深,去塑造unknown being。

没有能力,不要去驾驭涉及乌托邦、教团、平行宇宙、超现实存在这类题材,总给人一种勉强、力不从心的感觉。

如果往善意方面想,就是作者的能力有限;往恶意方面想,是故意愚弄读者,不尊重读者。

就算肤浅也要肤浅得真诚,真诚的作家才能受到读者的尊重。

5. 书中几点疏忽的地方。

当读者同样怀着尊重之心,认真去体会作者营造的世界时,很多细小的漏洞都会变得很明显。比如:

教团“领袖”的保镖会因为害羞而搜查不彻底,让青豆把刺杀“领袖”的工具和准备自杀的手枪带进去;

青豆给“领袖”按摩时,说好一个小时,从她进去7点20分,到出来九点多,足足快两个小时,门外的保镖都没有起疑心,就放她走了;

青豆杀深山那段,走廊应该会有监控拍到有陌生女性从深山房间进出吧,也没人怀疑;

还有,明明青豆在杀领袖的时候,领袖告诉过她,她深爱的天吾也同样爱着她,从没真正爱过其他女性。但后来青豆远远看到天吾时,却不敢上前,怕他根本不记得自己,只以为她是个“专做吓人祈祷的不体面的女孩”,前后矛盾……

故事写太长,情节写太多,可能作者自己都忘了。

如果不是因为是村上的书,我可能看完第一本就放弃了。三本都读完后,感受就是,自己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没有获得共鸣,也没有获得启发,连好玩的感觉都没有。

如果我十几岁时读到这类书,可能会喜欢。坦率说,谁十几岁时没无病呻吟过、常常怀着忸怩作态的厌世情绪呢。这非常非常正常。

但作者您不是那个年纪了啊。不能一辈子都在一种调调里打转啊。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但村上这么有名,无疑因为有特定的读者群。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也是好事,毕竟读书总归是个好爱好。只能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这个作品的存在价值了。

但如果想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恐怕要失望了。

因为它是一部用了和《1984》类似的书名,但完全无法处于同等深度的作品。

(第一册开篇写道:)

这是巴纳姆与贝利的马戏世界,

一切都假得透顶,

但如果你相信我,

假将成真。

It’s a Barnum and Bailey world

Just as phony as it can be

But it wouldn’t be make-believe

If you believed in me.

It’s Only a Paper Moon

(E.Y. Harburg & Harold Arlen)

村上春树值得一看的作品,和看完电影无极感受是一样的(3)

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查找,请私信“中英文小说书评”。

(喜欢请转发评论,谢谢~)

查看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链接,一起来读更多中英文小说吧~

猜您喜欢: